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饭圈”的组织水平与减排斥策略

有意思的是,2010年以后形成的“饭圈”,总体上反而不倾向于滥用外部宽松环境,而是更多呈现出小心翼翼使用社会机会的行为模式。通常来说,一个新群体在获得外部宽松环境以后,究竟能否成为社会结构免排斥、低排斥的部分,实际上要看他们是不是具有免排斥、减排斥的能力和实践。其中有两个方面很关键。

第一,这个群体的组织水平是有组织的、类组织的还是无组织并仅有偶发集体行为的?这些都有关系。因为有组织意味着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制度,有相应的行动,但也意味着对于来自外部社会的看法采取了清晰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是吸纳,可能是对抗,也可能是游离。同时,有组织的话,行动可能有更高的效率,但同时也会因为组织的存在而增加成本,这些方面需要观察。

第二,群体对于来自外部的社会压力或社会要求有没有减排斥策略,而且减排斥策略究竟是对抗、游离还是主动适应?在这些应对策略中究竟选择什么或者主要选择什么?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至少A、B两个“饭圈”都选择了类组织、适应策略,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两种目标,一是控制成本,二是提升合法性或社会接纳度。整个“饭圈”的组织和运行在内部增强组织性和群体黏性,在外部群体关系上以无害性策略来保持或增强黏性,避免对抗或替代主流,这样来降低受排斥性,增强被社会接纳的可能性。“饭圈”大体上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那么,什么是类组织?

首先要肯定“饭圈”是有组织的,而且有等级化和圈层化、内部专业分工性这些鲜明的特征。比如“饭圈”内部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存在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同心圆的核心圈层是后援会,后援会或是得到经纪公司的首肯,或是受经纪公司直接指导。还有反黑站、数据组等这些比较重要的职能性组织,另外就是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大粉丝。相对次一圈的位置上是资源产出性的图站,还有影响力相对较小的临时性组织,我们将其归为“饭圈”里的忠实粉丝。最外围一个圈层才是数量最多的普通粉丝。通常处于核心圈层的“大粉”影响较大,关注用户较多,也比较活跃,话语权通常来自三种支持:一是技术平台对其赋权,二是一呼百应的能力比较强,三是信息来源比普通粉丝要多。所以,“饭圈”其实是有组织、有圈层的。

此外,我们会看到粉丝的专业化程度挺高的,至少粉丝的分工之细会让我们这些圈外人接触时大吃一惊。比如按照身份区分,有所谓的“散粉”“大大”“后援会”“伸手党”“前线”“站姐”,还有专门跟人家论战的“战斗粉”。有比较复杂的“黑装粉”,即明明是诋毁偶像的“黑子”,但却装成偶像的粉丝;“黑扮路”,就是诋毁偶像的“黑子”装成“路人”。此外,还有“粉装路”“粉装黑”等等。按状态来讲,可以分为“事业粉”“数据粉”“作品粉”等等。按照关系来看,有“亲属粉”,包括“妈妈粉”“姐姐粉”“女友粉”等,即把自己当成偶像的妈妈、姐姐、女友等等;还有“类亲属粉”,比如“阿姨粉”“叔叔粉”等等。不同类型的粉丝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比如“妈妈粉”通常会使用“崽崽”“宝宝”等有宠溺含义的语词来称呼自己的偶像;“女友粉”现在很时兴,动不动就用“老公”“哥哥”这些亲昵称谓来称呼自己的偶像。而且这些名称现在仍然在拓展变化。

实际上,“饭圈”内部的制度性分工远比这些直观印象专业。处在核心圈层的是后援会,其具有生产和管理的双重功能,里面一般会设视频组、财务组、外联组、微管组、文案组等多个职能小组。小组之间有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后援会部分职能部门还在分化脱离,比如成立独立的数据站,受后援会统一指导。“饭圈”在粉丝招收、活动决策方面都有明确的制度和流程,决策过程会采用建议采纳、方案征集、投票表决、结果公示这四个环节,流程当中哪个环节出现失误,一般都会受到粉丝的问责。这样一来,我觉得它真是有组织的,很多行为、行动的效率都挺高的,具有组织效率的特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饭圈”更多看成一个类组织,因为“饭圈”虽然有上述组织形式、制度和流程,但不是登记在册的社团,更重要的是也不是完全按社团模式运营的。原因是它的成员流动性比较强,进去的时候也许有资格考试,但出来的时候不受约束。另外,“饭圈”有显性制度或隐性制度来固定一些重要的规则,但通常又比一般社团更加注重情感纽带。所以我们概括“饭圈”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组织形态介于正式社团或社会组织即正式聚合与非正式聚合之间;二是注重高情感以及高情感和制度的协配来维持内部的高黏性;三是注重进行独特的日常规训。这三个特征我称之为“类组织特征”。

