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政府统计理论

第一节
政府统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及发展

(一)统计的起源与发展

统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计数活动,在类似城邦、国家这样的组织出现以前,统计活动基本上属于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种本能需要。进入奴隶社会后,国家的出现使得人口、兵力、财富和领地等情况成了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统计活动从以零散的、个人的统计计数行为逐渐上升为较系统的、国家的统计计数活动,形成了政府统计的最初形态。我国夏禹时代把公元前2000年的全国人口和土地数字刻于九鼎,古埃及法老在公元前27世纪就开始进行全国人口清查和财产调查,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也都有相应的关于人口、土地、牲畜等的统计调查。这些统计活动都是由专门的机构按区域和户籍进行调查登记,以册籍的形式反映调查结果。此时的政府统计内容十分有限,并且只停留于静态特征(结果)的描述。

在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和政治家逐渐意识到统计对于治国强邦的重要作用,政府统计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统计范围有所扩大,我国历朝历代在户口、田地、财产等登记基础上形成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特别是明朝基于赋税制度而形成的统计制度,设置了具有集中统计性质的统计机构户部,并且应用平均数法、相对数法等方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另一方面,统计报告开始编制。13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统计报告。但总体上看,由于封建割据和生产力发展的相对缓慢,统计活动的范围仍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统计方法也很不完善。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政府统计迅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愈益精细,政府统计的内容逐步扩展到工业、农业、贸易、银行、保险、交通、邮电和海关等各个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领域,统计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并且统计的视角也从只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静态与动态并举,更注重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与此同时,出现了专业的政府统计机构和研究组织。例如,1801年法国成立中央统计局,之后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中央统计机构。1835年,伦敦统计学会成立,之后美国、都柏林等统计学会也相继成立。1918年,苏联、加拿大颁布了统计法,从法制层面来保障政府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在各专业领域统计数据逐渐完善的情况下,综合性的政府统计开始出现,例如,1850年美国开展了第一次工业总产值调查;1926年,苏联编制了第一张国民经济平衡表。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以GDP指标为核心,覆盖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政府统计系统。

政府统计主要指国家机关依法使用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等主要功能的一类活动的总称。政府统计的主要功能有三类:一是信息功能,为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在国际经济社会比较中提供信息,借此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二是咨询功能,为管理和决策起着咨询作用;三是监督功能,对宏微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起着预警作用。政府统计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理论基础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的。

国民经济核算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通过各级核算资料编制反映社会生产活动和发展状况的各式表格,核算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的总体数据,借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水平、结构、平衡、效益、增长速度等。

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宏观经济理论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规定了体系内容;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又为宏观经济学的运用铺平了道路,提供了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分析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为核心,这就需要一整套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

虽说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经济话语体系的说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语境下也有政府对社会生产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核算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应用需要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又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核算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历史上出现过两种:一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另一种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MPS)。为了使得各国政府统计数据具有科学性、可比性,联合国于1953年制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辅助系统表》,称旧SNA体系,于1968年正式公布新SNA体系并推荐各国选用,因此它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也称“西方体系”。《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是自1925年开始在苏联政府计算国民收入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物量统计为目的,主要为计划经济国家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现今使用它的国家并不多。

(二)清朝外贸统计分析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为了抵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按西方国家统计组织的模式,在宪政编查馆下设立了统计局,办理全国统计事宜,负责全国综合统计,在我国统计史上第一次成立了全国性的最高统计机构。宪政编查馆在奏折中,曾对统计的任务及资料报送程序有所说明:“至统计一项,所以验国情盈强,国势强弱,参互比较,以实施政之方,故宜内考全国之情势,外观世界之竞争。此后,各部院、各省应就其所管之事,详细列表,按期咨送臣馆,臣馆总汇各表,即以推知国家现势之若何。”当时宪政编查馆原为筹备立宪而设,故其所属统计局以为筹备立宪提供有关统计资料为其主要任务。此外还有一项任务,即“研究国家之势力,人民之情况,察其消长进退之源,以为比较设施之准”。鸦片战争后,近代西方统计逐渐传入中国。最早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应用于海关统计。当时国际上编制对外贸易的统计方法,分英美与欧洲大陆两派。英美派采用一般贸易统计方法,输入指统计区域以外地方而来的一切货物,输出则指由统计区域运到其他地方的货物,但要除去保税的直接通过货物与转口货物。我国因由英国人任海关总税务司,故采用与英美派相似的一般贸易统计方法。关于海关统计报告,初始有日报、月报、季报、年报、十年报等。后来继续编制的有月报、年报与十年报三种。根据海关单据簿籍登记的资料,按年别、月别,采用关别、国别等标志,编制各种分组表,以方便统计分析和比较。后来,西方统计图表法得到应用和推广。这些近代统计图表与我们传统的统计图表相比较为先进。此外,综合指标法逐渐在官民双方的文件和著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统计分析写作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清代思想家魏源(1794—1857)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进行统计分析。他曾利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广东进出口商品额,根据贸易差额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贸易差额统计分析。贸易差额论是欧洲晚期重商主义的学说,主张对外贸易出超,获得顺差,使更多的外国金银流入本国。魏源依据进出口统计资料进行的贸易差额统计分析,论证了鸦片进口所产生的白银外流问题。他的结论是:“共计外夷岁入中国之货仅值银二千十四万八千元,而岁运出口之货共值银三千五百零九万三千元,以货易货,岁应补中国银价千四百九十四万五千元。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之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就我国对外贸易而论,魏源指出,这一年如果不计算进口的鸦片,则我国对英出口超七百余万元价值的货物,理应由英国以银圆进口补偿;但由于从英国进口了价值昂贵的四万箱鸦片,致使我国不但得不到对英出超七百余万元价值货物的英国银圆的补偿,反而还要拿出一千余万元交付因鸦片进口所引起的贸易差额。同样,我国对美国出超九百六十万元,但如计算了它的鸦片进口,则也得不到美国银圆的进口补偿,所以魏源最后说:“故知洋钱流入内地,皆鸦片未行以前夷所补之价。至鸦片盛行以后,则绝无货价可补,而但补烟价。”魏源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做出的上述统计分析,为如何进行外贸统计分析树立了典范,产生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德国国势学派的统计学家对此也望尘莫及。

