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太极缠丝法的综合训练

太极缠丝法的综合训练,就是太极圈的练习,简称划圈,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性功法,是掌握太极拳复杂螺旋运动的必由之路。也是太极缠丝法过渡到太极拳招势练习的基础。编者在练习划圈的过程中,深感太极圈的练习是比较难以掌握的训练方法。

练习太极拳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要求,不断进步的过程,太极拳训练即是初级方法,也是高级方法,值得洪传陈式太极拳习练者终生领悟的。刘师成德先生曾言,太极拳很简单,所有招势只不过由正反两个圈组成;太极拳又很复杂,因为正反圈的组合却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

(一)什么叫太极圈

太极拳是非圆即弧的运动,每一个动作,并不限于每个式子中所分的那些动作,而是每个动作之间都有弧形运动,这些运动轨迹,就是所谓的“太极圈”。太极圈是自转和公转的综合圆周螺旋运动。所以,太极拳训练次序中说“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初学者应该先划大圈熟练后,动作的配合逐渐紧凑,自然会划小圈。等到功夫达到高的水平,能够略微旋转就能达到化和攻的妙用,这就是无圈的阶段。

我们先看太极圈的定义。太极圈就是手的自转和公转相互配合形成的综合运动轨迹,分正旋圏和反旋圈两种,以右手为准,沿身体正面顺时针方向转动,即为正旋圈,反之即为反旋圈,左手的正反旋正好与右手相反。

因为手转动的身体相对位置不一样,正、反公转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左右方向即沿腰转的水平方向转动的圈,如云手。前后方向即沿身体前后方向转动的圈,如倒卷肱。上下方向沿身体涌泉至百会转动的圈,如金鸡独立。

(二)公转的正反圈

洪均生先生在《论太极拳的公转与自转》一文说:“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陈鑫书上没有写这个名词。陈发科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这是我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和大小六种,没有分清主次也没有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和公转的配合。”

手的公转即正反旋圈,分为左右、前后和上下三类,每个圈又具体地分为里下弧线、里上弧线、外上弧线、外下弧线等四部分。这样就组合了正反旋两种圈。

腿部的公转分为里、外、前、后弧线,一般讲前进走是里前弧线,后退走里后弧线。

躯干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定步)。手臂和腿的自转只有顺逆两种缠法。其他为方位缠丝。

【编注】编者根据现代知识对公转和自转的定义,进行一点补充:

自转,一个物体围绕自身的中轴进行的转动。公转是一个物体围绕另外一个固定或者不固体的圆心进行的运动。因此手臂和腿的运动,相对身体来说是自转和公转同时运动的,我们就称之为缠法运动。没有自转只有公转的运动,我们一般称之螺旋运动。当身体沿中轴运动时,躯干部分(胯肋)虽然没有自转,但也有公转运动,并且套路中有大量这样的运动。但在动作变换时,身体的中轴会沿某个中心旋转移动,这种情况下,整个躯干既有自转也有公转运动,只有不动步(但有步型变化)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身体只有自转没有公转。

里上弧、外上弧、外下弧、里下弧组成的即是正手圈,里下弧、外下弧、外上弧、里上弧组成的是反手圈。这里洪公均生先生所说的弧线,即指手足的运动轨迹,这种轨迹是手足的螺旋缠丝运动形成的。是综合了自转的顺逆缠、公转的里外缠、上下缠、左右缠和前后缠所形成的复杂的螺旋运动轨迹。所以说划圈是缠丝法的综合训练形式。

对于公转圈来说,无论左手还是右手,从里向外就是外缠,从外向里就是里缠,自上向下就是下缠,自下向上就是上缠,自左向右就是右缠,自右至左就是左缠,用方位缠丝就可在三维空间里定位手的运动轨迹。如一说左缠,无论左右手,都是从右向左运动。拦擦衣第二动,右手是右外前上逆缠,左手是左外前下逆缠。虽然感觉有些复杂,但对描述每一招的动作轨迹,是明确清晰的。

初读陈鑫之《图说》,总感觉手足的运动轨迹不易掌握。再读洪公《实用拳法》,每一动作虽然详细说明,却又找不到正反圈在哪里。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弄不太清楚。至深学洪传陈式太极拳,才知道每个动作都是由正反两个圈组成的,但具体到每一招,其实都是正反圈的某一部分的组合。所以手的自转的顺逆缠丝和公转形成的方位缠丝组合,即可描述手的运动轨迹。

(三)公转辨析

(1)手臂腿的自转,如果再详细分解,以中指和手臂的中线为轴,对于手指来说,中指是自转,其他四指只有公转,没有自转。

(2)以百会和会阴(洪均生先生书中说是尾骨长强)为上下中轴线的躯干旋转,髋、肩的运动是公转。肩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有运动,由于锁子骨的关联,会有一定范围的圆周运动,肩的自转不明显。

