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零售商业

2.1.1 疫情冲击消费与零售商业大幅下降,新型消费成为亮点

2020年是全球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之下,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

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虽然增幅较上年出现高达约4个百分点的降幅,创出11年来新低,但仍继续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全年实现了101.6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天创造GDP约2783.5亿元,全国人均GDP约7.2万元。其中,第三产业增速降至2.1%,实现增加值55.4万亿元,三产占比第6年突破50%,达到54.5%。

全年零售和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减少至39.2万亿元。平均每天实现社零额约1074亿元,全国人均年社零额2.78万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万亿元,统计公报降幅-4%,但是数据计算显示降幅-3.47%,对比之下乡村部分降幅-12.38%(统计公报降幅-3.2%),城镇部分占比提升至85.92%,较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35.2万亿元,统计公报降幅-2.3%,但是数据计算显示降幅-3.42%,对比餐饮收入-15.4%的降幅(统计公报降幅-16.6%),商品部分占比提高了约0.4个百分点,增至89.92%。

从发展趋势来看,按照当年统计公报口径的中国社会消费如图2-1所示,一方面GDP和社零额增速都呈现整体下滑态势,延续了“十二五”以来的下降态势,整体呈现逐年降低走势,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GDP增速从2010年的10.3%大幅度降低到2.3%。同期,社零额增长率则从“十一五”末期以来呈现基本同步下降,从2010年的18.3%下降到-3.9%,降低了22.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8、2019两年,下滑态势更甚于GDP的下滑,2020年因为疫情冲击更是较上年增速回落约12个百分点,也是近年来第一次低于GDP增速。

另一方面,社零额、GDP增速双下降从总体上反映出国民经济、国内消费与零售商业经营双双遇到一定困难,叠加上疫情冲击、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降低效应,导致了消费不振,增速放缓程度更甚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另外,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20》追溯调整后的数据,社零额占GDP比例从“十一五”末期的38.18%增长到2016年的44.52%,其后的4年则连续回落至41.3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也逐步提高,占比则从2010年的8.71%增长到2014年的9.82%,随后连续小幅回落至2019年的9.7%。

从季度情况来看,2020年1季度,受到疫情明显冲击,社零额大幅下降-19%。随着中央和地方的多项政策措施落实、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市场复工复产复商,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2季度降幅收窄至-3.9%,3季度增速首次转正0.9%,4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其中,7月份,商品零售额月度增速转正,10月份,餐饮收入月度增速转正。特别是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逆势增长14.8%,占社零总额比重达24.9%,线上线下加快融合。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线上健身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防疫保供、助力复工复产、推动消费复苏和经济企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增长率(2010—2020)

2.1.2 税负增速有所下降,但对消费与市场的压力仍然较高

2020年全国实现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8.3万亿元,平均每天约501亿元,全国人均约12955元,其中,税收收入的部分15.4万亿元,平均每天约422.8亿元,全国人均缴纳税收约10930元。税收约相当于全国城乡可支配收入与纯收入总量(本报告预估)的31.97%,约占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生活消费支出总量(本报告预估)的49.22%,约占最终消费支出(本报告预估)的29.13%,约占全年社零额的39.37%。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扣减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我们估算2020年以上主要流转类税收合计约为6.88万亿元 ,平均每天约188.5亿元,全国人均缴纳流转类税收约4874元。主要流转类税收约占全年社零额的17.55%,占本报告估算的最终消费支出的12.99%。按人均水平来看,2020年估算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居民收入合计比例约为14.25%,估算人均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约为21.95%。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2所示,在过去的十年中,税收收入和流转税收入虽然总量增长,但是增速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在“十一五”期间较大波幅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呈现增长率逐年下滑态势,年均增速11.28%和7.88%,2015年和2016年流转税和整体税收收入增速分别降至阶段低点,但“十三五”之后,2017、2018连续两年税收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对企业经营、经济复苏与消费提振等都形成了事实上的负面压力。2019年两类口径的税收增速显著下降,既有国家减税政策开始逐渐落实的原因,也有经济形势恶化、疫情冲击导致税基缩减带来的税收征缴下降原因,“十三五”期间五年年均增速分别降低为4.32%和2.56%。

图2-2 税收收入、主要流转税及其与社零额(2010—2020)

2.1.3 批发零售业就业持续增长,私营与个体部分是主力

从全国的就业情况看,2020年全国就业实现7.51亿人,较上年大幅减少2407万人,其中城镇部分提供就业4.62亿人,增长2024万人,农村部分2.88亿人,减少4431万人。近五年总就业基本稳定,结构上分化严重,城镇部分实现就业近五年间年均增长率2.75%,乡村部分则年均减少-4.91%。从已经公布的就业结构细分数据(截止到2019年)看,相比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年均(近五年)-1.25%,特别是其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等的年均-2.81%和-11.24%的减少率,全国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实现4.05亿人(2019数据),较上年增加了3111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10.16%,是提供就业增长的主要部分。

从总量看,批发零售商业一直是中国就业提供领域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如表2-1所示,根据本报告估算,批发零售业2019年提供了1.62亿人的就业岗位,近五年年均增速8.04%,从全国占比角度来看,占全国就业人员数量比例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增加约5.24个百分点,达到2019年的20.94%。

表2-1 批发零售业就业情况一览表(2017—2020) 单位:万人、万元

续表

从批发零售商业提供就业的内部结构看,2019年提供了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1.54亿人,近五年年均增速8.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部分10616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8.08%。对比之下,中国的批发零售业中城镇单位仅仅提供了就业人数830万人,近五年甚至是年均减少-1.35%。

