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紫茉莉
在闾巷草野之间绽放

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在众多花卉中并不算十分出众,在园丁们看来,它多分枝的植株总显得有些杂乱而不易修整。倘若我拥有一个小花园,是绝对不会想到要为紫茉莉留一方田地的。所以它的生活圈通常只是围绕在花园的周围,或是躲在街边墙角处,有时也会潜伏在农田附近。清朝初年陈淏子在《花镜》中就很直白地说紫茉莉“清晨放花,午后即敛,其艳不久,而香亦不及茉莉,故不为世重”。但正是这生于乡野又离人不太远的紫红色小花才让人乐于亲近。人们不用刻意去栽培,只需春天在一块空地上撒上数十粒地雷模样的果实,到了夏天就能看到成片的红黄紫白交相辉映,不用过多打理,它们便能年复一年地开花结实,这种最适合散养的花卉属于典型的“懒人花”。

斜阳墙角疑铺锦,红黄紫白交相映。

也助晚妆忙,风来冉冉香。

佳名偷末丽,野意饶媚娟。

留得果盈盈,还将粉细匀。

这是清朝中期的词人叶申芗写于云南的《小庚词·菩萨蛮》,优美的笔调道出了紫茉莉的生境、花色、花期、花香、花趣和用途,将这“野意饶媚娟”的野花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紫茉莉的生活圈通常离人不远,有时会潜伏在农田附近

当夕阳西下,墙角的紫茉莉才开始盛开,五彩缤纷的花朵犹如铺锦一般,送走了夏日的炎热。紫茉莉每一朵花的花期为2~3天,大部分花都集中在下午4点之后开放,直至第二天的10点左右花被才闭合。紫茉莉花开之期便是我们准备晚饭或洗澡之时了,因此它又叫“晚饭花”或“洗澡花”,看到晚饭花盛开,一天的酷暑也就过去了。紫茉莉的国际通用名则更加直接,叫作Four o'clock flower,也就是“四点钟花”。细细品味,“晚饭花”一名也是那么富有诗意。汪曾祺先生在短篇小说《晚饭花》中写道:“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紫茉莉盛放时花朵多到纷繁,在闾巷草野之间充满生机。

当夕阳西下,墙角的紫茉莉才开始盛开

紫茉莉高脚碟状的花被具有一个细细的长管,六枚细长的花蕊从管内伸出,其中最长的一枚是雌蕊。晚风吹拂,阵阵清香飘起,这淡香连同花管深处的花蜜,对于昆虫来说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但只有具长喙的蛾类才有能力吸食到它的花蜜,长喙天蛾就是其中之一。它们傍晚时分到夜间出来活动,与紫茉莉花开放的时间完美契合,天蛾得到花蜜的同时也帮助花儿授粉成功,传粉完成后花被也就闭合了,以避免雨水冲刷等外力对花蕊造成伤害,它们一同为一个月后的盈盈硕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枚细长的花蕊从紫色的花管内伸出,以迎接昆虫为之传粉

除了晚饭花之外,紫茉莉还有许多形象而有趣的名称,如粉豆花、地雷花、夜娇娇、野丁香和指甲花等,这些名字就和花的颜色一样丰富多彩,同时也反映了花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紫茉莉一名最早见于明代陈继儒手订的《重订增补陶朱公致富全书》卷二《花部》:“紫茉莉,一名状元红。春间下子,花紫叶繁,早开午收。”此书为陈继儒假托陶朱公之名于明朝末年手订而成,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康熙初年汪灏等编的《广群芳谱》中也有记载:“紫茉莉,草本。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傅面。”此后,状元红和胭脂花这两个稍具格调的名称与花可点唇、子可敷面的用途一道流传开来。

紫茉莉的果实球形,黑色且表面具皱纹,形似地雷,植物学上叫作“瘦果状掺花果”,因为黑色的“果壳”是由花被筒发育而来

起初,以紫茉莉果实所制的粉敷面的用法只出现在宫廷之中。相传崇祯皇帝不喜宫中女子以铅粉涂面,于是紫茉莉粉便成了替代物,用后同样面色如玉,也不至于为有毒的铅粉所害,因而最得宠爱,后世女子也纷纷仿效。在曹雪芹笔下,紫茉莉粉也是比铅粉强百倍的上佳美容材料,“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这富含淀粉的果实经碾碎并与香料调和之后,就成了平儿理妆时敷脸用的白粉。

紫茉莉在美洲大陆和欧洲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跟其他珍奇花卉相比,它只是一种很平凡的观赏植物而已,当地人对它的利用程度更是远远不及中国人民。紫茉莉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首先由墨西哥的土著阿兹特克人(Aztec)栽培,长久以来,它都只是在美洲大陆上繁衍生息,直到一位意大利探险家远渡重洋抵达巴哈马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1492年10月,哥伦布率领的船队抱着登陆亚洲的初衷鬼使神差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将这个新世界介绍给了世人后追随者络绎不绝,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活动,也开启了物种跨洋交流的新纪元,意义之重大,不亚于曾经存在过的白令陆桥。借此机遇,来自美洲的马铃薯、玉米、辣椒、番茄、向日葵、番薯、烟草等重要作物传播至世界各大洲,养育着全世界的人民,自然也少不了像紫茉莉一样让人喜爱的花卉。

