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办公区显得格外安静,一些同事仍在电脑前忙碌,只听见手指敲击键盘发出的声音。突然,把角的会议室传来了业务总监A对财务总监B的怒吼。
A:“一线都火烧眉毛了,你就说批不批吧!”
B:“该说的我都说了,你申请的不是小数目,根本不在预算里,我还真批不了。”
“啪!”(拍桌子的声音)
A:“我请你摆正位置!我们业务部才是给公司挣钱的,没有我们在一线拼命,哪来的钱让你们管!”
B:“是,公司离了你们转不了。”
A:“什么态度,你们财务部就是针对业务部,专门跟我们过不去!”
B:“我们没必要针对你们,批不批要看财务制度。”
A:“别拿制度说事儿,你们就是从中作梗,无事生非!”
B:“太过分了!你这纯属偏见!我们整天加班加点为了谁啊?你们业务部整天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就知道往前冲,财务制度遵守了吗?经营风险考虑了吗?出了问题你们担得起吗?!”
A:“行,你不批是吧,耽误了大事看你们怎么收场!”“砰!”(摔门的声音)
B:“不可理喻!”
一场日常的跨部门沟通就这样不欢而散。双方对彼此有偏见,关系出现裂痕,接下来的沟通可能会雪上加霜,后续的合作恐怕是难上加难。类似这番非但无效还带来反作用的沟通,在工作场所并不鲜见。
对于沟通而言,也许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们还没开始沟通,结局就已无悬念。有些时候,当得知双方要进行一场重要的沟通时,作为局外人,我们就能预测到双方肯定谈不拢,因为他们对彼此抱有强烈的偏见。被偏见左右的沟通不仅不可能有效,还会走向偏颇,甚至导致沟通局面失控,让人们说出后悔的话,做出后悔的事。
如果沟通者本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带有偏见,那么,这就是“有意识的偏见”。“有意识的偏见”是明确的,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相对容易被识别、管理。
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自身存在偏见,而是把自己对偏见对象的态度看成客观的评价,这种现象就属于“无意识偏见”。
与“有意识的偏见”相反,无意识偏见是隐蔽的,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比“有意识的偏见”给人际沟通与协作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在工作中,人们需要感知周围的环境,了解身边的人,解读遇到的事,做出一个个判断和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仿佛是一个动态的跷跷板。在跷跷板不偏不倚的状态下,认知是“客观”的,认识到的是人和事的本来面目。一旦跷跷板偏向任何一侧,认知就有了“偏见”。
无意识偏见指个体不曾觉察的偏离客观事实的见解,包括偏颇的认知、固定的印象、过度的概括、主观的猜测、随意的评判和限制性的假设。无意识偏见也被称为隐性偏见。
无意识偏见常常表现为对某些人、群体或事物无意识地偏爱或排斥,以及对自我无意识地高估或限制。
无意识偏见妨碍人们真实感知周围的环境,扭曲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影响人们做出判断、决策和行动,干扰人际沟通,妨碍人际协作,限制个人、团队、组织的潜力和可取得的工作成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意识偏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如果我们将人的心理活动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占人心理活动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偏见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暗中运作,能否对它有所觉察决定了我们能否掌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正如《高绩效教练》书中所言:“我只能掌控我觉察到的一切。我觉察不到的东西掌控着我。觉察给予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