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

由于行业数据获取原因,本节的数据涉及年份在各小节中有所差别:第一,2.4.1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2.4.2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部分,采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二,2.4.3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2.4.4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部分,采用2019年统计局数据和本报告搜集和监测的2020年数据的结合;第三,2.4.5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部分,采用本报告搜集和监测的2020年数据。

2.4.1 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

由于行业数据,国家统计局仅公布了限额以上口径,且有一年滞后期。所以,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20》中公布的201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数据,汇总整理成为附表2-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9年”,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限额以上批发业指标加上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总计指标。

(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等3项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

(3)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但是,其中的“行业:综合零售业”不是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业指标、货摊无店铺及其他指标等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另外,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百货零售指标、超级市场零售指标加总小于原始的综合零售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其他综合零售业”一栏来反映。

(4)按零售业态分,“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百货店指标、无店铺零售指标等4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等2项的合计;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要小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业态:其他业态”一栏来反映。

(5)按有无店铺分,有店铺零售、无店铺零售均是原始统计年鉴指标,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

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2019年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78.25万亿元,其中限上零售业实现13万亿元,持续了上一年的恢复增长态势。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如图2-16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期间的14.71%下降至3.35%,拉低了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下滑至3.33%,显著低于了社零额消费增长率,反映出了规模以上零售企业的增长困境。

图2-16 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13—2019)

表2-4 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2013-2019)

与此同时,限上零售业门店面积的扩张速度较低,年末零售营业面积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速下滑态势,2018、2019有所回暖,整体由2016年的3.39亿平方米恢复至2019年底的3.67亿平方米。受上述因素影响,零售业的坪效指标亦从2016年的3.73万元/平方米下滑至3.55万元/平方米,拖累了近五年的增长率下降至0.04%。反映出行业发展势头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单位零售营业面积的生产率未能同步提高的问题。

具体到限上零售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表2-4所示,近年来行业进入热情较高,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法人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从“十一五”末期的5.23万个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万个,但是,同样在“十三五”时期出现了增速明显下滑,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期间的11.77%降至2.94%,特别是2018年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363个,导致近五年年均增速降至3.17%。吸纳的就业人数整体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十一五”末期的501.3万人增长到2016年底的697.7万人,但随后三年分别减少了20.2万人、19.9万人和12.2万人,拖累了“十三五”期间年均负增长-1.4%。

和销售额的变动对应,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劳动效率“十三五”以来继续增长,但增速出现较大下滑,由“十二五”期间的7.84%降低为4.82%,2018年底为190万元/人,但2019年回暖至202万元/人。同时,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利润率情况不容乐观,毛利润率近四年来有所回暖,从2014年的11.6%增长至2019年的13.4%,但是净利润的总量和净利润率在近三年出现了双下降,2019年低至1.56%,这也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反映。

以销售额为核心,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如图2-17所示,内资企业仍然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力,但是,近年来情势和“十二五”期间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内资零售业年均增速下滑至2.33%,拖累了近五年年均增长率降低至5.53%,国有控股企业近五年均增速甚至是-0.66%,反映出整体市场形势的恶化。而港澳台资虽然近五年增速也略有下滑,但相较于内资,高出2~4个百分点。另外,外商投资企业2019年出现较大增长,拉动近五年增长率恢复至8.99%。

图2-1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13—2019)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零售业一直是中国限上零售业的主导力量,占比在69%左右,“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15.33%,但“十三五”期间大幅下降至2.36%。本报告计算的综合零售业,因为包含了互联网零售和无店铺零售,所以“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虽然也从“十二五”期间的13.22%降为5.76%,但此消彼长之下,占比提升至31%。

从九类细分行业结构看,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占有最大比重,如图2-18所示,在“十一五”末期占比高达47.7%,“十二五”期间由于年均增长率在五类专业细分零售行业中最低,导致其在2015年末占比下降至44.3%,但“十三五”期间,由于整体增速相对较低,导致汽车类占比回升至2018年的47%,但2019年又下降至45.9%。同时,综合零售业中的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增长率也较低,“十三五”期间分别出现-5.07%和-0.75%的下降,致使到2018年底其比重降低至9.4%和7.8%。