二、我国政府统计理论基础与创新

MPS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指导,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国民收入,因此以物量统计为目的,以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生产活动为核算范围,在形式上采用单式记账法。

SNA把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民资产负债表、国际收入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等五个子表有机结合,形成以国民收入账户为中心的完整体系,在形式上借鉴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由于我国既有计划经济的历史,也有市场经济的历史,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我国政府统计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主要使用MPS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逐渐过渡到使用SNA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SNA体系被介绍到中国,再到1992年正式形成《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政府文件,一直到后来实行中国特色的SNA(93)、SNA(2008),这一全面系统的核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我国政府统计以广义的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相结合,这是我国政府统计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CSNA)是以苏联等国设计和使用的物质产品体系(MPS)为基础的。这些国家的经济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在保持传统的MPS制度的同时逐步引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使用的联合国国名核算体系(SNA)。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SNA逐渐取代MPS成为中国的官方会计制度。因此CSNA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MPS的建立和发展,从MPS向SNA的过渡,SNA的发展。在第三阶段,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是CSNA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通过2004年的经济普查,国家统计局扩大了数据来源,细分了基本分类,改进了估算方法和数据质量,这些措施都促进了CSNA的进一步发展。

1952年颁布《总生产总值核算法》,定义了工农业生产总值的计算,第一阶段开始。第一阶段,为了满足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划和管理需要,以MPS为蓝本建立CSNA。

1985年进入第二阶段,CSNA逐渐从MPS过渡到SNA。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等非物质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关服务业的资料,以便为这些非物质服务的健康发展制定适当的政策以便于其他部门协调。为了应对这些要求,国家统计局开始增加年度GDP估算,包括所有经济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活动。GDP测算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民核算体系由MPS向SNA过渡的开始。过渡是逐步形成的,转型初期,国民生产总值(NMP)仍是核心指标,GDP起着补充作用,主要用于显示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成果。到这一时期末,GDP已经演变称为CSNA的核心指标,而NMP主要用来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这一时期除了NMP向GDP的过渡,还进行了巩固分类标准的变化,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而从MPS到SNA的过渡不仅是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政治形式变化的需要。

1993年,MPS的停用标志着CSNA从MPS成功过渡到SNA,随后进入CSNA的进一步发展阶段。1993年至1995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填补了资料来源的空白,并根据此次普查对GDP的时间序列和产业分类进行了调整。并不断规范GDP测算的数据来源和方法,改善本地生产总值的估算,完善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和编年方法。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是中国历史上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普查。它涵盖了除农业以外的所有部门,即工业、建筑业和除农业服务活动以外的所有服务部门。国家统计局借此机会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几次重要的修订,包括数据源、生产覆盖范围、基本分类、测算方法以及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此外,本次普查还改善了机构部门的账目。

三、政府统计理论前沿与未来发展

世界上已很少有国家再按MPS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SNA,或正在向这个体系过渡。

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并鼓励各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这一新的国际标准。SNA-2008对SNA-1993作出重大修订,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但它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

SNA-2008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对生产资产分类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并扩展了资产边界。主要包括:生产资产不再区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原称为“无形固定资产”的资产改称为“知识产权产品”并进行了扩展。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R&D的资本化,这一变化将产生以下影响。一是资产规模及结构发生变化。资产分类的细化和资产边界的延伸,将会使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的核算产生重大改变。具体而言,固定资产规模加大,非生产资产减少;知识密集型行业资产规模加大;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地区的资产比重上升;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比重发生变化。二是增大GDP统计数值。将研发作为资本处理,将全面影响GDP统计数值。经过新方法的调整,美国1929—201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向上修正0.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GDP增长从2.4%上调到2.5%,2011年GDP增长维持1.8%不变,2012年GDP增长从2.2%上调到2.8%。三是引入资本服务的概念。SNA-2008中引进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此外,SNA-2008还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类别,对金融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扩展了对金融资产的核算。开发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SNA-2008明显的一大变化是对卫星账户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与补充,将SNA-1993之后开发的卫星账户纳入SNA-2008。如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是以一国总体经济存量为考察对象,反映某一时点上经济体的资产负债总规模及结构状况、环境核算账户、旅游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等。

