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健康概念的演变

现代科学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健康也变成了可以用医学干预的重要研究课题。医学伦理的进步,让每个人学会认识并面对健康,在医生帮助下正确区分健康与衰老和疾病。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深入和完善的。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认识,定义也不尽相同。世界上最珍贵的无非生命!生命无价,重于泰山,它是单行线,一条不归路,没有返程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生命最需要健康来维系。人生的最大财富不是你有多少钱,有多大的产业,有多少套别墅房产,有多少辆豪车,有多少新式家具家电、高档服装、贵重饰品、古玩字画,更不是有多少情人,只有你的健康,才是别人夺不走的第一财富。有健康才能享有财富、幸福、未来和希望。完美的人生有三要素——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生命无价,健康有值。

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健康长寿,心想事成!

说起健康,人人都明白,也深知其重要性。可是细究起来,对于健康的定义及其真正的内涵,许多人就不知其所以然了。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老百姓的传统健康观多数认为“无病即健康”,普通人对健康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四肢健全,五脏六腑没有疾病和强壮孔武有力等方面,极少有整体健康或大健康理念。

智者与愚人之分就是看谁能够珍惜健康,把握幸福。

究竟什么是健康?怎么理解健康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大健康理念?

第一节 古人论健康

我们古人对健康早有较深入的认识与阐述。天佑中华有中医,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朴的自然哲学思想滋养成就了神奇的传统中医。早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先秦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对健康和养生做出了极其精辟的论述,且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已经远超当代的医学,展示了古人的东方智慧,成为人类战胜病魔维护健康的宝贵圣典。该医书前十篇里,一点都没有涉及疾病的分类乃至治病方法,在开篇就给出了一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的健康表现之后,开始探讨天地运行,谈四时阴阳,论生气通天。这种节奏和后世直接就病论病的写书程序完全不同。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有生理、心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医学,环境适应,康复要点,甚至道德层面思想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统一有序又相互联系的,阴阳变换,相生相克,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演变。人乃自然之子,像个小宇宙,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之法,成自然之身,故而天人合一,与四时顺应。如物联网。五千年来,一把脉,一把草,一根针,一个罐,护佑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一把草药,救死扶伤;千年文明,养生济世。“世间百草皆入药”,经络穴位救活人,茶粥汤菜宜养命,祛病延年葆新生。

中医认为,生命起源于天地日月自然之中,是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精气是生命的核心,古人云:“人始生,先成精。”《黄帝内经》曰:“夫精者,生之本也。”气血运行是生命的体现。人生长壮老衰病死皆受制于禀赋差异,脏腑虚衰,精气耗损,环境变迁以及情绪失调等。此外,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及锻炼也举足轻重。防病重于治疗。“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避其毒气,天牝(pìn,雌性门户,与‘牡’相对——笔者释)重来。”“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天人合一,应时而生,逆时而亡。人体即如物联网。

《黄帝内经》明确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其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女七岁,男八岁,肾气始盛,齿更发长;女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泄;女三七男三八,肾气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筋骨劲强;女四七,男四八,身体盛壮;女五七,男五八,则肾气始衰,故发坠齿槁;女七七,男七八,天癸竭,肾衰精少,形体皆极。”“男子二八而肾气盛,天癸至,精气充和,即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力强劲。四八筋力隆盛,肌肉充满。五八肾气衰,筋力不能。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精液少。八八齿发去,天癸竭,而不能有子矣(然而尚有70年来养一娃的故事——笔者注)。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三七肾气均平。四七筋骨隆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天癸竭,地道不通。”“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肤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过四十,阴气自半。

古中医认为“健”和“康”是两个概念。“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的概念是人体能量的充沛。康的概念不仅是能够把这些能量循环输送到脏腑经络的通达称之为康,更是心旷神怡为最佳。中医认为,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即元气,也叫原气,是指人体的活动能量,也是人生命生存生长的根本。父精母血与自然清气和水谷之气相结合而成人之元气。天之阳气是通过鼻吸进入人体的,地之阴气即水谷精微是通过口吃进入人体。先天阴阳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为乾;浊气下降,积阴为地,为坤。“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人死了就是咽气了,就是说元气耗尽了。

