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的裂变性发展,人类已经被拖拽进一个迥异于传统时代的新时代——“微时代”。所谓“微时代”,即“微媒体”不断更新,“微内容”不断生产,“微传播”不断进行,“微应用”不断出现,“微用户圈”不断形成的时代。在当今的中国,“微博”“微信”“微视”等各种“微产品”不断涌现,一种崭新的“微文化”正在悄悄形成并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换言之,“微时代”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大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对于“微时代”的基本特征,虽然众说纷纭,但是超时空性与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衍生性和去中心性、渗透性和碎片性、参与性和个体性作为“微时代”的基本特质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着崭新的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崭新机遇

其一,“微时代”的超时空性特征,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在“微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所谓超时空性,即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换言之,在“微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脱离时间的延时性和空间的地域性束缚,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微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微时代”的超时空性特征,有利于延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场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感兴趣的内容,教学对象能够随时随地发到“朋友圈”,从而让更多的“受众”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洗礼”。当前我国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与“微媒体”接触,他们每天都在阅读、分享和评论大量的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能够高效快捷地被大学生们通过“微媒体”进行相互传播、转发和分享,那么这无疑会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覆盖面。可见,“微时代”的超时空性特征,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有机叠加,从而大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

其二,“微时代”的交互性特征,有利于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在“微时代”,人们能够以各种“微媒体”为中介而交叉影响和相互作用。“微时代”所内蕴的交流互动的思维取向和行为导向,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理念的确立。首先,“微时代”的交互性特征,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教学理念的确立。在“微时代”进行各种交流互动的行为体,都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极富自由个性的“现实的个人”。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秉持人本理念,积极关注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并建构人本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调动教学对象与教师交流互动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微时代”的交互性特征,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等教学理念的确立。“微时代”的交互性特征,有利于消除教师对教学对象之“被动听从型”人格的认知偏差,从而能够打破传统型的权威灌输式教学模式,确立平等互动的教学理念。最后,“微时代”的交互性特征,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教学理念的确立。在“微时代”,由于教学对象的信息源和知识面异常丰富多样,因此他们的接受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深入教学对象的心灵世界,引起他们的交流、互动和共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确立精品教学理念。

其三,“微时代”的衍生性特征,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裂变式的特征,相关热点信息的传播以“1—N—N 2 ”的几何级数量增长;另一方面,“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也具有衍生性的特征,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发表、评论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微时代”的这种衍生性特征,能够为教学对象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提供有利契机。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内容都是很有限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点到为止,或者需要补充和完善。而且许多时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都会留下大量的疑点、模糊点和讨论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解答、研讨和澄清。“微时代”所具有的衍生性特征,能够为教学对象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供即时而有效的契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能够在各种“微媒体”上以图文并茂和声色俱全的方式发表意见、看法、评论甚至辩论。这种特殊的“微衍生”机制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化宏观为微观、化单向为互动、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有利于教学对象深化对其理解。

其四,“微时代”的渗透性特征,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的载体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以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主要局限于课程教材和课堂活动上。进入“微时代”,各种“微产品”作为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几乎嵌入教学对象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功能。因此,在“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无孔不入的新兴的“微媒体”“微应用”等,从而能够丰富教学载体。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微时代”,各种“微载体”能够将传统的文本、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载体形式融为一体,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生活化和大众化,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五,“微时代”的参与性特征,有利于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在“微时代”,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都是信息的建构者、互动者和参与者。“微时代”所具有的这种参与性特征,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革新。首先,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讨论式教学。“微时代”的参与性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对象讨论各种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讨论式教学中。其次,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启发式教学。“微时代”的参与性特征,有利于塑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思维,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良好条件。再次,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小组式教学。“微时代”的参与性特征,有利于凝结教学对象形成学习小组和研究团队,从而有助于开展小组式教学。最后,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探究式教学。“微时代”的参与性特征,能激发教学对象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反思,从而有利于推动探究式教学。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峻挑战

