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行动计划这一抓手,是使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展的核心一环。靠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上海要实现乡村振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背靠上海这座市场化较为充分、理念较为先进、消费力强大的大都市,上海的乡村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应该走在前列,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地产农产品品牌创建上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公共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村社区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场所,它是否具有凝聚力,直接决定着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社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加强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频率,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对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公共事业上,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07年6月19日在上海闵行区调研时的讲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路径,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文化建设的内涵见表2-5。

表2-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内涵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活跃农村生产和生活氛围、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农村文化市场、传递乡村振兴理念、弘扬劳动致富实践、提升农民公共服务意识等。《“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公共文化建设在提高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进入加速期。随着知识经济以及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围绕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展开。基层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和资源倾斜,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农村产业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和智慧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出现,改变了农业运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农村产业发展大趋势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促进农村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可以在农村投资营商环境与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作用。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文化精神与生产过程的融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向社区农民提供产业发展规划介绍、产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模范农民实践经验分享等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致富氛围,培养农户具备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在具体内容传播上可以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与农民传统生活习惯融合,潜移默化地完善农民的技能结构,提升农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度。另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成为创造机会与财富的平台,提供就业信息与创业辅导,增加对农村年轻人的吸引力,提高社区的经济平台价值。由此可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以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范围上对农村村民的经济纽带效应提供帮助。

2.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生态宜居环境的推动效应

建设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保护乡村文脉肌理、彰显人文之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农家院落、村落形态、公共空间、标志性建筑、邻里关系与社会结构、风俗与节日、民间信仰和乡土知识、乡规民约、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等,都是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使村民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认知、认同。 让农民群众参与挖掘乡村中独特的人、文、地、产、景,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和提升乡村风貌保护水平。

首先,村民是农村的主体,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村庄的发展历史最终凝结为村民的集体记忆,成为无形之中联结着他们的纽带,这也成了公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基层政府要引导村民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源头和特色,为村庄搭建文化坐标,在优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使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后,公共文化建设要求建设者在特有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并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产业复兴,从而实现村民的回流,提高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基层政府要通过发展社区传统文化,建强用好公共文化矩阵,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增添乡村的人文底色与品牌魅力。 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全过程,在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互助效应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培育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促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及丰富农村文化业态等提供有力保障,对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兴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农村发展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从管理型基层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型,提升服务的满意度,仅依靠基层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很多的局限,农村公共服务的广覆盖与均等化实现难度大。基层组织服务观念的贯彻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作用突出。以农村社区为主体,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和社区资源链接能力的提升,对建设一个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社会必须逐渐减弱和摒弃传统农村治理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观念,通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在基层服务组织和农村社区的传播。通过文化建设让农民的闲暇生活变得充实、健康、有品位,甚至可以组织农民通过以工代赈等办法,清洁家园、建设家园,赋予农民更高品质的闲暇生活,农民在乡村的生活也会更加惬意,农民收入虽然没有提高,但是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的充实。比如:举办文艺体育活动,将农民组织起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可以大大丰富农民闲暇时间的生活;通过公共文化传播,在基层服务组织中推广服务理念,有助于培育有服务精神、爱岗敬业、关心农民疾苦的基层组织服务人员;在农民中传播服务理念,有助于提高农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意识,使邻里友爱、互助的传统农村民风得到认知和推广,加强农村的民风建设。举例来看,农村许多看似投入大、回报小、社会责任重的事业,比如养老、医疗等问题,通过农村共治、农民互助的方式,可以大幅节省成本,找到问题的破解办法。再比如,通过公共文化宣传农民互助养老的优点和带来的实惠,大力推广农村互助养老,充分利用和加强农民的互助服务意识,对于解决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农村养老难题,即“空心村”养老困境,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4.农村公共文化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效应

农村社区治理要做到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之想做,提高农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关键就是要重视农民的民主诉求,满足农民的合理要求。法治,是对农民行为底线的要求,不伤害他人,不妨碍公共秩序;德治是希望农民能够互敬互爱、互助友爱,和谐生活;自治则是强调社区的自主负责,对于个性化、特殊需求的满足。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的民主效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以推动社区村民的民主观念教育,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使民意得到很好的表达。通过民主氛围的营造,农民看到诉求被了解、被重视,会无形增加农民对于社区治理的信任度。

多样化的农民需求,虽然无法被一一满足,但对于农民大众公共性诉求的满足,通过农村公共文化的宣传引导,可以提升农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例如,湖北省某传统村居成功转型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就是强调农民的参与主体作用,推动社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提升社区民主氛围。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潮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依靠农民,特别是农民中以新乡贤为代表的在农村社区有“强心力”的群体,这会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中发挥巨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当前全国各地公共文化建设的形式多样,比如老年协会、老年互助会、老年大学、广场舞、腰鼓队、红白喜事理事会、宗亲会、乡贤理事会、健康讲习班等。这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农民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还可以是基层政府应对诸多社区公共事务的手段,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做好了乡村治理,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5.农村公共文化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

农村公共文化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融合程度上发挥作用,一方面是积极引入城市社区先进的理念,广泛应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引导农民理解和接受城市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于对外来文化的有效融合,摒弃文化糟粕。外来文化除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文化外,也会存在一些负面内容,对农村社区带来一些不良冲击,比如只顾经济利益不顾邻里亲情,注重物质享受缺少努力奋斗的态度等。

在城乡融合方面,农村公共文化可以在营造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邻里互助模范以及致富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在社区内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激发农民对于农业及副业的经营动力,实现勤劳致富。另外,公共文化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仁”“孝”“礼”精神的强化,有助于传统文化与优秀外部文化的有效融合,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例如,根据对广西某农村社区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居环境、管理民主、公共服务和文化秩序,其中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的作用显著。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和互助精神,提高农民自身和农村集体应对与处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能力;第二,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的相关技能,强化农民依靠自身力量致富的信念;第三,提升农民的集体凝聚力,使农村社区从单纯的农村人口的聚集升级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供应地和商业机会的聚集地,加快城乡融合进程,提升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能力;第四,提高农民对社区营造的理解和认识,降低社区村民之间的沟通、实践等综合成本,减轻基层社区治理的压力,提升农民对农村社区的满意度。因此,在解决乡村衰落的难题的过程中,应当满足新时代所带来的新需求,发挥文化的多功能性,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做出新探索,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文化元素注入经济,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EQtCkX5zXKzMdEVjgVA+AVl8c5ntk4lijQDF+f4vX7Y4bDmmxyKDNDH/MQf6+i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