中医的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指保养、调养、补养。养生有7个方面:

1.神养,即神补,调摄七情最为要;

2.行养,即衣食住行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3.形养,即运动养生;

4.气养,要补足元气,得气者生,无气者亡;

5.食养,饮食是根本,食补胜药疗;

6.药养,配合食物调节平衡;

7.术养,运用技术技巧调气血,安五脏,激发人体潜能,达到防病健身益寿延年之功效。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或“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哲人王充也说,“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尚书》则认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嵇康也提出,人的“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长收藏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天地有生长收藏,表现为四时阴阳。人体有生长收藏,表现为生长壮老衰。这个过程有序循环往复,就是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这个过程终止,就代表生命停止。在有序和终止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叫做失序。天地失序,叫做天灾;人体失序,叫做疾病。天地有序,则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天地无序,则灾害丛生。《黄帝内经》云:“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病”从“丙”乃“火”也。今人仍把不适叫“上火”。

五行阴阳图上,心肝脾肺肾五脏各主生、长、化、收、藏,肝木主生,心火主长,脾土主化,肺金主收,肾水主藏,生长收藏的周期循环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五脏各有过与不及、功能所主,又由生理心理精神层面所主,四时失序,引起相应不适,就叫疾病。疾病多为损伤和炎性反应过程。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治病必求于二本。”“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古人提出的治未病有三重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chài病愈或cuó缺点,指疾病——笔者注)后防复。三千多年以前中医提出的“治未病”的理论不仅是防病养生的谋略,更是至今被广泛公认的国际上最先进、最超前的被誉为“第一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也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第一方针。

中医讲究天地人和谐统一之道,也是阴阳平衡之道。犹物联网思维。医者——意也,易也,艺也。中医还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

人体怎么适应外界环境,比如夏天是能量的释放状态,以热为主的气候条件下,天地能量大量地释放和交换。《内经》把这种状态称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必须大力继承和发展。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始了手术新时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方药原理,中医药一脉传承。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一门深邃远大精湛绝伦的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与实践,她发祥于中华大地,又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同时,也逐步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为人类健康和构筑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医药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近代由于内忧外患,国运衰落,中医药的发展也陷落低谷,曾一度几乎要被西医所取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又使传统的中医药获得了新生。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更使中医药荣立新功。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非典和新冠疫情的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医的伟大、科学和实用与生机无限。

典故一: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医术高超,当时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人誉为名医、神医。

【原文】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chán掘土铁器——笔者注)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

【译文】

魏文王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详细说明。”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预先铲除了病根,不让人生病,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识别认可,因而没有名气,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很痛苦,二哥适时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但邻里皆知。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也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文王大悟点赞。

典故二: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一篇散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看蔡桓公,第一次见面说病在外表,不治会深入发展,蔡桓公认为是在沽名钓誉;十日后再见,说病在肌肤,不治恐进一步发展,蔡桓公不高兴了;又十日后见,说病在肠胃,不治将更加深入发展,蔡桓公生气了,不理扁鹊;再十日,扁鹊见了蔡桓公,二话不说回头就走,蔡桓公让人追去询问何因,扁鹊说,病在外表,热敷可及;病在肌肤,针石可治;病在肠胃,可汤药除之,而病入骨髓,就无法医治了。五日后,蔡桓公身体剧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因病而死。

典故三:

《战国策·秦策》记载扁鹊见秦王。

【原文】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好了治病的方法,却又让听不懂医理的人来破坏它,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这篇小故事,描述扁鹊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斥责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迟疑不决的昏庸做法。扁鹊身为医生,竟敢对秦武王怒而斥之,足见其才智过人和大无畏的精神。

上文告诫人们:

1.预防为主,早治早好,防患于未然,病入膏肓,神莫能助;

2.治理国家也同治病一样,要依赖各方面的内行,用有真知灼见的人才,否则,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第二节 今人看健康

