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龟缩
原来不仅仅指龟缩头

今天日常用语中的“龟缩”一词,又叫“龟缩头”,比喻胆小怕事,遇到危险的时候,就像乌龟一样把头藏进甲壳里面。但此词起源很晚,宋人胡继宗所辑、对儿童进行初步文学教育的类书《书言故事大全》“水族类”中写道:“不强出头曰缩头。唐诗:万事如今龟缩头。”

“龟缩头”一词虽然极为形象,但乌龟受惊时候的样子,却并非仅仅缩头,而是将头、尾和四肢全都缩进甲壳之中。因此我认为晚出的“龟缩头”或“龟缩”一词来源于古代的一个特定词汇“龟藏六”。

需要说明的是,汉语中尚有“龟藏”这一用语,特指将占卜所用的龟甲珍藏起来。《史记·龟策列传》载:“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蓍(shī)”是占卜所用的蓍草。夏代和殷代认为久藏的龟甲不灵,久存的蓍草不神;而周代的占卜之官则习惯于宝藏蓍草和龟甲。“龟藏”一词乃是特指,跟“龟藏六”完全不同。

“龟藏六”一词出自南朝刘宋时期天竺僧求那跋陀罗所译《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嗔恚而去。’”

“野干”又称“射(yè)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善于攀援高树。碰到野干这种怪兽,乌龟立刻“藏六”,将头、尾和四肢统统缩进甲壳之中,再不出头。世尊用“龟藏六”来比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如果脱出,恶魔就无法乘虚而入,“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

“龟藏六”本为避害,因此后人用来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以免招嫉惹祸。不过“龟藏六”中龟头最长,缩进甲壳的速度也最快,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后人将拗口的“龟藏六”改称为更朗朗上口的“龟缩头”或“龟缩”一词,这个词也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艳中八仙卢敖丁子屋内美作山》,喜多川歌麿绘,锦绘木版画,约1793—1794年。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活跃于浮世绘黄金时期,这是他的一组“见立绘”之一。“见立绘”是浮世绘的一种流派,借用古典题材,以当世的人物、背景表达历史传说故事及和歌的意境。题材当中包含许多来自中国的故事、传说,如《水浒传》、《三国志》、五行、八仙、二十四孝等。这幅作品借用了中国历史人物“卢敖”的名目和传说,描绘丁子屋(一家著名的商号)的女侍美作山的姿容。

卢敖为齐国(一说燕国)方士,秦始皇召以为博士,使求神仙。《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寓言故事,说卢敖游于北海,见一人逃匿于碑阴,踞龟上而食蛤蜊。卢敖说自己周行四极,欲与他交友同游。这人听后,露齿而笑:“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说着纵身跳入云中。此画戏拟这一段故事,不过踞坐龟上的人换成了美作山扮的卢敖。

传说卢敖见秦始皇失道,遂逃亡隐遁,居于故山。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终因未得而作罢。故山后来改名卢山,山前有卢山洞,内置卢敖像。卢敖靠“龟缩”于山洞躲过一劫,但秦始皇盛怒之下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于咸阳,是谓“坑儒”事件。 G/q5Jmi3YGpy40sOzRzNGSvdFB9mQwr798CdSw99MKWP18VBzLqHADtXxaF7Qo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