据西方学者考证,紫茉莉于16世纪自秘鲁输入欧洲,在林奈于1753年对其进行命名之前,它在欧洲的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 [1]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欧洲人称它作Marvel of Peru,即“秘鲁奇迹”。1531年,西班牙殖民者踏入了印加文明的发祥地秘鲁,短短三年时间印加帝国就覆灭了。1533年,秘鲁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印加文明自此沉寂,而“秘鲁奇迹”却随殖民者们远航。紫茉莉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于西班牙,随后又搭乘航船传入了非洲和亚洲。至19世纪末,一些世界一流植物园的种子交换名单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名字。

明朝末年,紫茉莉作为观赏植物由东南亚经南部沿海地区传入中国。其实关于紫茉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都有古籍记载。一是明朝初年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苦丁香,即野丁香,花开五色。”二是《广群芳谱》中引用的明代高濂所著的《草花谱》中的内容。很显然,紫茉莉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就传播至亚洲的可能性极低,更何况将苦丁香考证为紫茉莉也缺乏确凿证据。故《草花谱》之说很可疑,对此欧贻宏先生曾有详细论述,查阅高濂所著的《草花谱》和《遵生八笺》中均无“紫茉莉”或“胭脂花”的记载,并直言“未知《广群芳谱》所引何据?” 。所以紫茉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要往后推到葡萄牙人抵达东南亚并且与中国开始通商之后。1521年,大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到达菲律宾,同年中葡之间爆发“屯门之战”;1554年,明朝政府批准葡萄牙人在广东沿海进行贸易,紫茉莉或许就是在这个纷扰不断的窗口期随之进入中国。

根据清吴其濬所著的《植物实名图考》的记载,紫茉莉在清朝就已经“处处有之”了,并且“极易繁衍”。保障自身的成功繁衍是每一种生物的本能,在生长无虞的同时还能够拓展领地,这需要一些偶然的机遇。目前紫茉莉已经遍及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并且在一些国家成为具有入侵性的杂草。紫茉莉的种子产量可达到每株上千粒,成熟的种子能够通过短暂的休眠度过寒冬,在来年找准时机,就可以大批量萌发。即使“枝叶披纷”的植株经不住霜冻的考验,其藏于地下粗壮的根系也能够顺利躲过严寒,在条件适宜时萌发新芽。不仅如此,这倒圆锥形的根还能够向土壤中分泌化学物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养分平衡,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微环境,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种损人利己的本领叫作化感作用。有时一些不法商人会将这硕大的有毒根系冒充天麻或人参售卖。

紫茉莉的花色受不完全显性基因的控制,可以随意变换颜色

紫茉莉是一个形态上高度变异的物种,其变异之处在叶色,德国植物学家卡尔·科伦斯(Carl Correns)曾由此发现了不同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质遗传现象;更在花色,在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下的花色遗传使它可以随意变换花被的颜色:红色、黄色、橙色、紫色、白色,或由多种色彩组成的镶嵌色、条纹色和洒锦色,以至于在早期它存在许多的异名。

紫茉莉家族的成员并不算多,除了山紫茉莉( Mirabilis himalaica )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之外,几乎全部都源自美洲,其中紫茉莉的分布区域和栽培范围最为广泛,或许姹紫嫣红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色彩。紫茉莉家族中另一种美洲植物叶子花(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同样缤纷多彩,它五彩的苞片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意“绽放”,但也需小心叶子花尚未丢失的攀爬能力,有时会给周围的树木带来巨大的负担。

叶子花的苞片缤纷多彩,是南方花园里的常客

从美洲大陆到欧亚大陆,从乡野之花到入侵植物,紫茉莉就像它的许多名字一样,经历了种种角色转换,人们在利用它的同时也在防范着它,生怕它生长得太过疯狂。我还依稀记得家乡路边拐角处迎着暮光绽放的紫茉莉,一朵朵红艳艳的“小号”送别了晚霞,在模糊暗淡的暮色中好像指引着我回家的路,又似在演奏一首淡淡的小夜曲。女孩们都喜欢将花朵摘下,掰掉底部绿色的总苞,露出藏在里面的小珠子,拽着小珠子往外轻轻一拉,然后把小珠子塞进耳朵里当耳坠。男孩们会在花与叶之间翻找黑色的“小地雷”,拿在手里搓来搓去,和伙伴们追逐嬉戏,或者顺手扔在路边,期待着明年再开出一路的晚饭花。从初夏到深秋,洗尽铅华的紫茉莉和星空明月共享宁静,与飞蛾同享花香,这是它的生存智慧。


[1] Le Duc.A revision of Mirabilis section Mirabilis (Nyctaginaceae).SIDA,Contributions to Botany,1995,16(4):613-648. 3KXaTj1jT5P6j/sfwA1uRp4BLaRQE+0lVjGrLDYyrlFr2AXHShPrZnDaf5Lmnp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