医起源于巫。

西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人体与其他动物一样,疾病单纯由外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还包括理化因素,如高温、寒冷、化学毒物以及外界暴力损伤等。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各种精神因素也能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在社会交往中,人的精神会受到各种刺激,当这种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但可以引起心理障碍和/或精神病患,也能引起某些特定的躯体疾患。后来发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产生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质疑单纯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模式的作用,提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提出著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生物统计学只体现个体器官的功能,健康更应强调综合生物特征和外部因素。1987年后,在其整体理论基础上,认为健康是有能力适应一定环境以达到幸福的目标。1995年,提出健康是有能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98年,提出健康是有能力没有痛苦和困难地适应合理的社会规范。2005年,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2007年,提出健康是有能力应付生活的需求,并建议健康服务领域采纳能力健康概念。2011年,指出健康是个体在面临社会、生理和心理挑战时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健康重新定义为不仅指机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应具备良好的精神生活、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应对能力。

以往健康权几乎被生存权所取代是亟需改变的。

瘟疫、灾难、饥荒和战乱,是从古到今人类的四大天敌。现今社会疾速变幻,物欲横流,显现三大特征——“速度、多变、危机”,对策是“学习、改变、创新”。许多人难以适应挑战,重积累,轻消费;重医疗,轻保健;重子女(儿女永远至上),轻自己;重金钱,轻健康。因而需要改变以治病为中心,药物手术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进入21世纪,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涉及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和全球合作促进发展八大目标,这些均与健康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必将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整体法治水平。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及其分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46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对健康(heaith)定义是: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重新审视健康的定义,提出和更新了健康策略和措施。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如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条件与70年前大不一样,但是人们没有改变对于健康、和平与幸福的强烈渴望。对于健康定义的探究伴随着人类的演化进步一直不断:没有完全的健康,“健康”与“疾病”并不对立;健康不只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是否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适应变化来达到健康,这种能力在患病的个体上尤为重要;对于健康的判断,除了生物特征外,还要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健康的定义和理论研究影响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不能过分依赖医疗,医疗不能代替健康服务。关键是如何顺应时代和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目标。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2014年至今,提出了一种更为综合的健康模式——迈基希健康模式(Meikirch Health Model)。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一种个体潜能、生命需要、社会和环境因素良性互动的状态。在生命历程中,当个体的生物潜能(biologically given potential,BGP)和获得性潜能(personally acquired potential,PAP)与社会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满足生命需要,则为健康。健康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身体、精神、环境和社会的综合适应系统,它不再仅仅是基本需要和权利,也是责任义务,尊严与价值。健康是人类最高生存权,对健康的维护和对疾病的防治成为社会昌明的基本象征。

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经济状况作为健康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性的整体,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健康也就涵盖了多维内容,人体犹如物联网。

健康是理念、责任、权利、义务,是节约、和谐,是欢乐、幸福、希望,是第一财富,比金子还贵重。健康不等于一切,但失去健康就肯定会失去了一切!

第四节 漫谈亚健康

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可就是十分难受,于是,一个新词“亚健康”应运而生。这是当今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时髦”问题,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的“第三状态”,也叫“慢性疲劳综合症”“退休综合症”“高楼综合症”“门窗紧闭综合症”“节日综合症”等等。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种状态,即主观不适而无客观指标异常者。可以理解为疾病前期或先兆,也叫“亚临床”状态或“灰色状态”。是当代危害健康和缩短寿命的重要难题之一。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是指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保健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方法措施。《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亚健康并不完全等同于“慢性疲劳综合症”,后者实际已是一种病态,有了明确病因病理诊断。亚健康表现为“四多三低”:即疲劳综合征多、功能紊乱多、高负荷压力多和肥胖者多;免疫功能低、工作效率低和适应能力低。其主要原因有:

1.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了精神、体力的过度透支,使人体主要的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失代偿的非常状态;

2.寿命延长等自然规律决定人体老化、体能下降以及生存能力降低;

3.“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潜伏期;

4.人体生物周期低潮期阶段。

5.细菌病毒感染、缺乏必需的脂肪酸、血中色氨酸增多、B族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原因;

