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社会单位理论的提出背景

在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时候,社会学界有很多人讨论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也加入了讨论。我当时对社会学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就写下了相关的文章,形成了当时自己的一个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不一定很深刻,也不一定有独到的见解,但是至少有一套自己的概念、自己的理论。最早发表的这篇文章离现在已经很久了,1989年发表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办的内部刊物《社会学探索》第6期,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写了一本书《社会学导论:社会单位分析》,既像专著又像教材,把社会学一些基本的概念也讲了。所以我的主张是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单位的,也就是说,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单靠个人没办法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必须跟别人发生互动、发生联系,这个联系就形成了我这里所说的“社会单位”。社会单位范围很广,小到两个人的小团体、夫妻、情侣,大到国家、世界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大学、医院等各种各样由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单位呢?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所以“需要”在我这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这本既像教材又像专著的书有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当时香港的李沛良教授看完我的这本书,给了这样的评价:作者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单位,那他在后面的章节中就紧紧扣住这个定义,讲到社区、讲到社会变迁,都是紧扣社会单位来分析的,这是跟其他的书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很早提出的一个概念、一个理论。当时我在《社会学导论:社会单位分析》的后记里还写了这样很大胆的一段话:“社会学的知识是多层次的,既包括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获得的实证知识,也包括借助理性抽象概括出来的社会学理论。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固然重要,但要使中国社会学在现代社会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中国社会学家的名字也像帕森斯、默顿、米德、布劳、达伦多夫这些名字一样在不同国度的社会学教科书中频频出现,就要对社会学理论做更多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不是用刻板的腔调对外来的理论作简单的评判,而是要产生中国自己的社会学流派。”我们的社会学重建了40多年,现在来看,在某些方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如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也做得非常棒,出了很多成果,但还是有所欠缺。当年我就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年我自己做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没有继续下去。从中国社会学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学,要在现代社会学当中有地位的话,还是要有理论,要有更多的学者形成中国社会学的理论。

在社会学知识结构中,定性社会学更偏向于我们的生活经验,而定量社会学概括性更强一点,后者理论的抽象程度比较高,比较接近于哲学知识。

社会学理论很重要,当时我提出这个理论基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脱节。我在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社会学理论存在着宏观研究跟微观研究的脱节。正如美国学者特纳所说:“对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结构与过程的分析,在什么时候可以采用同样的概念和规律?对突生性质的分析,在什么样的社会学分析单位上才要求独特的分析方式,引入新的概念和描述?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系统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相异?在建构社会学理论中这些问题是很棘手的,而且也是最为持久、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脱节,如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侧重于宏观研究,而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更多的是研究人际的、微观的层面。

第二,强调社会整合、均衡的观点与强调社会冲突、变迁的观点的对立。如结构功能学派强调社会的整合和均衡,而冲突学派则强调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对于社会相互依赖的基础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道义,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如功能理论认为是共有的价值取向,交换理论认为是利益,符号互动论认为是一般符号的结果,冲突理论则认为是强制和强制性的威胁。

我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一个很大的企图就是当一个“和事佬”,进行综合,特别是对微观和宏观的脱节,看看能不能用我说的“社会单位”——既包括两个人组成的小群体,也包括国家甚至世界体系——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加以整合。因此是有很大理论野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我提出了社会单位理论。 LIsjO+M3u57za2RYyUlYk2bCm5Qjfs/dAlp/qLBbj5bhkNKfNfdfCBIpAKBjQG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