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开展全国性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综合区划,我国实施了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其中,2003年我国印发第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2008年印发第二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布局进行了再优化,逐步形成了与自然资源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比如,东北玉米大豆优势区、黄淮海小麦玉米优势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油菜优势区、新疆棉花优势区、广西云南糖料优势区、海南云南天然橡胶区。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国家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要求,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立足稀缺资源禀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地大物博,从总量上讲确实是这样,但与14亿这个基数一比,就成了“人多地少水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成。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 0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特别是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淮河以及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超过60%,但是水资源只占全国的20%左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还将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将挤压农业用水空间。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构建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延续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
二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发挥比较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5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就像大豆每年有9 000万吨左右的缺口,这几年玉米也出现缺口,2020年缺口达到3 000万吨左右。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粮食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粮食供求态势将越来越偏紧平衡。据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需求每年还将增加100多亿斤。在这种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巩固提升主产区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这些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5%、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80%,调出量占全国的9成多。概括起来讲,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就是“6789”。如果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那么粮食主产区就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三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建设的主旋律。我国资源丰富,除了19多亿亩耕地,还有近2亿亩果园、30多亿亩森林、近60亿亩草原、3.2万公里海岸线,以及众多河流湖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很大的文章可作、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要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高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四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现在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下一步还要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30%,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这些年由于增产空间受限、价格提升面临“天花板”,增收动力减弱,亟须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培育新增长点。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生产集中、加工集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拓展农业增值空间,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比如,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强筋弱筋小麦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民卖的小麦每斤多卖了0.1~0.2元。还有湖北潜江,2020年“虾稻共作”面积已达到85万亩,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龙虾养殖户户均增收1.6万元,亩均收益达到6 000元。
五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已经深度融合,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我国大豆、棉花进口量已分别占国内消费的4/5和1/3。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加之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影响,国际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大、集中度高的风险不断凸显。同时,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使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保持出口的良好势头,让需要长期进口的农产品保持必要的自给率。
(二)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在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时,还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比较优势原则。农业受地理、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中,必须搞清楚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资源禀赋、适合发展什么、有什么样的生产传统,将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二是增产保供原则。我国人口超大,农产品需求量超多,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必须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基础和前提。要优先在适宜地区布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将优质耕地资源优先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三是规模效益原则。农业生产也要讲效益,讲竞争力。一般情况下,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平均成本会下降,效益就会提升。因此,要在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四是全产业链原则。布局农业生产力,不能只考虑种植环节,要综合考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强化全产业链的完整链条规划,统筹考虑产、收、运、储、加、销等环节布局,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效益和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