所谓介于正式聚合与非正式聚合之间,其实很多“饭圈”都是这样,A、B“饭圈”就很典型。它们不属于正式社团,都由粉丝自发聚集形成,粉丝流动性很强。像“A饭圈”,有的粉丝同时进了五个“饭圈”,有多个迷恋对象。尽管“A饭圈”明令禁止“多恋”行为,但是并没有什么有效且明确的监察机制。另外是有明确职能性的组织,如粉丝后援会、应援数据站等等。这些组织在吸收成员上都设有门槛,但是成员的去留都比较频繁。像“B饭圈”的Y后援会半年里有三次后援会会长更替,20位核心成员在成立的一年当中有11位选择离开,很多是不告而别,所以它并不像正式组织那样,进入时可能设置了条件,但是退出时不受约束。它还会经常组织聚会,聚会虽然松散,但是围绕特定目标的聚集经常发生。这种聚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仪式性聚集。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大家相聚在线上空间形成有规模的互动,相当于举行庆祝仪式。二是任务性聚集。这类聚集目标明确,主要采取粉丝组织召集,特别是由核心粉丝联动、普通粉丝参与的模式,发起人委托部分核心粉丝组织临时性群组,有意一起协作的人进入这个群组展开活动,任务完成以后这个群组自动解散。

所谓注重高情感以及高情感和制度的协配来增强“饭圈”的高黏性,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饭圈”有一套内部制度维护秩序,包括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显性制度属于正式制度,“饭圈”里有明文公布的规则,比如公开选拔成员的流程。首先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招新公告,列出详细的招募要求,如要求应聘者掌握相关技能,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时间、相关经验等等。招新公告发布以后,有意向的粉丝要投正式简历。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明星的忠诚度,对团体的建议、规划,工作经验等等,最重要的是应聘者如果被招收了,还有3天到1个月不等的实习期,实习期结束以后,经过公示才能转为正式粉丝。这套流程各个“饭圈”大同小异。此外,还有一些隐性制度是不对外公开的,通常一对一私下传递。

尽管有隐性制度、显性制度,但总的来看,“饭圈”内部并不依赖以上两类制度,而是经常借助平台的互动去加强粉丝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饭圈”的集体情感,也就是提升群体黏性。其主要方式,有研究者称之为“劳动情感动员”。第一种是“虐粉”,即夸大自己偶像所处的劣势地位,以激发起群体的悲情,刺激粉丝在“饭圈”里的同情欲。“现在哥哥只剩我们了,我们还不够努力嘛!”这类话语盛行于“饭圈”,都是配合“虐粉”状态来说的。第二种是运用成员之间更亲密的次级群体,就是“饭圈”内的小群组或关系更密切的小群体来进行相互黏合、动员。在这种群体当中,粉丝个体有时候很难拒绝跟随。比如为偶像花钱,相对来说是难组织的活动,但是在小群体里,粉丝会觉得不跟着花钱不好。我们访谈过一些很节俭的粉丝,他们的生活费确实不那么多,但是大家打算一起花钱,你不花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跟着花了。很多人对于在一起活动有深刻的印象,觉得自己有种陪着偶像成长的感觉,所以号称不后悔进入“饭圈”。他们觉得跟以前自己一个人相比,大家在一起让彼此的情感都真切了很多。他们有时候会组织线下一起吃火锅、唱歌,关系会变得特别好,因为关系好,他们就会觉得更加共同爱着同一个偶像。这跟在生活当中与其他人交朋友的方式是一样的,是通过情感联络来增强黏性,看起来也有效果。

此外要注意,“饭圈”注重进行独特的日常规训,日常规训围绕的主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成为真正的粉丝,二是合格的粉丝应该做什么。这两件事情是最基本的,教导普通人成为粉丝,而粉丝成为高质量粉丝的任务由“饭圈”来完成。

关于如何成为真正的粉丝的议题,主要是强化粉丝与非粉丝的区隔意识,因为“饭圈”通常已经有一套独特的符号、语言、价值观,风格很明显,所以粉丝和非粉丝的身份边界其实是很清晰的。除了基础性符号之外,“饭圈”在准入标准和制度上明确规定圈外人和圈内人的具体职责,经常强调这些方面来提醒粉丝们强化加入者和未加入者的区隔意识。