从所有制构成来看,批发零售业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继续减少,2019年仅43万人,近五年年均减少-15.51%,减少速度远高于全国-2.81%的平均水平,反映出批发零售业国有资本退出速度仍然较快。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也有相应的缩减速度,2019年仅13万人,近五年年均减少-17.97%。

从限上企业数量和就业提供来看,2019年全国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有较大增长,增加了3.1万个,达到24.3万个,近五年保持了年均5.96%的增速,提供就业1214万人,较上一年增长29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仅为0.53%,占全国全部批发零售业就业的比例下降至7.48%。

其中,纯粹零售业部分,限额以上法人企业10.25万个,近五年年均增速3.17%,提供就业645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速-1.1%,导致就业占比下降到3.98%。究其原因,批发零售业中较大规模的限上企业虽然全社会进入热情较高,仍然在企业数量上实现了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限上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小,就业吸纳能力放缓甚至在近三年就业人数分别负增长21万、19万和13万人。

从零售商业提供就业的地区差别来看,如图2-3所示,一方面,本报告估算的城镇部分实现的就业(包含城镇单位、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合计1.14亿人,乡村部分(包含乡村私营企业和个体)约4774万人。城乡批零就业近五年来分别保持了7.19%和10.23%的较高增速,城镇部分的就业总量仍然是批发零售业就业的主导部分,占比70.57%。

图2-3 城乡批发零售业就业情况(2014—2019)

另一方面,地级以上城市口径指标显示 ,合计提供批零业就业991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25万人,其市辖区部分提供就业699万人,相较上一年有12万人的减少。

从批发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来看,城镇单位的批发零售业人员工资水平约8.9万元/年,近五年年均增速9.78%,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金额约为平均水平的98.4%;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工资水平近五年年均增速7.53%,但由于基数较低,到2019年仅为4.87万元/年,也只到全国水平的91%。另外,从本报告估算的城乡批发零售业劳动效率来看,2018年分别实现城镇30.69万元/人和乡村12.64万元/人。

2.1.4 零售商业利用外资受内外环境影响,有所波折

2020年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有所企稳,较上一年增加了1086亿美元,增幅3.5%,从近五年情况看,年均减少-0.69%,从2014年的峰值3.84万亿美元减少到了3.22万亿美元,全国人均减少到2278美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的批发零售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个数(国家统计局后期调整为新批家数口径)角度看,“十三五”期间波动较大,2018年达到峰值22853个,随后连续两年减少至10812个,拖累年均增长率降低至3.38%,低于了“十二五”期间的6.17%,也低于全国近五年的增长率11.45%。

同时,在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基本稳定增长(近五年增长率2.93%)的背景下,过去五年间批发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如图2-4所示,在2017年至2019年出现-27.68%、-14.91%和-7.79%的连续三年下降,但是2020年有较大回升,实现118.3亿美元,增长30.68%。导致近五年增长率呈现出过山车态势,年均增速也被拉低至-0.89%。

从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数情况看,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底19万户,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1.31%的基础上,“十三五”的4年间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达到14.76%,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和7.9个百分点,占全国62.7万户的比重提高到30.4%。批发零售业整体的注册资本近五年实现19.74%的高速增长,2019年达到3277.7亿美元,但是,仅占全国的6.5%。基于行业外资进入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折算到每个企业,批发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均注册资本、企均投资总额、平均每个合同项目实际使用金额等,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图2-4 批发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2010—2020)

从对外投资情况看,2016年之前,中国的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达到峰值1962亿美元后,连续4年负增长,跌至1102亿美元,与此同时,批发零售业的对外投资的增长态势一直保持到2017年,达到了263亿美元,但是,受到贸易战和外汇管制的影响,批发零售业对外投资近三年出现了巨大波动,2018年断崖式下跌至122亿美元,2019年恢复至194.7亿美元,2020年跌至160.7亿美元,近五年增长率被拉平至1.26%。另外,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保持了较高增速,近五年年均增速23.48%,2019年大幅增长27%,达到2955亿美元。预计未来即使贸易战有所缓解,但外汇的管制将会持续,疫情冲击导致国际交流困难,批发零售业对外投资总量上仍不容乐观。

2.1.5 零售商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继续增大,不容乐观

2020年中国全年投入的全社会口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9万亿元,平均每天约1421.7亿元,全国人均约3.67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主要行业中降幅排行第一,并且全行业整体连续第5年下降,降幅在2019年的-15.9%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至2020年的-21.5%。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5所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年来一直高于GDP增速,“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6.99%,高出GDP年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以上,也显著高于社会消费的增长速度,但进入“十三五”期间后,2016—2020年连续大幅度下降至2.9%。

遗憾的是,2018年以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中,不再公布投资额的数据,仅仅公布比上年增长速度的数据,这就使得我们已经连续多年的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监测,特别是投资额总量、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零售业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和建成投产项目等多组监测指标被迫停止。一方面,无法从总量上客观估计和分析研判;另一方面,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增长速度指标有较多未予公开的调整细节,导致我们也无法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多组细项指标上直接采用其增长率来分析。仅能根据其在每年初统计公报上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_累计同比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_批发和零售业_累计同比增速,来进行近似的分析研判,可能会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图2-5 批发与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2010—2020)

从批发零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来看,“十三五”以来,扭转了之前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10个点的良好态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特别是2018年、2020年都恶化到-21.5%。从批发零售行业内部的企业监测情况来看,传统的百货、商超等业态较少新增投资,2017年以来借着新零售风口,社会资本对便利店、无人店、生鲜店的投资建设热情高涨,支撑了建设项目数量的增长,但是2019年以来,投资风口消退,业内企业改为对存量资产的整合,新增建设项目也持续减少。 t/aem+LUI9qPVYyCgNsYTFYp5uS+reqEmF4/V5jRh9rm4837vgbfqjHjTU4ykP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