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结束后,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波婴儿潮,第一批“婴儿”如今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人均寿命大幅攀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抚养压力、思想观念各方面的因素,少子化的现象也越发凸显。老龄化、长寿化、少子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累积成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养老。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当前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3亿,且每年增加1000多万,2050年将突破5亿,约占总人口的37.8%。少子化加剧了老龄化问题,2022年我国社会抚养比是21.8%,预计到2050年将升至40%~50%,每2到3位年轻人就要赡养1位老人。到203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重将约为30%,即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而且,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失智老人约有4500万。在2001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人均GDP仅有4000美元,低于5000~10000美元的国际平均水平。我国现已进入人口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均GDP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养老体系的压力已经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若养老政策还不做调整,预计到2029年时,我国将面临养老金发放困难的局面,而到2035年时,养老金可能会被耗尽。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根据《决定》,我国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未来15年内,男职工退休年龄将从60岁逐步延迟至63岁,女职工退休年龄从50岁、55岁分别延迟至55岁、58岁。该政策的出台将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延长缴费年限,从而为养老金制度注入新的收入来源,减轻财政压力,对于增强养老金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想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养老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老有所养,还是老无所依,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中国人对待养老,有很多不同的观念。有人认为,可以养儿防老;有人认为,可以以房养老;有人认为,可以存钱养老;还有人认为,必须参加社保及买好各种商业保险,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也有人认为,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更有人认为,养老问题太遥远了,我自己都还是个宝宝,怎么就要考虑养老的事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奏效了。例如,“养儿防老”成疑,因为养育成本增加、下一代生存压力更大等原因,被戏称为“养儿防止活到老”;“以房养老”因为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被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储蓄养老”也因为通货膨胀隐藏着不小的隐患。
虽然问题如此之多,但我们必须面对。对于养老,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升养老认知。什么是养老,养老有何危机,个人如何养老,养老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应该做什么准备,这些问题必须提前思考。“以终为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要求我们以退休之后的生活目标和设想为出发点来谋划当前之事,既包括我们如何创造和积累财富这个重要而根本的问题,也包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金计划、购买各种商业保险和理财产品等重要事项。
第二,学习养老知识。当前很多人对于养老的理论知识、相关工具和方法是不了解的。有些人即使了解方法、工具和产品,也缺乏操作上的经验,以至于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剧烈动荡中,难以保护财务安全,在资产配置中遭遇亏损、陷入困境。有人开玩笑称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能是很多人“痛的领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各种风险的存在而漠视、抵触“做好养老准备”这件事。
第三,参加养老实践。不管你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是上班族、自由职业者、企业主、临退休人员,都应该关注和参与养老实践。养老是一项覆盖生命全周期的事业,应该及早谋划、提前布局,特别是关于养老金积累的事项,越早行动越好,即使你很年轻,也应该注重对养老的投入,避免退休养老时陷入被动局面。
养老是一件人生大事。就像从呱呱坠地到进入大学——人生必经的这18年青春一样,按照80岁的寿命计算,很多人退休后至少还能享受到18年的时光。这个18年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老年人在生活上可能更加被动、更加无助、有更多风险,但也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养老,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上。
养老,是一片广阔天地,我们大有可为。
现在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