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风险管理概述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应对风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补救于事后”,二是“防患于未然”。在现代社会,这两种方式是同时采纳的。人们在长期与风险打交道的经验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以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这些防范和控制措施就是风险管理的技术,而关于各种技术措施的设计、改善和安排,就构成了风险管理科学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即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类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人们利益损失的风险事件和现象施以防范、控制乃至消除的全部过程。风险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目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主体,风险管理还有一些特定的附属目标。例如:对公民个人而言,身体健康和家庭稳定是其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占领销售市场、防止价格波动、减少库存堆积等都构成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风险管理的确定目标。

二、风险管理产生的背景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出现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普遍运用,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社会财富不断涌现,国际贸易规模、国际市场空前地扩大。同时,新的风险损害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社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原来较为松散的社会联系变得十分紧密,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安全需求的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究其原因,风险管理产生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巨额损失机会增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积累以及生产规模都不断扩大,社会财富也越来越集中。生产中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可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如1953年8月,通用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的一个汽车变速箱厂因火灾损失了5000万美元;再如发生于1666年9月2日—5日的英国伦敦大火,是英国伦敦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灾,烧掉了许多建筑物,损失惨重。

(2)损害的范围越来越大。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企业的营销范围可能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再从国内扩展到国外,这使得风险事故虽然在某一个局部范围内发生,但它影响波及的范围却非常广。例如,一个大型的铜铁厂如果出现事故而造成巨额损失,可能会波及千里以外的矿石供应商和铜铁材使用商,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业。此外,高科技的运用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损害。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人类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会极大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3)社会福利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求社会福利水平要提高,如社会救济、失业救济,还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但风险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恶性风险的存在,会造成人们的忧虑和恐慌,从而降低人们的满足程度。因此,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人们不得不采取种种措施以预防和消除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4)利润最大化冲动。企业是否能够取得预期利润,是企业能否生存的一个根本标志。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直接冲动就在于它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高风险的行业,它才能够获得高利润,也就是说,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比如: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和试制,都可能产生巨额的利润,也可能造成巨额的亏损,这就迫使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方法,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利后果。

三、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是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目标建立、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方法选择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 如图1.3所示。

(一)目标建立

根据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换句话说,应对风险,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防患于未然,一种是弥补于事后。那么,损失前的目标是指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程度。损失后的目标是指,一旦损失发生,要尽可能地去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图1.3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企业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面临的风险是错综复杂的,现实的、潜在的、内部的、环境的风险等多种风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具有客观性,风险引发的条件是什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这些问题是风险识别阶段必须面对和予以解决的。往往通过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来对风险进行定性识别。感知风险,一般指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判断来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的具体方法包括保单汇编分析、风险清单分析、现场实地调查法、流程图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专家法等,如图1.4所示。比如,要找出一家企业究竟存在哪些风险,可以通过核查企业财务报表一步一步地分析,如企业有哪些设备,这些设备面临哪些风险,这个企业的存货、建筑物都面临哪些风险,以及它的在建工程、运输中的货物都面临什么样的风险,都要逐一进行定性识别。此外,还可以通过生产的流程图分析进行风险识别,它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风险识别,也就是根据生产流程图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逐步地进行风险识别。应注意的是,识别风险的方法很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三)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估测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选择最佳管理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风险概率进行估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大量试验,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所得数值是客观概率,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种是由专家对事件的概率做出一个合理的估测,即主观概率。主观概率是根据合理的判断和当时能收集到的有限信息以及过去长期的经验所进行估计的结果。后一种方法在风险估测中的使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风险估测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损失频率,一个是损失程度。

图1.4 风险识别的手段与方法

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数量的风险单位,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损失的次数,它等于损失次数除以危险单位数。例如:一个地区有5万个建筑物,那么它的危险单位数就是5万,假设一年中,这个地区的火灾事故损失次数是50次,则它的损失频率等于50/50000,也就是千分之一。

损失程度是指标的物发生一次风险事故时的平均损失额度。

(四)风险管理方法选择

风险管理方法选择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实施最佳风险管理方式,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方法分为控制型风险管理方法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两大类。

控制型风险管理方法是指在风险发生前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在风险发生后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其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控制型风险管理方法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

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或合同安排,提留风险补偿金,用以对发生的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充分经济补偿的风险管理方法。所以,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也被称为损失融资方法。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风险自留,另一类是风险转移。关于风险转移,最典型的方式是保险,此外,还包括非保险形式的风险转移。关于控制型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的具体内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五)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收益性状况的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现实中,风险的性质具有可变性,同时人们认识风险的水平也具有阶段性,决定了风险管理技术是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所以,对某种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有必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修正,使选择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从而保证风险管理技术的最优使用。由此,也显示了风险管理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uLsu6xfwmzCMnsRKKDtkRmFuUecO4oP9olNsXWwCQ+y+Oov5rpaqlJ8HOlnXZE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