比如最近一个偶像走红以后,他的“饭圈”里新公布的准入标准主要有这样几条:(1)只喜欢该偶像一人;(2)加入超话论坛,超话等级不低于7级,不能太低,这样活跃度才能上去,集资金额每人不低于227元;(3)有关偶像的原创微博要多于5条,总数要大于30条;(4)积极参与应援会、数据站这些官方微博公布的任务;(5)两周之内发言不活跃者要被清理出群。他的“饭圈”自称要进一步提高标准,A、B两个“饭圈”在这方面也跟其他“饭圈”一样,受到启发,还采取跟进改进标准的措施,设定这些标准都是为了提醒“饭圈”的粉丝跟其他粉丝是不一样的,此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日常提醒。这类方式对粉丝树立忠诚意识的影响挺大,有的粉丝回忆说,只有得到粉丝资格才能得到更大的话语权,自己的观点也会有一批追随者。你一旦成为“饭圈”的一员,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资格、身份、等级等所影响。

合格的粉丝应该做什么的议题,主要是聚焦于规训粉丝应该基于情感为偶像自愿无偿付出,也就是说要自愿地基于感情为偶像服务,俗称“情感劳动”。在早期,情感劳动比较简单,主要是义务做相关软件的改进、创建网络社区等等。现在因为这些方面都比较成型,粉丝主要集中从事打投、转发、控评、反黑等数据性的工作。打投主要是为偶像投票;转发是转发与偶像有关的微博;控评是在偶像微博上大量发布评论来控制舆论,造成对偶像有利的舆论;反黑主要是举报针对偶像的不良言论。“饭圈”一向强调要基于情感来定期履行这些义务,这是粉丝对偶像情感的表达,这样才是合格的粉丝。而且“饭圈”还经常用正面、反面的话来激励粉丝,所以在社交平台上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话,比如“难道大家连小小的数据都不愿为他做了吗”“你如果不愿意做就不配做一个粉丝”等等,很多粉丝心甘情愿地响应这些号召,做着做着就真的很投入了。如有个女粉丝曾说,“从喜欢他那一刻开始,就不愿意他落后”“每个粉丝都会觉得自己喜欢的人应该得到最好的”“作为一个粉丝就想给他最好的”等等。还有粉丝从所谓的情感劳动当中得到了自我满足,觉得不是在为偶像做事情,而是在为自己做事情,因为喜欢一个明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审美。另外还有一些大规模情感劳动以及产出通常会给偶像带来可观的荣誉,直接影响到榜单名次、单曲销量等等。尤其是选秀明星,很多粉丝会感觉自己在参与缔造一个巨星,觉得自己在追的选秀明星跟一般明星不一样,因为他的命运是由粉丝们来决定的。

当然在这些言论中,有些热门的还是挺有水平的。我们访谈的这些粉丝受教育程度挺高,本科生、研究生、城市职业者有很多。

类组织的特征和它的运营还带来了两个特征:其一,运营低成本化。类组织不像正式社团要花那么多钱,但是又有组织效率,同时还避免了一般组织运行所需要控制的成本。其二,既有硬性的制度,又持续关心成员的黏性和情感规训带来的行动协调性。客观上,这些特征有利于“饭圈”对内对外保持协调性。

当然,因为“饭圈”的风格很鲜明,它进入公共视野以后也特别受注目,可能会因为行为模式鲜明,特别是发生过激行为时,面临特别大的合法性质疑,至少“饭圈”早期受到了不小的批评压力。2010年以后,“饭圈”总体上看起来还是发展出了一套平衡群际冲突、减少社会反感以及设计和实施正能量行动的系列减排斥策略,而且慢慢把主流群体的认可作为“饭圈”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饭圈”这个类组织形态和它的能力也为组织和实施这些策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1)平衡群际冲突。

