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思维是以数据为对象,运用多种工具分析数据,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思考过程。它的核心是从数据中探索规律,从而使人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本质。
加法思维指把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则进行分类,可以逐层细分地拆解数据。加法思维,又可以称为分类思维、细分思维,主要应用于分析思路整理和数据处理过程。对加法思维直观的逻辑理解如下:
A = B + C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数据拆解得越细,分析就越透彻,就越容易找出原因或机会。加法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思维。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数据分析人员根据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更精准的分析结果。通常数据分析人员可以从以下维度对数据进行分类。
● 区域:针对主要消费人群按区域属性进行细分,可以快速、精准地获取主要消费人群相关信息。
● 时间:不同时间段呈现的数据不同,根据时间维度分析数据可得到目标消费人群每天的购物高峰时间段。
● 渠道:比如在分析成交转化率时,自主访问、付费推广、老客户推荐等不同渠道的客户所产生的成交转化率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商家可以针对不同渠道的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
● 客户: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属性是不同的,比如不同性别的人的购买偏好不同,男性消费者大多喜欢购买科技、数码类产品,而女性消费者大多喜欢购买服饰、美妆类产品。
● 行业:要想深入地研究某一细分领域的数据,就需要对行业进行细分。图2-1所示的是对服装行业进行细分的一种方式示意。
图2-1
通常,进行数据分析时可以从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分类。这样做通常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或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此说“分得越细,解得越透”。
乘法思维将分析的对象按关联因素进行分解,分解成两种或多种因素的乘积,以体现子因素对父因素的影响程度。乘法思维是将影响指标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的一种数据分析思维。杜邦分析法体现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乘法思维。乘法思维主要应用于数据分析和分析模型设计过程,目的是找出影响分析对象的关联因素。对乘法思维直观的逻辑理解如下:
A = B × C
比如,我们分析销售额(销售额=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量和销售单价是不同的两种因素,而两种因素的乘积构成了销售额。又比如,经济学家钱颖一提出一个假说: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此假说表明,接受更多教育(吸收更多知识)固然能提升创造力,但若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并不会真正增加。
例如,在做成交分析时,销售额=成交用户数×客单价,成交用户数=访客数×转化率。应用乘法思维对销售额这一数据指标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图2-2所示的示意图。
图2-2
对比思维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事物进行比较的分析思维,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事物的异同及其特性、本质,发现问题,找出机会和规律。对比思维的特点是把其中一种事物的有关信息作为评价标准,或称为参考点,把要对比的两种事物的相同信息剔除,就会发现差异。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看到对比事物的数据变化,包括增大、减小,以及变化速度等的异同。对对比思维直观的逻辑理解如下:
Δ= A - B ,Δ= A / B
对比思维常用于差异法、同比法和环比法等分析法中。差异法就是对不同事物之间差异进行比较;同比法多用于对同类事物按不同年份相同时点进行比较;环比法多用于对同类事物按相同年份相邻时点进行比较。比如,我们在做销售数据分析时,对于去年1~6月和今年1~6月的数据,我们可以做差异对比分析,也可以做差异率分析,如表2-1所示。
表2-1
假设思维是指从结果到原因进行逆向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的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于不确定的数据,可以采取假设思维来处理,即先假设一个结果,然后运用逆向思维倒推,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最终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假设思维主要用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阶段,对未来不确定的数据进行假设,确保分析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对假设思维直观的逻辑理解如下:
A ≈ B
假设思维利用现有的数据,推出未来的数据。在做分析的时候,分析师通常会作一些假设,如“假设不降价的情况下”“假设汇率保持不变”等。
边界思维是指数据分析需在确定的数据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范围由数据获取的规则确定。其实,边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件,也就是说数据分析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例如,做市场调研分析时,我们会对数据明确提出一些要求:样本量是多少,样本来自哪个城市,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如何,等等。有了边界就有了范围,这样的分析才具有确定性。对边界思维直观的逻辑理解如下:
A ={ B , C }, A ≠{ D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