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顶缸
为何比喻代人受过

“顶缸”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本来不是自己的错,却要代人受过或者代人承担责任。为什么头上顶个缸就可以代人受过呢?

明代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中有“吃苦称冤”一条,十分有趣:“祷雨用蜥蜴,以其能致雨也。宋熙宁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谣有‘壁虎壁虎,你好吃苦’之说。国初,大江之岸常崩,人言下有猪婆龙也,一时恐犯国姓之音,对上只言下有鼋也。太祖恶与元同音,令捕殆尽,时亦有‘癞鼋癞鼋,何不称冤’。呜呼!世受诬而被害者,不知其几鼋与壁虎哉,孰得与雷霆抗哉?”

猪婆龙即今扬子鳄,学名叫“鼍(tuó)”,也叫鼍龙,民间俗称猪婆龙。“猪”与朱元璋之“朱”同音,没人敢说猪婆龙其名,于是就找了一种跟猪婆龙长得很像的鳖类动物“鼋(yuán)”来代替,因为朱元璋讨厌大元之“元”。

万历年间文学家江盈科所著《雪涛小说》有“嫁祸”一条,更是详细描述了捕鼋的方法:“金陵上清河一带善崩,太祖患之。皆曰:‘猪婆龙窟其下,故尔。’时工部欲闻于上,然疑猪犯国姓,辄驾称大鼋为害,上恶其同元字,因命渔者捕之,杀鼋几尽。先是渔人用香饵引鼋,鼋凡数百斤,一受钓,以前两爪据沙,深入尺许,百人引之不能出。一老渔谙鼋性,命于其受钓时,用穿底缸,从纶贯下,覆鼋面,鼋用前爪搔缸,不复据沙,引之遂出。金陵人乃作语曰:‘猪婆龙为殃,赖头鼋顶缸。’言嫁祸也。”

“鼋”俗称癞头鼋,力气奇大,两爪深入沙中,百人都拽不出来。老渔人给出的办法是:用钓鱼竿上的线将一个穿底的缸贯下,正好覆在癞头鼋的脸上,癞头鼋用前爪去推缸,上面的人趁势收钩,一下子就钓了出来。时人创作了一首民谣来形容这个场景:“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

不过,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第四折中早就出现了“顶缸”这个俗语:“你不知道,我是雇将来的顶缸外郎。”可见“顶缸”之语并非源自明代。顾学颉先生在《元曲释词》中解释说:“顶缸,当时谚语,有顶替、顶缺、代人受过等意。‘缸’乃‘缺’字之讹,讥认别字者,呼‘缸’为‘缺’,或以‘缸’为‘缺’,后遂相沿成为诨语。”此说缺乏文献支持,属于臆测。

傅憎享先生在《金瓶梅隐语揭秘》一书中引《金瓶梅词话》“自瞒我一个儿,把我合在缸底下”“合在缸底一般,怎么晓得”等语,总结道:“‘顶缸’一词,始造语者当非文人,也并非为上讳,而是根源于民俗。俗以为,鼋鳖类动物善沙遁,捕后须合在缸下。缸为沙土烧制,以缸合则与大地浑然一体,无隙可逃。”此说最具说服力,也符合上述以鼋代猪婆龙的民间传说。

《元曲选》插图“包待制陈州粜米”,明代臧懋循编校,万历时期刊本,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包待制陈州粜米》一剧收于《元曲选》甲集·上,元代无名氏所撰,共四折,是元代公案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话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几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被派去开仓粜米的小衙内刘得中与杨金吾却乘机私改米价,盘剥百姓,大发其财,并仗势欺人,用敕赐紫金锤打死了与他们辩理的张 古。张 古之子小 古寻包拯告状,包拯微服私访,探明了事情真相,处决了贪官。

插图所描绘的情节出自该剧第三折。包拯扮成庄稼老汉进行私访,路遇妓女王粉莲,得知了刘得中和杨金吾的恶行。此时刘、杨二人到十里长亭去接包拯,却扑了个空,便与粉莲在接官厅饮酒作乐,因被包拯所扮老汉惹恼,将他吊在了老槐树上。好在后来包拯随从张千及时赶到将他救下。

那个“顶缸外郎”出现在第三折,是个只有几句道白的小人物,在州衙管文卷,居然大字不识一个。由此也可见陈州衙门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pqiyCnE7YlvV+O8xb8iKeLO5JYQHAizBHk01fS7lbY+atM1qGeYy9myEvfrRrF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