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在弗洛伊德最后一位弟子哈特曼于美国去世后,科胡特就是美国最后一位来自欧洲的精神分析经典传承的维护者。科胡特1981年去世,这标志着美国精神分析相对于欧洲精神分析的独立运动的开始——关系性精神分析就在1982年开始了发展。虽然我们不能把科胡特在1981年的去世与1982年的关系性精神分析运动直接关联在一起,但这的确反映了美国精神分析独立发展的变化。

自体心理学的诞生,除了科胡特本人的贡献之外,很大的推动力其实来自科胡特所组建的芝加哥小组的年轻分析家同行,他们中如史托罗楼(主体间性系统理论创始人)、伯纳德·布兰德查夫特(主体间流派的早期创始人)、约瑟夫·利希滕贝格(动机系统理论创始人)、谢恩(自体心理学家)等后来赫赫有名的当代精神分析家,都对自体心理学在科胡特去世后走向关系性精神分析立场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对科胡特发展出自体心理学这样的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力。所以在今天,当我们提及当代自体心理学时,需要明了的是,当代自体心理学并不是科胡特临床思想的简单延续,而是科胡特及其同行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关系性精神分析潮流之一。

《自体心理学临床实战手册》是曲丽老师的精进之作。她从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出发,整合了主体间性自体心理学、关系性精神分析的视角,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作了这部自体心理学作品。说是实战,我阅读下来发现其实理论和实战都有所涉及。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当代美国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发展,并可以在阅读中学习到这些观点及其支持下的实践技术,例如主体间性、动机、前缘与后缘等,这些都是对实际临床工作而言十分精彩且有意义的概念和技术。

但是在自体心理学中,我们还是要回到对共情的关注,在科胡特使用共情一词时,他会更多使用共情-内省一词。这体现在科胡特的《内省、共情与精神分析:对观察方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检验》(1959)、《内省与共情:关于它们在精神分析中角色的进一步思考》(1968)、《论共情》(1981)、《内省、共情和心理健康的半弧》(1981)等作品中。科胡特对共情-内省的看重,是精神分析认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功能的问题。共情-内省除了是精神分析家需要具有的核心心理能力和素质,也是需要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协助来访者通过自我理解和接纳发展的核心心理能力和素质。所谓共情-内省,科胡特在《内省、共情与精神分析:对观察方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检验》一文中阐述了此精神分析方法的核心,即弗洛伊德曾经提及的,与视觉性意象等相关的内省性心理过程。例如当我们在倾听他人说话时,作为倾听者的我们在前意识过程中会出现一幕幕视觉性意象,这些涉及讲话者的精神现实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所发动的主位的体验贴近(理解)与体验远离(诠释)的过程构成共情-内省的全部,它也促进了来访者内部的共情-内省功能的发生。这一过程结合了自我体验和自我反省两方面意识功能,并同时发生在讲话者与倾听者彼此之间和彼此内心世界中。

当然,这种共情-内省在当代自体心理学的主体间学派及美国关系性精神分析运动中是有继续讨论的余地的,即共情-内省是否包括了来自双方的心理内容的共同影响,而不是那么纯粹单一性的,分析师是否会因为自己人格组织的独特性在共情-内省中投入到这一影响和被影响的临床过程中,这一问题的确是值得探究的。本书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包括引用了当代自体心理学的一些评论和观点,这些是十分有意思的。

经常有人将科胡特的临床工作误解为是回避冲突的,其实这是错误地理解了科胡特关于临床过程的观点。科胡特及其后继者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带着情境主义视角,也就是对于具体问题要结合当下情境来理解和回应。在本书中作者提及了朱尔·米勒在其回忆性作品《科胡特是怎样工作的》中指出,科胡特认为首先应该以一种“直接”的方式看待分析材料,而不是首先去寻找隐藏的意义(过早的体验远离,用理论来理解来访者),却忽略了简单和更明显的意义(体验贴近的意义),例如在一个案例中,有着同性恋倾向的男性来访者在某次咨询中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并意外地发现等候区坐着一位年长的男性来访者,他感到震惊和焦虑,于是去了附近的书店翻阅有性感图片的画册,他的感觉是兴奋的。分析师认为来访者通过画册中有强壮肌肉特写的图片修复与分析师的理想化连接,以抵御遇到另一位来访者带给他的断裂感,并认为来访者提前一个小时来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分析师认为来访者很清楚时间,提前来是有意为之,并将责任推给分析师,好像是分析师在抛弃他,导致了他的混乱)。科胡特当时同意来访者试图连接理想化部分的解释,但他不同意另外一个部分,他相信来访者提前到就是非常渴望见到分析师。分析师在下一次咨询中修改了之前的诠释,并强调了来访者提前到达背后强烈的愿望是早点见到分析师,而不是试图“制造”挫败感。听了分析师的第二种说法,来访者显然松了口气,觉得这比之前说的要正确得多。

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发展的重要一支,其当代发展与科胡特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发展和引入了大量科胡特之后的自体心理学观点以及美国当代关系性精神分析取向的视角。而曲丽老师的这部作品,对这部分有许多着重阐述,并且提供了她在中国工作的临床经验,所以对那些想了解自体心理学在当代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从业者来说,本书是一部很好的促进临床学习及反思的作品。

——徐钧
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外聘)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生导师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EEDh1syjY7H3x0sYAqNpDuPd94L7XF4gx0EaIu8E4LpCNtJIo3QQqaEO78TGW/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