图2-18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9)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3.34%,2019年占比也提高到了12.9%。其中,互联网零售部分“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44.8%,虽远低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61.4%,但是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实际情况,其仍然属于高速增长阶段,2019年销售总额达到15443.6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48倍。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各业态的发展出现较大分化,如图2-19所示,百货店和超市业态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占比下降突出,2019年分别较2015年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超市下降0.2,大型超市0.5)。具体来看,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在“十二五”期间增长率分别高达14.65%和16.54%,但是进入“十三五”以后,分别恶化至-6.32%和1.71%,拉长周期来看,近五年的增长率也分别降至-5%和2.22%,远远低于全国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平。

专业店和专卖店业态“十三五”以来出现分化,专卖店虽然相比于“十二五”期间,也呈现增速下滑态势降为6.41%,好于专业店0.6%的局面,但是2019年专业店销售额有较大恢复,导致该年度占比专卖店较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专业店降低了0.6个百分点。

图2-19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9)

图2-20 按有无店铺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3—2019)

从按有无店铺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看,有店铺零售业始终是限上零售业的主导力量,2019年占比约为86%。如图2-20所示,2019年业态口径的统计数据和行业口径的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分歧,-5.3%的减幅和行业口径38.5%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有店铺零售业“十二五”期间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3.44%,但“十三五”期间增速骤降为1.1%,拖累了近五年的年均增速降低至1.23%。同期无店铺零售业增速保持在30.52%,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也保持在30.99%,虽然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70.29%有较大差距,但这种增速也属高速增长。从趋势上看增速始终在下降,考虑到2018年77.7%的增速,2019年降为-5.3%,算是对上一年度的数据修复。

2.4.2 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

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20》中公布的2019年连锁零售业企业数据,汇总整理成为表2-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9)”、表2-6“连锁零售业基本情况(2019)”,其中数据归口有所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等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

(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行业:综合零售业”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指标、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指标等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同时,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要小于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需要再加上批发业指标才等于总数指标。

(3)按零售业态分,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再加“其他”指标等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其中,“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便利店指标、折扣店指标、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仓储会员店指标、百货商店指标、厂家直销中心指标等7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家居建材店指标等3项的合计;“其他”是原始年鉴中的“其他”指标。

2019年中国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3.7万亿元,其中,内资占比74.2%,仍是最大份额,但较上年进一步减少了6.2个百分点,港澳台资和外资占比分别为6.79%和18.99%;从行业角度看,综合零售业实现1.29万亿元,占比34.68%,专业零售业实现1.48万亿元,占比39.71%;从业态角度看,综合零售业态实现1.26万亿元,占比33.75%,专业零售业态实现2.44万亿元,占比65.38%,基本与上年度占比持平。统一配送率约为74.5%。

从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角度看,2019年占比28.58%,较上一年度下降约1.8个百分点。从行业角度看,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是综合零售占比34.63%,汽车类占比17.77%,家电类占比8.45%;从业态角度看,超市以大型超市合计占比21.76%,专业店占比56.68%(扣除加油站后的占比38.23%),百货店、专卖店占比分别为9.44%和8.61%。另外,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0.21%,占全国社零额的9.13%,较上年分别下降了约1.0和0.9个百分点。

按照2897个总店来计算,平均每个企业销售额12.86亿元,约有87.2个门店。其中按行业来看,医药类、汽车类总店数量最多,分别为970个和206个,但是医药类、食品类等行业分店数最多,分别达到8.26和2.02万个门店;按业态来看,超市类、大型超市类总店数量最多,分别为361个和151个,这两类业态门店数量也是最多,达到26927和5341个门店。同时,按照连锁门店总数平均的店均销售额为1475万元,劳动效率为人均164.4万元,门店店均营业面积728平方米,坪效为2.03万元/平方米。

从连锁零售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情况看,如图2-21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近年来增长乏力,特别是2013年以来的销售总额出现多个下滑年份,除2016、2018年之外,都是负增长的严峻局面,远低于限额以上零售业和全国社零额的增长速度,导致占比出现大幅度下滑。也最终拖累了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04%。

图2-21 连锁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13—2019)