当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已相继启动新标准,欧盟成员国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案,日本也于2016年开始实行。

2013年7月3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BEA)公布新的GDP统计方式,将研发支出(R&D)、娱乐文化支出以及退休金等指标纳入新的GDP统计之中,成为全球率先践行SNA-2008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体系的国家,也对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产生新的引领作用。美国经济统计局(BEA)每五年调整一次国民账户核算,7月1日的调整是第十四次调整,也是1999年将计算机软件产业纳入统计以来的最大一次调整,主要包括:(1)将私人和政府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作为固定资产;(2)将私人用于娱乐、文化及其他艺术创作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3)扩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住宅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成本,改进相关资产价值和使用寿命统计的质量;(4)将房屋交易时的多项税费和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赤字等并入统计,以权责发生制来测度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的交易,将养老金计划视为金融企业部门的子部门;(5)对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中的工资和薪金统一按照应计制方法估计。日本政府也宣布将于2016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由于基础数据不足,新标准未考虑将娱乐作品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动漫作品等知识产权的价值,GDP将仍有扩大的空间。相比其他国家,日本GDP的增加率将更大,因为在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的同时,研究开发基地仍然留在国内,并一直保持了高水平的投资。据日本内阁府统计,如果将研发费用纳入GDP,日本的名义GDP有望被推高3.1qo~3.4qo。被推高的金额将达到约15万亿日元。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已经采用了加上研发费用后的新核算标准,GDP上调了1.1%~1.6%。欧盟也表示将在2014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在近年来全球国民经济核算演进新趋势及其影响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实践和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变化和演进,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增长情况,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更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已经明确要把R&D计入GDP账户。将企业研发投资计入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激励重视GDP增长的地方政府更有力地推动企业投资研发,而不是简单扩大规模生产,这对于我国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创新与拓展不仅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上的调整,其背后反映了人类经济发展观以及对财富认识的变革,反映了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把无形资本纳入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中,用人力资本、知识(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制度资本等来抵消自然资源的消耗、通货膨胀的折损以及经济增速的下滑,并提高国民财富和经济增长质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长期以来,生产率的衡量一直或明或暗地与国民核算挂钩。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构成了生产率统计数据组成部分的关键来源——衡量一个经济体、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数量。1993年的国民核算制度(SNA-1993)承认与生产力措施有关,但只是粗略地提到劳动生产率的措施,而没有提到多因素生产率。

一个逐渐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不仅有劳动力服务和中间投入的流动,还有资本服务进入生产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作为国民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衡量,就像劳动力长期以来纳入国民核算一样(至少以其工作时间的简化来衡量)。2008年国民核算体系(SNA-2008)做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承认资本服务是新国民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完全关联输出和生产率统计数据集开辟了道路。目前,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芬兰、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将国民核算体系和工业生产率核算体系相结合。其中加拿大最早将工业生产率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

加拿大生产力核算的概念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生产力手册(2001)》所制定的标准十分相符,CPA中使用的概念与1993年SNA和经合组织(2001)中规定的标准基本相符。生产率的衡量方法是通过比较产出和投入得出的,可以通过1993年SNA的数据导出生产率。导致生产率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替代公式,导致生产力度量不一致的最常见原因是使用的数据不一致,生产率估计可以使用来自1993年SNA的不同数据源,而这些数据可能不一致。为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加拿大在1993年SNA中引入IOTs框架。这些IOTs用于计算工业和主要部门按当前和不变价格计算得产出和投入的估计数,以及最终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和总商业部门主要投入的成本。加拿大的IOTs由5个矩阵构成,提供两套相互关联的核算:商品核算和行业核算,前者详细描述了单个商品的供应和配置;后者详细说明了供应产出和商品组成和工业的全部生产成本。IOTs作为生产力统计的协调框架,既在概念上确保所使用的的定义和分类的一致性,也作为核算框架确保从不同数据来源(工业调查、家庭支出、投资调查、外贸统计等)获得的数据在数值上的一致性。IOTs在加拿国民核算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而加拿大生产力核算则为这个交互系统做出贡献。生产力核算统一于具有一致性的IOTs的同时也为其提供重要反馈,帮助识别不一致,提高框架一致性。生产力核算还提供了一组汇总数据序列,用于对SNA的时间序列有效性进行持续检查。此外,将生产力核算引入国民核算体系,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核算的灵活性,还对国民核算进行了有效的质量评估。 GWFQxLHOb28o46LqytWxSLfbKpnkEmznhXWt4xXDIeRgjJzYTzt6ZO3upM22A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