6.基因受损所致等。

亚健康存在两种情形,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即既不健康,也无疾病的亚健康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除非有偶然或突发的外伤事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各种不适的自我感觉,但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常为阴性,因而极易为人们自己所忽略,这正是保健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连续疲劳且难以恢复超过3个月就应该去看医生。如果这种亚健康状态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种过渡期需要特别注意;此外,从疾病恢复期到完全健康状态,也会存在各种程度不同的不适感觉等,也是亚健康状态。另一种情形就是亚健康经过正确适宜的调整,可以逆转回到健康状态。

人有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第一类是健康人群,占总人口的5%~10%,他们热切需要促进健康。第二类是亚健康人群,占总人口的70%~75%,他们急切需要管理健康。第三类是患病人群,占总人口的20%~25%,他们迫切需要拯救和恢复健康!显然,第一类人群需要促进健康,省时省力省钱;第二类恢复健康则费时费力费钱;第三类拯救健康往往枉费心机尚难如愿。

自测“亚健康”状态表现八条,请朋友们自我对照检查一下,看看您符合几条,有任意两条以上符合就可确认为“亚健康”状态。

1.神经衰弱,表现为莫名的焦虑烦躁、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无诱因的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行感、刺痛感、烧灼感等症;

2.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多梦噩梦或预示疾病的梦;

3.免疫力异常,功能低下,容易过敏、感冒、难以恢复的全身疲乏无力歇不过来等;

4.时常原因不明的头晕、头痛、腰酸背痛等全身不适、出汗异常(自汗、盗汗、出虚汗、汗出不止、汗色异常如血汗等);

5.时常头痛、头晕、头昏目眩、眼花耳鸣、幻视幻听、咽喉肿痛、口舌口唇反复生疮经久不愈;

6.食欲不振、时常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发生;

7.肾虚以及不孕不育、性功能减退等等;

8.心理障碍、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疑病症等。

健康自测表:

1.一日之际在于辰,在早上起床时发现自己总是掉头发;(5分)

2.清晨起床走进卫生间,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眼窝深陷,下颌突出;(10分)

3.每餐进食的质量直接影响你的健康,对美味佳肴总是没有胃口;(5分)

4.经常对工作感到厌倦,甚至不愿去上班;(5分)

5.经常记不起事先计划好当天要做的事;(10分)

6.工作效率明显下降;(5分)

7.一想到工作就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10分)

8.有时情绪抑郁,会坐在办公室里发呆;(5分)

9.不想面对同事和领导,有自闭倾向;(5分)

10.经常对同事或工作有一种无名之火;(5分)

11.一上班就盼望下班,希望可以早些回家休息;(5分)

12.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伤风感冒;(5分)

13.不再热衷朋友聚会,经常渴望在幽静的地方独处,使身心得以放松;(5分)

14.性能力下降;(10分)

15.白天没精神,晚上却经常睡不着觉,失眠多梦。(10分)

现在请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计算一下总得分,如果累加分数超过30分,说明你已经处在“亚健康”的状态,需要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以及适当的运动;如果分数在50分以上,表明你已经濒临疾病的边缘,需要大剂量地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注意运动和休息及心理调适;如果你的分数超过80分,那么恭喜你,终于可以动用你的医疗保险,你已经处于患病状态。

影响健康长寿现代人的最主要威胁是疾病和早衰。迎风流眼泪,撒尿湿脚背,放屁蹦出屎,咳嗽尿不止。肝肾两虚。心源性猝死仅次于交通事故这个第一杀手。大城市带来一身病:玻璃胃(脆弱)、污染肺、老头腰、憋尿肾、焦躁心、路怒脑(淑女也抱怨)、MP3耳、加班眼、鼠标手、短信指、电脑椎、屏幕脸、经济舱腿、沙发臀人多死于懒惰(拖延)!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严重健康警报,是诸多疾病的预警。战胜亚健康的法宝就是强大心理协调能力,自信与幸福满足感是健康之基。平衡膳食和科学运动是最佳途径。 NPGIA/+i6jGGU8Xf/AeR6kO//jVaTt3rdmSQM2DH+SCYqTIa8dhDm0N7DqstHQ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