与此同时,中国连锁零售业的门店面积虽有所增长,但扩张速度不高,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5.74%,但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降至2.18%,2019年底零售营业面积1.84亿平方米,其中,内资企业的营业面积增速最低,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最高。连锁零售业的坪效指标较2011年的2.52万元/平方米大幅度下降至2016年的2万元/平方米,近两年有所回升至2018年的2.12万元/平方米,但2019年又再次回落至2.03的低位。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各项总量指标上均占有最大比重,其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等较之港澳台、外资等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占有了绝对的地位。但是,外资连锁企业则在门店店均销售额高出了2~3倍的水平,2019年为4146万元/店/年,其店均营业面积也在内资企业的3倍左右,达到1818平方米/店;人均效率方面,2019年外资略高于内资,达到194.9万元/人/年,港澳台资显著低于前两者水平。从商品销售总额增速来看,近五年外资年均16.88%,好于港澳台资的年均1.73%增速,内资由于2014年以来的下滑,甚至出现了年均-2.74%的下降。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综合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在大部分年份中低于专业零售业,近五年的年均增速差距从2018年的3.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9年的4.6个百分点左右。近五年年均增速最高的行业是纺织服装类行业、货摊无店铺类行业,分别达到27.3%和13.83%的增速,医药类和文体类也在11.44%和13.56%的较高年均增速,年均增速最低的是汽车类和综合类,分别为-0.34%和0.68%,行业差距明显。在营业面积、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零售业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比较总店数、门店总数,则专业零售业均高于综合零售业,行业特点比较突出。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看,专业业态也是绝对的主力,占有全部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近三分之二。但是近五年来专卖店年均增速达到18.03%,专业店甚至是-1.99%。从综合业态情况看,仅有便利店一个业态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10%,为11.62%,其他各业态中,除厂家直销中心外 ,年均增速均未超过5%,甚至折扣店和百货店业态分别为-5.59%和-1.56%。究其原因,仍然是连锁零售行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局面,以线下零售为主的统计数据,自然呈现出整体低迷的状态。

2.4.3 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综合零售业(本报告口径包含百货零售、超级市场零售在内的综合零售,以及含互联网零售在内的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等合计),之前几年销售总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较为低迷,特别是在2017年发展遭遇较大困难总量较上年减少2200亿元,但2019年有较大增长,达到13.85%,提高至4万亿元。

从行业角度看,综合零售业在2019年继续分化,互联网零售增速高达41.57%,带动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增长38.5%,百货零售跌幅扩大至-4.3%,是连续第四年减少了,超级市场零售扭转了前两年的下降态势,较上年增长了5.7%。

从业态角度看,综合零售业态(含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无店铺零售等四种业态合计)普遍下跌,其中无店铺减少了-5.3%,达到20809.9亿元,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呈现全面负增长态势,分别为-4.0%、-3.5%和-5.8%,导致总量减少了-4.9%,下降至4.64万亿元规模。

从连锁零售业的业态变化趋势看,各业态的发展继续呈现分化的局面。从业态角度来看,“十三五”以来便利店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1.54%,门店数量更是年均增长15.14%,达到3.11万个,成为零售行业中最闪耀的明星,同时从业人数仅年均增长4.93%,反映出行业技术化水平在提升,多种数字技术和无人店等如火如荼的尝试降低了人工的使用。连锁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的从业人数“十三五”以来出现了-3.06%和-3.64%的年均减少,目前分别为38.5万人和48.2万人。百货商店业态从业人数也出现年均-6.25%的降幅,2019年减少到20.4万人。

中国的百货市场,2020年生存空间被其他业态进一步压缩,自身商品力不足、同质化的问题也对其发展产生了更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2020年受新冠疫情进一步冲击,百货商场客流进一步下滑,下滑幅度接近90%。百货行业整体面临着“关店潮”的威胁。百货店限上零售法人企业数增速急速下降到2014年的6.7%、2015年的4.8%,2016年的3.3%直至2017年的-7.88%,再到2018年的-6.35%。2019年的数值虽然有所回温,但仍为负值。受到疫情的激化作用的影响,百货业大大加快了数字化进程。百货企业的线下销售遭到重创,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开发自身的线上平台。在越发注重消费者精神体验的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百货业选择增加体验式元素场景来延长顾客逗留时间、拉动销售。

