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之后,我们最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公园里晒太阳、唱歌、跳广场舞,找老朋友喝茶聊八卦,或者背上行囊,自驾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要做到这些,容易吗?这样的生活似乎随处可见,实际上却并不容易。
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人们要面临的是越来越长的退休生活。按照平均寿命80岁、退休年龄63岁来算,大多数人可能要度过近20年的退休生活,安享晚年是老年人的共同追求。
如何安享晚年?晚年,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保障。根据有关数据,我国75%的老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群已经超过1000万,带病养老已是现实。如何应对疾病的侵袭,医疗和健康的保障必不可少,也就必然产生健康和医疗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健康保险,养老金,储蓄,理财收入,等等。
(2)生活保障。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是每一位老年人的基本支出。基本支出能够养活自己。如果要过上有品质的生活,那么支出将更高。例如,更高品质的餐食,兴趣爱好的享受,出门旅行的需求,行动不便时聘请护理人员,等等,这就需要更高的支出水平。
(3)其他需要。退休之后的老年人,也可能存在其他需要,如在资金上尽可能帮助自己的子女和孙辈,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当前年轻人家庭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或者在一些年轻人“躺平”“啃老”的情况下,老年人可能也希望(或者不得已需要)能够帮助他们,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支出。
怎样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是每一个临近退休的人甚至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里,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概念是指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美国劳动部建议,当你停止工作时,你将需要退休前收入的70%到90%来维持你的生活水平。而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须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则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
实际上,2021年,我国社保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为43.6%,很多人的养老金连退休前月薪的一半都不到,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退休生活的品质。
那么,体面的退休生活意味着什么呢?
(1)吃穿用度,基本生活不发愁,有养老金支持。
(2)生病了,不求人要钱,有医疗保障。年纪变大意味着疾病可能会接踵而至。无论听力、视力这些基本功能的弱化,还是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的缠身,都会给老年人带来精神、物质上的双重压力。科学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肿瘤的概率越来越大。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也远高于年轻人。据《中国健康报告》的数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平均已经超过了2万元,并且这个数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老年型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几乎是年轻型家庭的2.5倍。
(3)走不动了,躺床上了,不拖累家人,有护理服务支持。
(4)有更高品质的养老要求,如享受兴趣爱好、出门旅游等。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医疗事故和意外,以及帮衬子女等方面的支出,都可能是增加老年人支出的重要方面。
如果一位老人打算63岁退休,其预期寿命为80岁,那么他需要为近20年的退休生活做准备。考虑到退休后的生活费用可能会有所减少,但医疗保健等支出可能会增加,假设他现在每年的生活费用是10万元,那么退休后可能需要8万元。这样算下来,20年就需要160万元。
我们可以在国家社会保险公众服务平台上,把自己真实的信息填进去,计算自己的养老金,预估自己要攒多少钱。
数据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稳定在2%~3%。假如我们今年40岁,生活费用每月是1万元,考虑到通货膨胀,10年后我们可能需要1.2~1.3万元来维持同样的生活品质。当你年满60岁时,这个数可能会变成1.5~1.8万元。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为老年生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