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剂量的控制

在欧洲医学史上,人们使用有毒药物时对剂量控制的认识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当时的医生已注意到过量开药的危险。到了近代早期,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明确地阐述了控制剂量的重要性,其名言是“万物皆毒,无物无毒:唯有剂量可使一物无毒”。在整个西方医学史上,小心控制剂量一直是用毒疗疾的关键。 [3]

中国传统医学也早已认识到剂量的重要性。汉代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序录说:“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简言之,毒药的用量必须根据病人的反应小心调整。

但是这个关于剂量的陈述毕竟过于简单,它只是勾勒了一个笼统的原则,却没有提供具体的治疗指南。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进一步诠释了这段话,他先警告说,如果单独使用一两种毒药,如巴豆、甘遂等,不能贸然用最大剂量。接着他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方案:根据药物的不同组合控制剂量,将一剂药中毒药的用量和药物成分的总数相关联。和毒药一起使用的其他药物成分越多,他建议服用的药丸越大,药丸数目也越多。 相较于《神农本草经》在讨论剂量时仅涉及单一药物疗法,陶弘景在其注释中增加了更多对复方药的讨论,说明当时此类药方的勃兴。他在建议较大剂量地服用有毒复方药时,很可能考虑到了其不同药物成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此种互动抑制了毒药的威力。

此外,剂量的控制也有赖于稳定的测量体系。在序录的另一处,陶弘景说当时存在两种称重系统:一种是粗疏的古代称重法,另一种是汉以后发展起来的更精细的称重法。为了消除混乱,陶氏建议制备药物时采用后一种方法,以确保能对药材正确称重。 说到如何称毒药,陶弘景另有建议。例如,他指出,在用到巴豆树的有毒果实时,必须首先去核去皮,然后以16枚果实重一分的标准称量。此方法不受果实大小不同的影响,提供了更精确的称重准则。

除了这些关于剂量控制的通用指南,陶弘景也在许多药物条目中强调了过量用药的危险。有趣的是,他指出了服食几种致幻药物的风险。比如,有一种叫“莨菪子”的草药能有效治疗癫狂,而过量服用令人“狂走”。因此,陶氏警告人们不可超过建议的剂量。但是,长期少量服用莨菪子却能强身通神。由此来看,不同的使用剂量,可以把同一草药转变为能治病、有害或健体之物。 此外,陶弘景尤其强调饮食不加节制的问题,例如他告诫说,多食猪肉令人暴肥,多食杏子伤筋骨,多吃盐伤肺且引发咳嗽。即便是这些看上去无害的食物,忽视合适剂量的代价也是高昂的。

服药过量应如何治疗?陶弘景列了一个可以帮助减轻症状的物品清单,包括鸡子黄(即蛋黄)、蓝汁、粳米潘汁(即淘米水)、土浆、豉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大多数是家户中随手可得的寻常之物。除了治疗服药过量,诸如此类的物品也能解毒,如蜘蛛毒、乌头天雄附子毒,很可能是易得性使它们成为处理紧急情况时的合适的解毒剂。 dflPO4fEVfTRE/oWFmPEUr7lLiiIwuY8GXJaGVKFc/RSFCz6brGTtStWWy9sw0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