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一、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当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多方面。 如何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问题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抓手是“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提出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是“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 可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上海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上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就相应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兴旺发达,反而是快速衰落,甚至相比国内其他地方较为落后(这里所说的落后不是单纯从绝对收入来看,因为从年均收入来说,上海农民在全国是最高的)。上海城市化高度发展,对上海农村产生了较其他地方更为强大的虹吸效应,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或者通过动拆迁、集中居住和城市中购房转变为城市村民,村庄以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城乡至今依然未能实现统筹发展,总体上也未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

从实践层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命题,转变为“城乡中国”的新命题。 “城乡中国”这一命题在诸多方面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城乡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需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分别在1000美元、1600美元和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将大幅上升,文化消费支出将大约分别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8%、20%和23%。 近年来,上海市人均GDP已经突破11万元,已迈向休闲旅游高需求的阶段。其次,是闲暇时间的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生产普遍使用机械化耕作。在上海很多农村区域,农忙只需要3~4个月,其余都是农闲时间,而如何度过闲暇时间,成为决定农村村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系统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健康有序的乡村文化生态特别重要。再次,是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进入“城乡中国”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村中除了原有的农村村民以外,还有五类人群将逐渐向乡村回流:一是告老还乡者。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亿农民工。三是新下乡知识青年。随着城市就业难度的加剧和乡村发展机会的增加,出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新趋势。 特别是“互联网+”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背景下,乡村将为知识青年提供大有作为的“希望田野”。四是一批城市人将回到乡村养老或从事乡村产业的经营。五是6000万华侨同胞将会寻根回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将成为推动中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动力,即不断升温的“新回乡运动”。 除此之外,上海市民下乡越来越频繁,乡村成为城市市民新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伴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乡村被赋予新的价值。最后,技术环境的变化。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和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产业发展稳步增长,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网民规模达10.67亿 ,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6.5亿。

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需要将城市新需求和农村新供给有效结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农村中的这些返乡大军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一方面,乡村需要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有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他们将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乡贤,将会成为乡村文明复兴的中坚力量。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考虑现实情境的变化,还须在制度机制方面大胆创新,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二、上海农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化治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分析,能够优化财政资源的供给绩效。

(2)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从公民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和期望出发,围绕公民实际需求来进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本书通过对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供需匹配进行详细分析,以检验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向度,如公民的文化权益在该理论实施后效度如何?农民的满意度又如何?

(3)有利于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测评方法。本书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DEA、Logit等理论模型,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绩效、文化政策和文化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价,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及满意度测评的方法。

(4)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学术界关于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研究,已形成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理论,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供给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为此,本书可为该领域提供经验借鉴。

2.实践意义

(1)针对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关建议。聚焦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满意度评价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白。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上海,乡村文化在上海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对上海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各项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提高城市农民满意度。

(2)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上海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数。那么,如何在人口结构复杂、高度城市化的上海,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为文化领域的满意度和绩效研究拓宽思路。以往文化领域的满意度和绩效研究,往往只针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评价。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即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及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等相关政策,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与绩效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书在绩效研究中,把相关的政策支持均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的投入中,研究证明这些政策支持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该方法可为其他研究拓宽思路。 M4hGc4qWB4A58HW/RALWlofKxxiu1q5J6cxvHt5xOaO+Uk6EtnpPL9YOfBiNYG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