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建构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把握和评价客观事物的习惯模式,是人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框架和观念工具。人们的任何活动均受到特定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作为特殊的群体观念模式和思考习惯,是联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想法和做法,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不能有效回应这一系列变化,常常“解题低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头脑无疑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因此,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就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发展思维。

一、人本思维

人本思维是指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从人出发来思考和行动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人本思维,意味着既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出发点,又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和着重点,还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人本思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育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为了人、围绕人和通过人的思想共鸣、价值共融、情感共振和心灵共通的人文关怀活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规定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人本思维。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人本思维,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我国有几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在宗法制度的吞噬下,形成了个人价值被轻视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运作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广泛影响,而苏联体制一定程度上是违反人性的,是不遵循人本思维的。因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背离人性甚至束缚人、压迫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过于强调社会价值,轻视个体价值;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轻视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理想追求,轻视人的现实生活;等等。这些是导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病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人本化转变理所当然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人本思维,首先应以“现实的个人”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谓‘现实的个人’,是指由于受肉体组织制约具有各种自然需要的人,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着各种活动的人,是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又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改变着这些社会关系的人。” “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有机统一,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以“现实的个人”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看作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又看作是具有现实自然需要的人;既看作是具有一致共性的人,又看作是具有多彩个性的人;既看作是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人,又看作是具有普遍价值特性的人;既看作是具有无限可塑性的人,又看作是具有强烈主体性的人;既看作是具有纪律性要求的人,又看作是具有自由性品格的人;既看作是具有工具性本质的人,又看作是具有目的性本质的人。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人本思维,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设计的人性化。

其一,确立以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个性化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简单粗暴、一刀切。生活化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入手,贴近其生活实际,以帮助他们解释现实困惑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幸福化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幸福置于首要位置,通过教育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理解幸福的真谛,同时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创造幸福的能力。

其二,组织以人文关怀为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以人文关怀为牵引和导索,才能更好地达到其政治引导、道德塑造和思想引领的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注重现实性、应用性和人文性,避免“在学校德育中,讲时代、社会、民族、国家的需要,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内、国际形势,等等,就是不讲或很少讲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交往、友谊、恋爱等他们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出现‘讲的不想听,想听的却不讲’的尴尬局面”

其三,构建以人本化为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是注重对话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同时要营造愉悦宽松的氛围,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双向交流,在对话商谈中实现教育引导。二是强调渗透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种新载体之中,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立足自我教育。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启发、引导,提高其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其自我教育、自我超越和自我成长。

二、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指超越单向度思维和片面思维的阈限,以整体的视野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系统审视的思维方式。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整体思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特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人,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各自构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这些系统及其之间的系统运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项社会化的整体性工程,它的存在和运行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特质要求对其进行系统观瞻、综合考虑和全面透视,摈弃单向度、片面化的思维取向。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整体思维,还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状况的理性回应。由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现实环境所编制的社会是开放的、流变的、多维的复杂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动的社会,同时,这个迅速变动的社会又是将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和角落都紧紧牵动的一体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参与社会现实共振的‘世外桃源’越来越成为神话中的图景。” 如果说,在以简单落后的自然经济为根基的古代传统社会和封闭半封闭为理路的计划经济时代,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还能勉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当时单纯的社会状况的话,那么在当今“大爆炸”的天翻地覆的复杂社会环境里,登场的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维。那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遵循整体思维呢?

首先,彰显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价值。由于受“政治—伦理”一体化文化传统和新中国成立后占主导的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误导性,人们已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或只理解为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限定为政治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定位为政治课。当然,突出政治本身无可厚非,而且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教育。但是如果为了“突出”而省略或轻视非本质的、非主导的但却是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方面,那就走向了一个极端,陷入了一种误区,这个“极端”和“误区”最终可能还要瓦解它最初所要突出的内容。“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一切”“政治压倒一切”“政治代替一切”所带来的恶果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整体思维,就应有全面的、立体的价值定位。在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在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重点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价值;在丰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价值和显在价值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价值和潜在价值。