中国的超级市场,2018年以来,行业口径数据下降比例开始收窄,2019年回温至正增长,达到5.72%,也是5年来增长率的峰值。超市业态在开发新业态、旧店铺改造、打造自有品牌等方面的努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初见成效。按行业口径,超级市场零售业2019年年末营业面积为5798.6万平方米,较2018年的5350.4万平方米,略有上升;从业人数为116.1万人,比2018年末下降1.6万人。超级市场的差异化体验重点在店面的调整和商品组合的细分,通过不断的精细化处理,让整个店面能够满足从一站购足到特定人群的品质生活满足。2020年,超市百强企业平均拥有自有品牌商品近900个,销售占比4.3%,商品SKU数及销售份额持续增长。

中国的购物中心,2020年,购物中心发展受到疫情冲击,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但情况仍好于其他线下零售业态。从企业来看,虽然2020年新开业商业项目数量较2019年大幅下降,但是头部全国性开发企业仍然处于扩张态势,甚至在加大市场供给。从购物中心规模来看,2020年新开业购物中心体量集中在5万~10万平方米、10万~15万平方米两个区间,近两年5万~10万平方米区间占比有下滑趋势,10万~15万平方米区间呈现上升。在购物中心业态发展的寒冬,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改造项目让店面变得更具吸引力,或者是引入“首店”,抑或是打造沉浸式体验设置,或者是引入热门IP。整体上购物中心都在通过不断“换新”,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

中国的便利店业态,总体来看便利店在2019—2020年继续高歌猛进。2020年1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的18项政策措施明确并细化了如何优化便利店营商环境,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便利店的发展。2019年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总数达到31064家,同比增长7.51%。疫情期间,实体门店线下经营受到较大影响,线上销售,尤其是到家、社区团购等渠道订单暴涨,大部分便利店也都完成线上渠道的布局,完成面向顾客端的数字化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不断挖掘和发挥会员体系价值。

中国的无店铺零售,扣减了其中的限额以上零售业-互联网零售的数据(行业口径),在销售额上表现亮眼,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为10.59%。法人企业数、营业面积、从业人数等核心指标上,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增长率分别为-0.81%、-0.35%、-0.20%。截至2019年3月,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中国有91家企业拿到了直销经营许可证。其中,内资企业58家,外商投资企业33家。总的来说,在同样具备极强互动性的直播电商发展的影响下,电视购物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中国的网络零售,随着疫情的开始,互联网零售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商品,在整个疫情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保障民生、满足民众提供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作用。可以说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互联网零售开始迅速发展,又创新出了包括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的诸多新模式快速应用。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7.21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89%。2020年疫情带来了行业的深度变革,社区团购有规模、有组织、无接触配送的特点使得社区团购渗透率快速提升,巨头入局,全面开启各个环节的投入以及数字化标准化,有望推进整个生鲜快消的现代流通变革。

表2-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9)

续表

续表

表2-6 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9)

续表

续表

2.4.4 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专业零售业(行业口径含七大类专门零售,业态口径含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等),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整体发展形势向好,2019年商品销售总额行业口径9万亿元,业态口径8.3万亿元,限上行业和限上业态口径下专业零售业占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69%和63.6%,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特别是专业店2019年实现了19%的高增长,专卖店2.3%的增长,导致整个专业零售业态增长10%,总量再次回到8万亿元之上。专业零售业态的销售额增长率自2011年以来逐年下降,受到2017、2018两年负增长的拖累,近五年的年均增速降低至2.71%,远低于“十二五”期间13.65%的年均增速。