其一,“微时代”的即时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挑战。“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快捷性和方便性的特点。在“微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运用“微媒体”来即时地查阅和实时地传递自己所发现的第一手资讯。而且,这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一种裂变性传播抑或“病毒式传播”:一人可以即时地传给一群人,那群人中的每个人又可以即时地传给另外一群人。此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能面临这样的尴尬: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教学对象早就了然于胸;而教学对象嘴里的新词轶事,自己却闻所未闻。“微时代”的即时性特征,使得教学对象能够便利而快捷地了解各种新闻热点、思想动态和理论前沿,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微时代”的即时性特征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媒体技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和紧密追踪各种热点事件、焦点资讯和理论前沿。否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可能会严重滞后于教育对象从各种“微媒体”中获得的“前理解”,从而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其二,“微时代”的开放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得到教学对象的认同,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微时代”是一个多元开放时代。“‘微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信息传播零门槛的时代。” 在“微时代”,各种信息、资讯和观点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它们在“微空间”中自由地流转。“微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和便捷化。在层出不穷的杂芜信息和花样绚丽的耀眼观点的“狂轰滥炸”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常常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在“微时代”,许多教学对象更乐意接受某些网络社区、贴吧论坛和微博微信中的思想观点,而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流内容边缘化。另外,在“微时代”,某些“意见领袖”的“一句评论”“一个表情”“一张图片”“一次点赞”常常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动员力和辐射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常常被其颠覆。换言之,“微时代”的开放性特征,极易使得各种不良信息、负面观点和虚假谣言在教学对象中大肆传播,从而消解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同。

其三,“微时代”的去中心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和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微时代”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传统的“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被“多对多”的去中心性的信息传播模式置换。换言之,“微时代”造就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扁平化、弥散化、平民化的信息传播样态。在“微时代”,通过便捷的各种“微媒体”“微平台”和“微应用”,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诉求竞相表达,归属于传统的与当代的、国外的和国内的、精英的与草根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主流的与边缘的各种价值观念也繁杂交织。“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独立性、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传播成本的低廉性,导致‘渠道广,无中心’‘信息多,无权威’的局面。” “微时代”的这种去中心性特征,一方面使得教学对象更便利、更经常、更主动地接收到各种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对象政治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被严重消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学对象的主导性影响就会弱化。

其四,“微时代”的碎片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达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是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具有深度性。深度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培育教学对象的理论思维,着眼于塑造教学对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促进教学对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碎片性特点。“所谓‘碎片性’是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整体性的瓦解。” 在“微时代”,人们更青睐“短、平、快”式的文化快餐,却没有耐心接受富有逻辑、蕴含思维和讲究条理的长篇大论;人们更青睐那些夸张性、冲击性和另类性的观点大爆料,而对于严肃认真、严谨规范和深刻说理的思想言论则采取拒而斥之的态度。“微时代”的碎片性特征,容易养成教学对象表面化、快餐化、情绪化和泛娱乐化的文化心态,致使教学对象“浅阅读”“浅理解”“浅接受”的思维方式成形,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性带来严峻挑战。

其五,“微时代”的个体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秩序性的挑战。良好的教学秩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微时代的定义上,‘微’并不是小,更不是不足以道,而是一种更加生动、即时、自由乃至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一种更具沟联性、娱乐性以及个性化的生活形态,一种更加回归自我但同时也更从众流俗的审美机制。” 在“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表现出个体性的特征: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个体价值,越追求自己的个性张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微观世界。“微时代”的个体性特征,衍生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样式——“微生活”。“微生活”的突出表现是人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微媒体依赖”,他们时时刻刻都要追踪“微媒体”上的资讯信息和好友动态,否则就会感到莫名的焦虑。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学对象中的“微信迷”“平板控”“拇指党”人数也日益增多。一些教学对象只沉醉于自己的“微生活”,而对于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多彩演绎毫无兴趣。教学对象的“微生活”状态,使得不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低头族”成为一道刺眼的“景观”,这无疑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秩序性造成冲击。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策略