其次,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在某些单位、部分人的“单打独斗”上,而要实现全社会的“联合作战”。第一,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一系列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制度、法律和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党和政府更要确立好自己的形象,树立好自己的权威。因为党和政府的形象、权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紧密挂钩的,党和政府形象的毁坏、权威的失落往往就会直接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破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要协调配合。现实中广泛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奉行两种思路、两套模式来看待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即“两张皮”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声音一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尤为重要。以高校为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要协调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如辅导员、班主任)之间要协调配合,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与非专门思想政治教育者(如各门业务课教师)之间也要协调配合,高校管理者(如校长)、教育者(如教师)和服务者(如食堂、宿舍后勤人员)之间也要协调配合。

再次,同向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看,国家层面目标、社会层面目标和个人层面目标要协调一致,切忌矛盾冲突;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对应衔接,且能协调互动。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要进行有机整合,周密协调;理论性内容和生活性内容要相互映射,立体互动;简单性内容和复杂性内容之间要有效安排,循序渐进。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操作方式之间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和研究提高方法之间要有效衔接,目标一致。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合理组织、适当安排,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和精神需要,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又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最后,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基本环境,它们之间的任何割裂、分离和抵触都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致命的危害。“五天的学校教育与两天的家庭影响相加是个负数”,“一个假期的校外生活可以抵消一个学期的思想教育”就是对这种“危害”的形象诠释。为此,第一,要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着力化解和有效清除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消极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第二,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调互动体系。这就需要畅通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了解,积极探索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获得一致性和互撑性。第三,要建立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体系。建立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导向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形成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一致的认识和行为。

三、发展思维

发展思维是对静止性思维、现成论思维的突破和超越,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成性思维、可持续思维。发展思维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前后相接的“流体”,在时空转变和价值流变过程中找寻它的意义、寻觅它的规定、探求它的理论范式和实践理路。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发展思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某个静止的既定的点。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在特定的时空结构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某一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由于其存在的具体生态不同而导引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发展思维,才能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掌握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和取得有效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发展思维还有利于摆脱现成论思维和静止性思维的消极羁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灭火器”。即当人们出现思想问题、政治困惑、道德茫然或行为失范时,就把思想政治教育“请”出来,等到完事后,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和退居二线”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至于思想问题是否真正肃清,“思想问题后遗症”是否已经出现以及是否需要预防新的思想问题等十分重要的课题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缺乏发展眼光的想法和做法,是现成论思维和静止性思维的突出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一层被动、依赖和低效的阴影。要走出这种不当思维方式的羁绊,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遵循发展思维。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确立发展思维?

首先,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虽然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但这种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潮流的引领下,五彩缤纷的社会状况的拖拽下和人的内在理性规定与非理性规定的碰撞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时常变动。鉴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无限可塑性和永远未完成性,应该树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所谓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人经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转变其思想政治观点和意识,不断优化其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不断塑造其思想政治素质,以适应变动着的社会要求。终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人一生不断持续的必修课,正如同吃饭、睡觉一般与人永相随,而不是某一特定阶段的具体任务。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日常化、生活化的精雕细琢,而不是以集中式、突击式、运动式的方式予以简单应付。

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是相对于短效机制而言的,指的是能不断发挥作用和长期有效运行的机制。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长”,即持续性、稳定性;二是“效”,即有效性、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挥作用和长期取得实效的一系列机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累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延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的功能和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既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如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服务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激励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又要立足于微观层面,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等。

最后,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其一,要实现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接受的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在中学接受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到大学接受的却是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难道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越来越差吗?当然不是这样。但这也鲜明地表明了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注重不同阶段衔接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因此,要扭转这种颓势,必须努力探索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衔接。其二,要实现不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入,由粗糙到精细,由感性到理性,这是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常常违背人的这个认识规律,往往一开始就将晦涩难懂的原理搬出来,吓唬一番,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种无视不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的傲慢做法最终捧回的只能是受教育者的冷漠和鄙视。由此可见,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合理组织、审慎安排,先教什么,再教什么,最后再教什么,必须努力考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效果。 bez5Os4FXcc1wixL1uv0hf3PGPyQ0KEWKYNFk60XnCZqWzVUU6nI2DklsxdraW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