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从来是最广大最深厚的社会基础。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凡是农业兴旺、农村安宁、农民乐业的时期,大多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所谓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治国安邦、民族复兴,“三农”问题不可不察。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来的。我们党关注“三农”问题,是顺应形势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的。革命伊始,重点关注的是农民问题。我们党成立以后,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走上了历史舞台,争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解放,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开始关注农业问题。瑞金时期,为了巩固红色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为革命队伍提供了粮食和物资保障。延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巩固了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军队发展和争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要解决5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农业问题很快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党领导广大农民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更加关注农村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市场法则和城市倾向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更多转移到工业和城市,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农村问题引起充分关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首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明确作为一个特定整体的提法使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公开使用“三农”这一简约鲜明的提法。此后,中央将“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研究谋划,一体部署推进,连续出台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完善了政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完成或正在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保障了温饱无虞。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粮食供应长期短缺。土地家庭承包之后很快解决了温饱。进入新世纪,到2023年,我国粮食实现历史性的“二十连丰”,最近9年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85公斤,大幅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们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破天荒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二是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达97.5%。到2012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 899万人,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八年抗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到2020年底,所有的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全部出列,全国农民实现全面脱贫,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纪德政。三是着力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中央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沧桑巨变,我国农业已经跨入了现代化,广大农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对标“四化同步”的要求,对标农业强国的任务,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发展还不充分、农民生活还不富足,继续补上“三农”短板仍是中国式现代化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三农”政策是正确的,“三农”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三农”问题正在伴随国家发展的总进程、循着自身演进的规律,不断解决、不断进步,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向往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回顾总结起来,有三条重要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回顾百年征程,“三农”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因此,党领导“三农”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坚持下去。二是坚持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回顾百年征程,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什么时候重视和发展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就高兴和满意,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就有意见,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是“三农”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回顾百年征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能一个具体做法管全国。符合国情农情、顺应发展规律,“三农”事业就发展得好,反之就会脱离实际、走上弯路。因此,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整齐划一,不搞“一刀切”。以上这3条经验,从国内讲,是根本的;从国际讲,是独特的。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在领导“三农”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创造形成了一整套“三农”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党的“三农”理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三农”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自觉遵循,努力践行。

我一辈子与“三农”结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过农民、干过农业、也改造过农村,在中央和地方几十年工作的主战场也主要在“三农”,经历了我们国家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回过头来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老家当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候我20来岁,带着村里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干农活,为了改变父老乡亲的生活和家乡的面貌而努力;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经办农村组工作,专门从事“三农”政策研究,一干就是8个年头,先后参与了中央关于土地一轮延包、农村税费改革和扶贫开发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脱贫致富而努力;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几年,先后在农业部、农业农村部工作,先是干了3个年头的副部长,后来又干了11年的部长,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第四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也是当部长后几年,开始在解决农村问题上下更多功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了改变农村面貌和缩小城乡差距而努力。我干了几十年“三农”工作,长期从事“三农”政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对“三农”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切的了解,自然也有深厚的感情。我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些年的积累与思考做些梳理和分享,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三农”的历史,了解党的“三农”工作,帮助他们读懂“三农”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国家的“三农”人才培养做一些事情。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袤的大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讲国情不能不讲“三农”,讲现代化不能不讲“三农”,讲民族复兴也不能不讲“三农”。现在干部队伍中,愿意做农村工作、会做农村工作的少了,不少干部对农业农村情况不了解,农民的话他听不懂,他的话农民听不懂。这种情况在大学生里面也比较普遍。当今的大学生,即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真正干过农活的也不多,对“三农”体会也不深,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当前,我们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学生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正处于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未来将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如果不了解农业、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很难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就不能走好属于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受中国人民大学邀请,从2021年起,我在学校为大学生开设的“大国三农”课程中担任主讲。这是一门基于国情农情的专业类思想政治教育课,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点从农村改革大逻辑、中国土地制度、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农民问题等方面进行授课。我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和讲授,帮助同学们构建起比较完整的“三农”知识框架,进而把握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逻辑。三年下来,竟也形成了几十万字的教学成果,十五讲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学校张东刚书记、林尚立校长希望我把“大国三农”这门课持续讲下去,并建议把讲过的和准备讲的内容汇编成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师生们学习了解“三农”的教学参考。按照学校领导的意见,我对这些讲稿做了认真细致的整理。我想这既是对“三农”工作的一次回顾,也是对“三农”感情的一个交代。若能由此激发年轻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进而吸引更多莘莘学子投身“三农”事业,吾愿足矣!

韩长赋
2024年3月于北京 mfVokSaeBYhCQjcfegs3eUk2wuwyiKAk9WooyYYKDU9DoM/TPesIgKifzdgE9D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