其一,树立“微意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觉性。“微时代”已不再是一种应不应当的理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当“微时代”悄然而迅疾地降临,任何怀疑观望或者抵制反对的消极态度都是没有意义的。面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树立强烈的“微意识”,努力增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觉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科学认识“微时代”。对于“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对于“微时代”影响社会生活的内在机理,对于“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适应“微时代”。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革新思维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和提升媒介素养,不断提升“微本领”,努力地适应“微时代”。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引领“微时代”。努力适应“微时代”,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甘当“微时代”的“木偶”,不顾一切地迎合“微时代”的思维取向和行为导向。对于“微时代”所蕴含的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行批判性回应,以充满现实性、科学性和彻底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领“微时代”的发展趋向。

其二,关注“微话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见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微时代”的技术魅力及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意识形态,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话语。一方面,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等“微产品”而越来越多出现的是“短、平、快、碎、多、新”的话语表达形式;另一方面,大量草根化、个性化与随意化的话语内容也开始充斥在“微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不断关注和积极研究“微时代”教学对象话语风格的新变化,掌握“微时代”教学对象话语表达和话语接受的特色、习性、规律,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见性。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推动教学语言的时代转变,努力建构与“微时代”相契合的教学语言。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适当地吸收一些“微空间”中的流行词、热点语和俏皮话,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往往更能拉近与教学对象的距离,也更能引起教学对象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其三,引导“微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性。在“微时代”,“微生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日常化和习惯性的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富有强大的吸引力,就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微生活”进行有效的衔接。换言之,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教学对象真心喜爱的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成为教学对象的知情人、知心人和贴心人,自觉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教学对象的“微生活”,积极引导他们的“微生活”。要正确引导教学对象的“微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密切关注教学对象在“微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需和所惑,深入了解教学对象通过“微生活”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历史观、生活观、科学观、财富观、权力观、知识观、交友观、恋爱观、婚姻观、就业观等价值观念。针对教学对象在“微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条分缕析、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另外,要正确引导教学对象的“微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注重对教学对象“微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对象在“微生活”中的自控能力、鉴别能力和反思能力。

其四,运用“微媒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微媒体”的出现是“微时代”来临之最显著的物质性标志。所谓“微媒体”,是指以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平台为典型代表,以移动客户端为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短小精悍的“微内容”为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移动化、流动化、瞬时化、社交化、跨平台化和扁平化等特征的媒体。 在“微时代”,“微媒体”对教学对象的影响越来越大,其越来越与教学对象形影不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时代性、亲和性和针对性,就必须自觉利用各种“微媒体”,努力占领各种“微阵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课堂内外自觉运用各种“微媒体”与教学对象进行“微互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微媒体”中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择取和提炼精要简洁、生动活泼、颇具风格以及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借助“微媒体”中的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平台“推送”给教学对象。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探索开发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类APP。“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PP载体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注重价值渗透、满足内在需求、增强用户黏性,以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PP载体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其在价值引导和共识凝聚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五,探索“微课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微课堂”,指的是教师借助于在线网络学习环境而实施的,以精准短小的“微视频”为载体形式,以相关的学习指导、教学设计和课件练习等为辅助资料,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微课堂”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化的在线网络教学模式,它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化学习、翻转化学习、泛在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作为“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微课堂”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化杂为精、化繁为简、化粗为细,也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期待和接受愿望,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从而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微课堂”的探索并不是随意的和任意的,必须坚持一些原则性的要求。首先,要坚持互补性原则。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课堂”,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淘汰和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互补。其次,要坚持教育性原则。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课堂”,并不是盲目跟风、短时炒作和形式主义,而是要着力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困惑,着力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最后,要坚持优质性原则。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课堂”并不是“新瓶装旧酒”,并不是简单的录制教学视频的片段,“微课堂”的主题确定、内容选取、视频制作、辅助资料和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优化,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ShZBeAu8rd2f04IBMWMk6IOKakULvkNI1KHwwV3Y2Ye0K9UooCPMt8GVJdKw2m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