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这个理论的一个意图就是对现有社会学理论当中的微观研究跟宏观理论进行某种程度的综合以改善两者脱节的状况,到底能不能做到?我试图做到。我对社会单位的划分先是从规模入手,微观、宏观的区别肯定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两个人的朋友群、五个人的朋友群跟国家、跟世界体系肯定不一样,先要把大的跟小的区分开来。此外,大的跟小的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共同点的。大到世界体系,小到朋友群,我这里从另外三个角度把大的跟小的放在一起,从规模、权力关系以及满足成员需要的情况和结构化程度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单位,找到大的跟小的之共同点。
从规模来看,我把社会单位分为从小到大四个不同的类型:一是社会群体,二是社会组织,三是国家,四是世界体系。
大家经常会用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概念,但是社会学教科书中的概念和我这里的概念有点不一样,我重新做了界定。我是从规模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单位并给它们下定义的。社会学的很多概念通常是从日常用语中演变过来的,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教科书里定义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1)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社会单位的最低层次,它的联系方式是面对面的互动。库利所说的初期群体就是我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比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一个车间的工人、一个教研室的老师、一个寝室的同学。群体成员之间面对面互动是这类社会单位的主要特点,即双方都是关系的终点,交流信息或情感而不必通过一个中介环节或第三者。社会群体的规模比较小,像厦门大学有4万多名学生,肯定不属于我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不同于社会群体,它的规模较大,是通过直接的互动或间接的互动形成的社会单位。厦门大学肯定是一个社会组织,因为它有统一的领导。比如我跟化工系的张三同学不认识,但是我们都在厦门大学张荣校长的领导之下,我们现在响应学校的号召学党史,这位学生在做,我也在做。社会组织既有像工厂、矿山、医院、大学、公司这些正规组织,也有比较松散的组织,只要规模比较大,一个部落、一个城市也属于我所说的社会组织。所以社会组织的结构可以比较严谨,也可以比较松散。
(3)国家。
国家是一种不同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社会单位。国家也有大小之分,但我把它看作一种独特类型的社会单位。像中国、印度、美国这些大国有几亿、十几亿人口,有的国家只有几百万甚至更少的人口,还有的国家的人口规模甚至不如一个大点的企业。但是国家有独特之处,它不同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根据韦伯的观点,国家是一种成功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合法地行使强制和物质力量垄断权的人类共同体。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叫作“主权”,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有两个特点:其一,与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相比,一般情况下国家的规模较大;其二,国家的权力是以暴力为后盾的。
(4)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只有一个,我所说的世界体系是在现代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网络的时候才成为一个社会单位的。在更早的时候,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国与国之间的来往受到很大限制。如古代有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他们都历经千辛万苦,来往、互动也只限于邻国之间或者某个区域。那个时候没办法形成一个世界体系,可能会在某个区,比如在欧洲有区域性的社会单位,在亚洲以中国为首,形成包括朝鲜、越南、日本这些国家在内的一个网络,这都是区域性的社会网络,整个世界没有形成一个网络。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交通、通信手段的进步,在电报、火车、飞机登上历史舞台后,国与国之间的来往才越来越频繁。
世界体系的形成以两个事件为重要标志,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过去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到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久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标志着世界体系的形成。特别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变成了地球村。像哪个地方发生了恐怖袭击,哪里的玻璃被震碎了两块,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接下来股票下跌了,油价上涨了,马上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伊拉克、伊朗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件,都会影响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网络,是一个超大的社会单位。
接下来我把大的和小的混在一起,不管大到世界体系还是小到朋友群,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我认为这个划分更有亮点。从权力关系来划分社会单位,可以让你看到用其他理论看不到的东西。
先看初级社会单位。这个名称可能起得不太好,大家也许会把它跟库利的初级社会群体混在一起,但我这里所说的初级是指它是相对独立的,而不是指它的规模。初级社会单位有大有小,不是指库利说的小群体。初级社会单位有不同的类型,有的目标是多元的、模糊的,有的目标是单一的、明确的,有的拥有的资源比较多,有的拥有的资源比较少。
初级社会单位是相对独立的,而次级社会单位有的隶属于初级社会单位,有的隶属于另外一级的次级社会单位。从其他社会单位派生出来的叫“次级社会单位”,相对独立的叫“初级社会单位”。举例来说,原始群、氏族、家庭、邻里、朋友群、学生社团、志愿组织、私人企业、利益群体、政党、国家、联合国就属于初级社会单位,它是相对独立的。
什么是次级社会单位?我们的行政单位就是层层隶属的次级社会单位。比如,厦门市人事局隶属于厦门市政府,厦门市政府隶属于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隶属于国务院。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企业。几个人凑钱在厦门市建立一家皮鞋厂,这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就是初级社会单位。至于怎么生产皮鞋,生产什么样式的皮鞋,由几个投资人说了算。厦门市政府能不能管这家皮鞋厂呢?我们在厦门市,当然要遵守劳动法以及厦门市的相关法规。怎么生产皮鞋没关系,皮鞋样式怪一点也没关系,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即可。你认为皮鞋的这个样式很好卖就可以生产这个样式,不需要请示厦门市政府或者市领导。皮鞋厂所得利润,可以由几个投资人分了,也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些是相对独立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私营企业就是初级社会单位。但是另外一家皮鞋厂,由厦门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创建,它跟前面几个人建的皮鞋厂不一样,有厂长、经理、工人,这个厂既不是厂长的,也不是经理的。它的利润怎么分配,不能由厂长、经理说了算,这2000万元是厦门市政府投资的,利润应该由市政府分配。不仅皮鞋厂的利润由厦门市政府分配,而且皮鞋厂的经营也由厦门市政府下属的某个机构代表市政府来管理,这家皮鞋厂就是次级社会单位。公立学校、国有企业都是典型的次级社会单位,民营企业、民办学校虽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但它们是相对独立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单位。
