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

一、充分认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三农”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三农”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三农”重大问题深入思考、重大任务亲自部署、重大改革亲自推动,在出席的重要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基层调研指导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形成了指导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农村的探索创造,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的直接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在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其中的坐标方位、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总书记的思想,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无论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力求正确处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也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经验,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既富有时代特点、解决当下问题,又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创新的“三农”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新国家粮食安全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任务。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生动记录了总书记指导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是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是正确处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是我们党“三农”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历史性飞跃,其巨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已经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证明。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也由温饱小康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农业农村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和短板,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方方面面作出了深刻阐述,明确了顶层设计和方向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着重解决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洞察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规律、重大关系和重大任务,构成了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我在农业(农村)部部长任上这些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新时代“三农”工作就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整套“三农”理论、重要指示走过来的,深学细悟,学以致用,感到心明眼亮,任务明确,路子清晰,很管用、很受用。

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中央出版的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为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最权威的教材。我的学习体会,可主要归纳为“十个学习掌握”:

一是学习掌握关于“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看待“三农”问题。他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三农”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着眼“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强国必须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足全局、着眼大局,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重“三农”抓“三农”,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二是学习掌握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大势、把握国情实际,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他还指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对怎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倡节约粮食。他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他还倡导“光盘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地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为我们树立了胸怀“国之大者”典范。

三是学习掌握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即“三总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还概括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个之路”)。对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即“五个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点睛提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四是学习掌握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调研和讲话中对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中国道路。他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特别是要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两类主体。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国情,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着眼长远目标,紧贴国情农情,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规律和路径。

五是学习掌握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转入全面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我们农业来讲,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目标要求都在发生变化,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依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他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关于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和会议讲话中还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等治理和修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六是学习掌握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论述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农民富裕,最重要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发力,广辟途径,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他指出,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打工有钱挣。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国家力所能及地给农民一些钱。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小厕所,大民生。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关注小农户的收入问题和农村“三留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利益的重点和途径,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和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七是学习掌握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中重点强调了农村问题。在2015年第22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一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对于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握好这个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为保障和推动城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统筹观念和协调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内在关系、演进逻辑,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八是学习掌握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率领全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关乎全面小康的“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通过“五个一批”实现脱贫,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攻坚要坚持从严要求,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实”就是,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脱贫攻坚战的取胜之道,对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天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我认为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实干,这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三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借鉴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

九是学习掌握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农村重大改革任务。他提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围绕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制定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部署了一批又一批改革试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他指出,要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要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鼓励地方积极地试、大胆地闯,用好试点试验手段,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他反复强调,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并划出了底线和红线,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十是学习掌握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在“三农”工作领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乡村振兴是写入党章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他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牵涉的部门很多,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强调党的基层建设和作用。他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机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基层治理。他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他还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党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根本保障,深刻揭示了基层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方方面面,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学习认为,以上“十个学习掌握”是其中的要点和重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四梁八柱”。我们要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带着感情学,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逻辑和思想源泉,将蕴含其中的理论品格、真理力量和深厚情怀转化为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价值观、方法论和“三农”情怀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体现的价值理念

价值观、宗旨观念是总开关。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开宗明义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其中第三条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讲到脱贫,他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讲到农民生活时,他强调要让乡亲们过好光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在广西考察时,当村民说“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总书记说,“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农”工作中以为农民谋福祉为根本依归,以农民喜怒哀乐为判断依据,充分彰显了总书记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价值导向和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在“三农”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基层,发自于初心。在各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要来施政。在正定,针对农民收入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带头全面推广大包干,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四年翻了一番。在宁德,为改善山区农民的贫困面貌,提出“扶贫先扶志”,倡导“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开发精神,两年时间,宁德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在福建,心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率先打响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第一枪,在全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在浙江,针对新世纪初浙江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愿望,提出著名的“两山”理论,亲自部署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在浙江农村到处都是“美丽乡村”。在上海,着力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依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到中央工作以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带领全党全社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农民福祉的小事念兹在兹,多次对农村厕所革命、“四好公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奶业振兴等作出重要批示,亲自部署推动解决。这些都是从群众最紧迫的利益期盼出发,为农民群众谋实实在在的福祉,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理念,体现出了坚定的人民立场,思想内核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党性光辉,从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做好“三农”工作,就要始终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不为农民谋利益谋幸福,就是舍本逐末,甚至自娱自乐、自我循环。这些年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是对路的。我以为一个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始终关注广大农民的利益、需要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理念,还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光芒,要用心领会体会,努力掌握运用。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三农”问题,总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局中来谋划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怀。

坚持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论述都体现了严密的辩证思维,反映出对“两点论”思想方法和矛盾分析法的科学运用。他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他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件大事,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建成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时间和条件,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他指出,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搞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

坚持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坚持运用历史眼光思考谋划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在农村土地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镇待不住,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这是大历史,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他再三强调,我国小农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指出,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坚持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发展都要依靠创新驱动。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三农”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亲自部署推动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开拓创新。

坚持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他多次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在农村改革问题上,强调“四个不能”的底线。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瞄准“三农”现实问题开药方找路径,紧盯发展目标找办法求突破。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先后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方略,这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典范。

这些科学方法在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随处可见。我认为,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克难制胜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明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一个时期集中解决一个时期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党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容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乡村建设要看山望水忆乡愁,不搞脱离农村实际的大拆大建,这些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要学深悟透这些科学方法,立足国情农情,始终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谋划工作,不断提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片面性、简单化,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深厚“三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浓浓的“三农”情怀,处处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发自内心的对“三农”的关心厚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亿万农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百姓之心为心,对农民的愁与乐、乡村的兴与衰,始终萦怀在心。习近平总书记不管走到哪,总是深深牵挂着农民群众:走到田间地头,手里托着麦穗问农民收成;进入农户家里,打开锅盖看农民的伙食;坐上农民炕头,手拉着手嘘寒问暖;和老乡们围坐一起,掰着指头一项项算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广大农民的贴心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与他的实践经历和深刻体察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担任过大队书记,与农民一起背过粮食种过地,带领社员打井筑坝淤地造田建沼气,一个窑里睡觉吃饭拉家常,与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深情地回忆,上山下乡经历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不同工作岗位上,他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注、亲力亲为抓“三农”工作,关心农民疾苦,倾听农民呼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三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了2013年、2017年、2020年、2022年四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每年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都就“三农”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推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向亿万农民祝贺节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对国情农情了然于胸,对农业农村农民念兹在兹,把农民当亲人,为全党上下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树立了光辉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深知“三农”、心系“三农”、热爱“三农”,是国家之幸、“三农”之幸。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就要努力把握理论体系、强化思想自觉,体会价值理念、明确奋斗方向,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感悟“三农”情怀、增强工作动力,真正把价值观融入血液中,把方法论践行到行动上,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各项工作。 pVo60CwpqTZ6yVe+A6EGcj1xFbaRTxMC1X5aobg3gKXsuJxqazQqJ2CDrH6OX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