连锁口径的专业零售业,按照连锁行业口径,专业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十三五”以来实现了6.24%的年均增速,门店总数和营业面积分别实现了13.19%和6.83%的年均增长,但从业人数年均增速仅为1.92%,2018年为85.8万人。从连锁业态的口径看,在包含加油站的前提下,2019年专业店的销售额为2.11万亿元,较上年有微幅减少;但是不包含加油站的前提下,其销售额为6872.4亿元,较上一年减少了-11%,占到32.5%份额。专业零售业态门店总数“十三五”以来实现了年均5.35%的增长,而营业面积和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仅为分别为1.06%和-0.51%。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从总量上看,销售情况良好。2016—2019年出现了平稳发展,销售总额维持在4000亿元以上,在2016年以前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17—2018年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2019年有所回暖,增长率为3.9%。2020年,数字化、智慧零售等理念广受关注,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营销,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和能力,连锁企业的单店销售额恢复至248万/年;传统零售企业整合自身销售渠道,通过与电商等平台的数据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全场景覆盖;行业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营销和售卖流程,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提升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行业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连锁口径下,行业销售额近三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大,2019年销售额为1448.02亿元,同比增长10.17%。随着零售行业环境的变化,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企业在产品研发、渠道建设、营销方式上不断调整。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企业加强了线上网店建设,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引流拓客,整合自身渠道,推动渠道多元化建设。部分经营效益较好的连锁企业也加速布局线下销售网络,优化线下零售网店建设,通过将线下门店接入数字化矩阵建设、运用数据智能引流的方式,提升渠道数字化水平。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也更多关注单店店效,淘汰了部分效益不佳的门店以提升渠道整体运营效率。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2019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447.3亿元,与上年相比出现了3.5%的正向增长。总体看来,销售额占专业零售业的比重在近三年来较为稳定,均在2.7%左右。近年来,图书零售业新书对于整体市场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在整体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小,对此,行业企业在销售方式、图书组合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销售模式组合上,图书盲盒成为图书销售方式的一种受到消费者关注的新方式。文具消费向个性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文具产品出现功能多样化、外观时尚化等特点。新冠疫情对大众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带来冲击,同时也为体育行业经营模式、营销方式、销售渠道带来了转变和思考。

医药及医疗器械专门零售,由于零售环境整体低迷,销售额增速放缓,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销售额降幅较大,2019年降幅为-3.3%。从发展趋势看,连锁门店总数长期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即使在互联网零售的冲击下,行业的连锁化程度依然在不断提高。连锁企业在疫情影响下,成本费用支出增加,中小连锁企业出现物资短缺、甚至门店关闭的现象。单体药店经营规模较小,成本控制和经营方式灵活,因此受影响有限。在零售渠道上,线上药店和线下药店均得到稳步发展,形成优势差异互补,为不同人群的用药需求提供专业化药剂和医疗器械供应服务。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2019年的销售额为6621.4亿元,较2018年下降了2.45%,仍是连锁专业零售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2020年,受新冠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城际交通管制的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国内零售油品需求出现波动。新冠疫情加速汽车零售市场分化,一线市场汽车购买需求消费旺盛,二三线市场需求有所下降。疫情期间,汽车、摩托车行业企业的品牌形象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许多车企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捐赠物资支援抗疫的行为,提升消费者好感度。在渠道和营销方面,AR看车、线上云车展等数字化营销方案使车企、经销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以消费者体验为基础,提升企业引流、推广、销售全流程效率。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市场规模延续了2018年的缩小趋势,限额以上行业口径的2019年销售额为8687.4亿元,同比下降10.9%。连锁门店总数在2012—2015年期间稳定在6800~6900家之间,2016—2018年门店总数快速增长至8299家,2019年连锁门店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为5878家。新冠疫情对于消费家电市场的消费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疫情期间,小家电品类零售市场活跃,消毒柜、料理机、洗碗机、吸尘器等小家电市场规模幅度均有大幅增长。行业企业积极通过整合销售渠道、采用直播带货等方式扭转销售困境。主播红人带货也成为引流带货的重要手段。流量主播自带客源,通过直播的模式对产品的外观、功能、使用方式进行深入讲解,成为家电市场拓客的一种重要途径。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2019年限额以上口径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业的销售额为2459.6亿元,同比下降了10.82%,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2019年的限上法人企业数为5581个,同比下降1.9%。2020年,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型家居建材企业加快了线下门店智慧化建设,提高体验式门店服务质量,丰富门店产品种类,以数字化新零售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而对于中小家居卖场而言,需求波动与运营成本的提升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小型企业通过灵活的产品、渠道、营销变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也逐渐应用于我国智能家居产品与市场。