粉丝研究已经发现,粉丝会有意把自己跟其他社会群体区分为内群和外群。严格来讲,“饭圈”可作两种区分,一种是粉丝和非粉丝,一种是此粉丝群和彼粉丝群,就是“饭圈”和非“饭圈”、此圈和彼圈两种界限。如果发生冲突,也分为相应两种,整体上是“饭圈”外的负面评价和竞争性“饭圈”对本“饭圈”偶像的挑衅,这两类冲突是时有发生的。实际上粉丝们对于冲突看得很重,甚至把维护偶像当成维护集体荣誉感。但是倒回来看,如果卷入这两类冲突以致最后发展为激烈冲突,则毫无例外都会带来负面评价,轻则加剧社会反感,重则获得某种新的污名化的命名,比如国外称之为“歇斯底里的人群”,国内称之为“脑残粉”。2010年以后,总的看来,“饭圈”在尽量减少与外群的摩擦方面新采取了直接、间接的应对策略。在直接应对策略上,A、B“饭圈”都采取了非传统的反黑应对策略。群里的粉丝尽可能在群际冲突发生之前发现可能引起“饭圈”外不满的言论,由部分粉丝出面关注这个事情。如果圈和圈之间发生不满言论,则由部分粉丝出面举报或劝删,在劝删期间“饭圈”粉丝通常不得私下发生冲突。此外,粉丝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职能性组织反黑圈,形成规模化的反黑行动。当反黑无法解决矛盾时,冲突就会爆发。这个时候“饭圈”通常会有一些粉丝来尽量劝和,争取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间接应对策略主要不针对具体的反黑事件,而是从更为宽泛的技术层面来减少引起社会反感的信息。

(2)减少社会反感。

“饭圈”也好,圈内粉丝也好,对社会反感粉丝过度行为都是有清楚感知的。有意思的是,在捕捉到其他群体反感时,“饭圈”通常除了直接采取应对之外,还会借助“饭圈”对粉丝的约束力,采取偶像维护和约束自我两种方式来降低社会反感程度。第一个方式是偶像维护。所谓偶像维护,主要是指粉丝认为偶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趣味和价值,如果偶像曝出了负面新闻,得到社会消极评价,粉丝就会转而认为自己也受到形象损害。哪怕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粉丝后援会也会出面约束粉丝,努力维护艺人形象,所以就产生了所谓控评行为,即用相同的模板在相同的微博下发出评论,影响评论的走向,如果效果不好,再适时调整,以操控评论。有时候会操控大量整齐划一的评论,后来“饭圈”了解到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进一步反感,又缩小控评规模和控评范围,避免情况恶化。这些都是围绕着维护偶像来做的。

第二个方式就是约束自我。“饭圈”有一个逻辑——“饭圈”行为由偶像买单。也就是说,如果粉丝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最终后果是由他们喜欢的偶像来承担的。因此为了爱护偶像,粉丝要控制自己的言行。进而,“饭圈”里的成员会经常用“谨言慎行”这四个字互相劝诫。如果碰到重要的纪念日,比如“九一八”,“饭圈”都会发布公告,要求粉丝当天限娱,不在平台上讨论娱乐话题,避免招致社会反感。

(3)设计和实施正能量行动。

“饭圈”逐渐趋向于国家导向和与主流社会价值要求合一,特别是围绕国家政策或就某些突发事件的明确表态,“饭圈”会有意识地进行正能量行动的设计和实施,通常组织公益活动,参与公共表达,在维护偶像形象的同时提高“饭圈”的积极公共价值。这些行动包括日常性行动、应援性行动。日常性行动中,可能A、B“饭圈”不突出,其他一些“饭圈”比较明显。比如2019年8月14日,部分香港艺人因为在社交平台上支持香港警察制止乱港,而遭受网络暴力。此时便有“饭圈”粉丝站出来与示威者进行文字对峙,在“饭圈”外获得了很高评价。

还有一类是应援性行动,主要是以偶像名义发起或进行的公益活动。这种行动更为常见,通常在偶像生日或特殊节点上会以某粉丝名义积极进行公益活动,规模越大的“饭圈”通常越不会落下。比如某偶像的粉丝以自己偶像名义捐款,为四川贫困县修建道路,以两个偶像联合的名义为山区捐赠实物,为当地贫困儿童举办“六一宴”,这些公益活动通常在维护偶像形象的同时也会改变圈外人对“饭圈”的刻板印象。

正能量行动现在已经成为“饭圈”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实践,而且趋于专业化,不少“饭圈”成立了公益站这样的职能性组织来专门筹备、组织行动。

从趋势来看,粉丝群体越来越注意将国家和主流文化的认可视为一种合法性指标,对于国家的明确要求通常回应得比较积极。

总的来说,包括A、B“饭圈”在内的成千上万的类组织形态“饭圈”,通过约束行为、减排斥实践,正在试图塑造出一个有点钱、有点闲、有点趣,而且很努力的粉丝群体形象。我觉得,这正好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中间阶层的形象,或者符合中等收入群体趣味的形象,相对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包容。大概是这么一个观察。 ZiBA9roC0HCZMOzGNsTTt1FFwqoSRy+hG8wjAEH0/ciAQihZsyiUIULc5u5oy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