以社会权力来划分社会单位的这种方式的亮点就在于从权力关系来看社会单位。下面我们看看初级社会单位和次级社会单位的权力关系。
初级社会单位的内部权力关系是怎样的?初级社会单位不隶属于其他单位,是相对独立的。比如福建省社会学会,或者前面提到的几个人投资办的皮鞋厂,这些都是初级社会单位。初级社会单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以契约为基础创建,二是以暴力为基础创建。什么是以契约为基础?比如那几个人合办的皮鞋厂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又如我要办一个企业或者成立一个福建省社会学社团,再或者几位同学对书法有兴趣,要成立一个书法爱好者协会,大家都是自愿的,有共同的兴趣,有共同的目的,不管是出于经济目的还是其他目的,都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这是一种类型的初级社会单位。
另外一种初级社会单位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如流氓团伙或者贩毒团伙。现在有些传销团伙也是以暴力为后盾的,用胁迫他人的暴力手段做事情。
国家,从它的起源上看,也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列宁曾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所以国家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国家里面有秩序,这个秩序是靠暴力来维持的。
以契约为基础的初级社会单位又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当成员拥有的与社会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大致相同的时候建立了平等关系。不同的社会单位有不同的目标,如福建省社会学会是一个学术社团,在这里大家交流研究社会学的心得。而成立皮鞋厂,就不是为学术交流了,投资者生产皮鞋不是目的,获取利润才是目的。不同的社会单位都有它的目的,有的社会单位的目的是多元的,有的则比较单一,但是任何社会单位都有其目的,朋友群也有它的目的。学校为了科研、教学,皮鞋厂为了赚钱,福建省社会学会为了学术交流,目的不一样。福建省社会学会也好,厦门大学书法爱好者协会也好,皮鞋厂也好,这里的成员在拥有的与社会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大致相同的时候,就建立了平等关系。如我们这几个人的书法水平差不多,我们成立一个厦门大学书法爱好者协会,大家的关系就比较平等,选谁当会长、副会长,这种时候就适合采用民主的方式。
第二种情形是当成员拥有的与社会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相差悬殊的时候产生了不平等的关系。如成立皮鞋厂,A投资了1000万元,B才投资了100万元,由A控股,整个皮鞋厂还是A说了算,B跟A的关系就不平等了。厂里聘请了一个厂长,聘请了一个工程师,他们没有投资,是受雇作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这个时候,投资者跟厂长、工程师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但还是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当我们拥有的与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相差悬殊的时候,产生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如果大家的资源都差不多,比如每个人都投入100万元,股东大会上的票数就是根据你的资源多少来决定的。当然,这个资源必须是跟社会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比如你在福建省社会学会,这时你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是最重要的资源。你说你有钱,这跟福建省社会学会的关系不太大,除非你要捐钱给它,那就跟它的目标相联系了。
以暴力为基础的初级社会单位的成员,一开始关系就不平等。如在有组织犯罪团伙里面,谁的拳头硬,谁的实力强,谁就可以做老大。在这样的初级社会单位中只能以暴力进行统治,它不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
从国家的起源来看,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演进,暴力在现代国家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现代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次级社会单位又是什么情形呢?次级社会单位的权力关系也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当它的成员被授予的权力不平等时,就形成了上下级关系。比如行政机关,处长跟科长被授予的权力就不一样,下级要服从上级。第二种情形是当成员被授予同等权力的时候,彼此就形成了平等的关系。
个体成员在社会单位当中的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与社会单位目标相联系的资源。在经济组织中,这种资源通常是投入生产的资本、技术,有时还有关系,在大学和学术社团中主要是学术影响力。有时候,社会单位外部环境的改变会给特定的社会单位带来原本没有的资源,从而使拥有这类资源的成员在社会单位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例如,随着近年来对党的领导的强调,高校教师的党员身份就成为一种重要资源。
人有不同的需要,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我们成立社会单位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社会单位首先要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根据满足其成员需要的情况,可以将社会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1)单一型社会单位。
这种社会单位只能满足成员一两个方面的需要。比如大学就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地方,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其目标,工厂、公司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单一型社会单位。
(2)自足型社会单位。
这种社会单位能多方面地满足成员的需要,如国家、原始部落、古代城邦等。不管你的需要是什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3)综合型社会单位。
在满足成员需要方面介于单一型社会单位与自足型社会单位之间的社会单位便属于综合型社会单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有“单位办社会”的情形,比如一所大学,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里面也设置了很多机构,有理发店、电影院、医院等,教职员工的很多需要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单位办社会”,从单一型社会单位变成综合型社会单位,甚至向自足型社会单位发展。
(1)正式社会单位。
正式社会单位是指那些有正式规范、单位界限明确、单位成员具有确定地位的社会单位,如教研室、企业、军队、国家、联合国等。
(2)非正式社会单位。
非正式社会单位是指没有正式规范和结构松散的社会单位,如邻里、朋友群、社区、志愿组织、原始部落、世界体系等。我们的朋友群成员人数有时候很难说清楚,结构也比较松散。世界体系也是非正式社会单位,它是没有秩序的,就看谁的拳头大。美国拳头大,它在很多地方搞胁迫外交,你不听话它就揍你,表面上看好像是有点公道,但实际上它就是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的。虽然有联合国,联合国对此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非常有限。
以上是对社会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类,既从规模来看把它分为小的和大的,又把大的和小的放在一起,从其他角度,试图找到不同社会单位的一些共同特征。我的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想对冲突理论、结构功能理论进行整合。下面我再讲一下社会互动的方式,我划分了三对社会互动的方式,就是冲着这一目标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