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文艺的作用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明确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指出文艺“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又一次强调文化文艺是一个灵魂的创作,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2021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奋进历程的宏观视角,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深切呼吁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在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明德修身上有进一步的作为。这一系列提法强化并丰富了“文艺铸魂”的重要思想,引起文艺界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由于“价值引导、精神引领”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化人、育人、培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文艺一直以来又被学界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且“早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长期地发挥着客观作用” ,充当着事实上的重要载体,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文艺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有效发挥文艺的培根铸魂功能成为当下理论界探索的热点话题。虽然提法略有区别,如有“文艺育人”“文艺育德”“文艺铸魂”等多种说法,但实际上都是在强调“借助文艺的形式,发挥文艺的引导、激励人的作用” ,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一直以来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走正路”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思政课,并“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部署” 。在高度肯定思政课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他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这三个统一,实际上为借助文艺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文艺的效用产生了深刻启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很多,“既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化、活动、管理,也包括现代传媒、互联网络等,只要能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 ,都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多样化的载体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或几种,如文艺载体就很受艺术院校或者文学艺术相关专业学生的青睐,并且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能够发时代之先声、感国运之变化,往往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思想内涵,加之其表达思想的方式比起单刀直入的理论灌输,更为生动有趣且引人入胜,能够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走进人的内心深处并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启迪思想。事实上,早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将文艺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将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突破口,但与此同时,亦是难点与挑战。两类不同性质学科的碰撞与两种迥异呈现方式的冲突,使得现实中二者机械镶嵌的现象较多,有机糅合的成功范式较少,甚至多数情况下沦为应景或敷衍之作,持续性与影响力不够,难以看到实效。为此,要真正将“思政+艺术”变为深入人心并得以大范围推广的有效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简单的组合叠加容易,渗透式的价值导向较为困难,必须首先在学理上厘清弄懂文艺何以铸魂,即文艺的哪些特性决定了它具备铸魂的功能,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其铸魂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思政课将如何从文艺作品或文艺活动中提炼与升华铸魂的养分,进而找准可具体实践文艺铸魂的范围与对象,并在实际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继而摸索探寻更为有效的路径。

没有任何高校能像艺术院校这样,文艺气息浓厚、文艺思想先进、文艺基础扎实、文艺资源丰富,因而在尝试思政课上借助文艺来育人铸魂的实践方面,艺术院校比起其他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文艺铸魂的理念实际上为艺术院校思政课的创新性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研究课题,既能为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突破口,亦能进一步佐证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特殊功能和地位。鉴于此,作为在艺术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尝试剖析文艺铸魂的生成过程,构建文艺铸魂的实现机制,为思政与文艺的有效联动奠定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立足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多年累积的经验和成果,尝试构建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的路径模式,以期为艺术院校思政课的突破性改革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不仅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还特别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第一次就一门课程专门召开全国座谈会,表明党已经把办好思政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 ,但这一举动绝不是偶然,而是建立在特定历史依据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明确和细化对思政课的具体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课程地位,因而进入新时代以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显得愈发重要,而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既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现实课题,也是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探究艺术院校思政课文艺铸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实现路径,实际上就是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2.理论价值

对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文艺铸魂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并尝试构建行之有效的文艺铸魂路径模式,除了对当下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虽然文艺的育人功能一直为人所认可并加以重视,但是,它为何能够具备育人这一特殊功能,它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其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体现在哪里,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许多研究都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或直接避而不谈,默认为铸魂育人本就是文艺与生俱来的功能。对此,在学理上对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剖析,深入阐发思政与文艺的内在联系,尝试建构文艺铸魂的生成和作用机制,展现文艺在铸魂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进而探索借助文艺以铸魂的方法路径,能够丰富和完善文艺铸魂这一提法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深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的研究。 vqr90pNoo3TZf9m446gswjC5llyX3a0Tnlp7xCa82xgZggVUKaa3WwDWRFS9oB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