2.4.5 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

在本报告监测范围内,2020年并购整合有所增加,监测范围内的零售行业的兼并收购数量共115起。一方面,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线上零售平台对线下零售企业的并购步伐加快,如2020年阿里成为大润发的控股股东,进一步加码线下渠道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对传统零售进行收编与改造。另一方面,百货、商超等传统行业发展相对成熟,集中度较高,客群画像较为一致,也是并购主力军。

中国零售业的高管变动,本报告2020年监测范围内零售行业高管变动共计145起,相较于2019年116起增长约25%。受2020年疫情影响,传统企业纷纷谋求转型,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平台也通过调整企业组织架构谋求活水,探索升级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零售行业的高管变动愈发频繁。企业也不断拓宽业务范围,纵向延伸业务布局,以期获得新机遇。体现在组织架构变动上,表现为企业跨界聘用高管增加。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本报告对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连锁百强中的16家代表性零售企业(几乎均在官网公布有促销活动信息)的97起促销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较往年略有增长,总体保持平稳。从季度分布来看,促销活动主要集中于一、二、四季度,三季度活动较少。整体来看,零售企业促销逐渐日常化,虽主要以购物节的形式存在,但单次活动周期拉长,活动较为密集。零售企业促销方式多样,且单场活动采用多种促销方式相结合。不仅互联网企业“造节营销”,购物节活动贯穿全年,线下零售企业也逐渐拉长营销活动时长,促销期占比持续扩大。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网络技术运用活动,本报告监测连锁百强中的78家企业,对其官网、微博、抖音等平台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来看,中国零售企业网上商城运营情况不佳。监测范围内,开通官方网上商城的企业38家,占比49%,但均运营不佳,访问量不高。监测范围内,所有零售企业均开通微博账号,但运营情况两极分化。部分企业不仅开通总部账号,地方运营分支也开通各自账号。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兴零售业态兴起,消费者日常购物线上化趋势明显。在此影响下,传统零售企业也纷纷加码线上渠道的搭建,不仅重视传统媒介微博、公众号等营销宣传,也在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进行品宣等活动。

中国零售业公司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本报告选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1年6月公布的202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企业,对其中公司官方网站披露公共关系活动共计141项2020年公共关系活动进行汇总、分类和监测,2020年零售企业公共活动更为频繁,活动形式以物资捐赠为主。从公益活动的地域分布来看,整体延续往年趋势,以地区性活动为主。相较于2019年(58.5%),地区性活动占比提升(79%)。主要由于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地物流阻塞,在各地政府的号召下,零售企业在当地开展物资捐赠、物流打通等公益活动,旨在为当地度过疫情提供助力。受到疫情影响,针对医护人员的捐赠活动占比明显增加,其余活动对象分布比例较往年相当。

中国零售业的政策法规情况,本报告统计和监测了2020年以商务部为政策发布主体,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等为补充的中国主要零售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44项,其中有法律、法规和规定等计36项,约占81.8%,零售行业标准计8项,约占18.2%。2020年度的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流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加强行业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平台经济发展等方面;行业标准主要包括零售业经营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以及各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等方面。

本报告还监测了2020年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计123起,数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27起。2020年,案件纠纷由以往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为主转向企业内部为主,纠纷原因大多是裁员,亏损,门店关闭,盲目扩张等问题。企业内部的纠纷案件数量最多,占比达51%;其次是行业竞争案件占比约3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案例为15%,零供冲突案件占比约为3%。

本报告还监测了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会议和培训教育的数量相比往年均大幅度减小:会议会展35场,主要零售业培训教育22场。2020年零售商业会议主要时间中,前三月受疫情影响只开展了1次会议,2020年下半年疫情好转,会议次数有所提升。

另外,本报告还监测了2019年度全国主要零售业培训项目,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培训教育以及相关的行业会议都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相比于往年减少了近50%。本报告2020年共监测分析培训项目23个。2020年,我国出版的零售与流通领域代表性书籍共有91本,相比于2019年的69本,增长了50%以上,内容涉及新零售、社交电商、供应链等内容,其中有政府和各类企业通过书籍撰写,提升执政能力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最后,本报告还对代表性海外国家经济、消费与零售商业2019—202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主要包括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 DP247sstIfXs3S9Aw+zO95noSHwGZhOM0FugDiTOsyFfNrVW1vvlEMrc7ls3H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