(3)对于身随步法的随遇平衡的移动,由于是弧形进退,整体身体会有围绕一个固定或者移动的圆点公转,只是这个圆心是虚拟的,故此时圆心没有自转或者说是虚拟自转。躯干只有自转是针对不移动躯干(但有步型的变化)的特殊情况下的现象(定步)。所以洪均生先生说:“每个动作可以说都有公转和自转的配合。”我们必须真正理解。

(四)手臀配合

洪均生先生在《实用拳法》一书中,对缠丝法定义为由自转和公转组成的复杂的螺旋运动。对公转的定义是“手和臀部(尾闾)的配合,形成的左右、前后、上下的螺旋运动”。但其他关于洪均生先生的书中,都是“手与臂的配合”。到底公转的形成是“手与臀的配合”,还是“手与臂(尾闾)的配合”呢?孰是孰非,需要认真明晰才行。

腕以前为手,腕后肘前为小臂,肘后肩前为大臂,也称为肱,陈式太极有倒卷肱、掩手肱捶,可见臂和肱是分开运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臂就是指小臂,手与小臂配合形成的公转,最多以肘为圆心。若肘不固定则最多以肩为圆心,这已经有肱和肩的参与了,可见“手与臂的配合形成的公转”,只是太极螺旋运动形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手与臀(尾闾)的配合形成的公转”要复杂得多了。

(1)包括手与臂的配合、手与肱的配合、手与身的配合、手与胯的配合、手与臀的配合。这里明显说的是手上八法的内容,不包括脚腿膝的足下八法内容。

(2)圈和圆的区别在于圆心和半径的是否固定,圆心和半径固定的运动必然形成封闭的圆。不固定圆心和半径的圆周运动会形成复杂的椭圆形,或者形成开放的不封闭螺旋线,圈就是半径和圆心不固定的特殊圆的运动轨迹。

(3)手与臀(尾闾)配合形成的手的螺旋运动轨迹,也即公转是手的圈运动正反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百会与会阴为中轴线的正反旋转,臀的运动是有关键作用的。在中轴的两边的部位相互配合着形成的螺旋运动,与单边的运动,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手与臂的配合”是局部的,“手与臀(尾闾)的配合”运动是整体的运动。

(4)由于手与臀(尾闾)在身体中轴线的两边,所以会形成秤准效应,“杠杆加螺旋”。真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学者不可不辩也。

(五)自转由心

洪均生先生将单手圈正反旋的自转,定义为顺逆缠旋转动。具体地说,就是手以中指为轴,小臂以尺桡两骨对转,大臂以肱骨为轴,身以百会至会阴上下一线之中轴,足以涌泉为中轴,腿以股胫骨为轴。

洪均生先生在对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之评述中说,缠法的自转的顺逆或以顺逆经络运动方向为顺逆。而经络之气的运动以子午流注为标准进行十二经络循行。故缠法的自转顺为补、逆为泻。缠丝法的内息的顺逆与外形的顺逆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运动中就会出现顺中顺、顺中逆、逆中逆、逆中顺四种情况。而经络的运动规律,在一天之中有时刻之变化,在一年之中有气候之变化,一元之中有干支之变化,一世之中有斗罡之变化。故缠丝法之顺逆须知其纲而晓其微。自转之形虽简,其理则奥,所谓动之由心也。人行顺,天行逆,知此则知太极运中气之内修法门也。

(六)右单手正旋圈练法详解

洪均生先生所著《实用拳法》的右单手正旋圈,从右侧马右开手练起,接松落手肘,左转收手,塌裆肘靠,右转开手,回到右前上原处,形成一个顺时针的外大里小的椭圆形运动轨迹。洪均生先生将此椭圆分为里上弧、外上弧、外下弧、里下弧等四个部分。编者加了预备式,起势和收势。故动作顺序有不同,但练法内容一样。

预备式: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

要点:无极桩,按身法八要调整。

动作一:塌裆合胯,下盘半蹲成右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与身体成 45 度迈出,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按左胯。同时右手自右胯旁向里向上曲肘提起至心口前,松肩坠肘,大拇指根部贴心口,中指上扬,斜向左上前方 45 度,手心向左外后 45 度肩井穴。

要点:出右步时合胯塌裆,手为掤,同时有顺拦肘和靠劲。此时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肘上抬,肩紧,应加大松肩程度,保证曲池与期门的对应。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动作二:右臀下坐,塌裆合胯转腰,身右转 45 度。松肩坠肘,手逆缠自然伸展到右前 45 度最远端,与身体呈 45 度夹角,右手手型为螺旋掌形,中指领劲。

要点:逆缠开劲,开手与松肩同时动作,注意肘不可抬架。

动作三:松膝塌裆合胯,腰微右转,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顺缠,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下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肘贴于肋,身右转 45 度,侧马步不变。

要点:以肘领手,收中有放,沉中有掤。手的角度没有变,仅是下落。有的习练者在此处手下落时,腰却向左转了,身与手的合劲就丢了。手臂的松沉下落内含掤劲,这是明显的形下劲上,形内劲外的动作。

动作四:身体向左侧转动 45 度,松腰挡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顺缠随身左转收于心口前,大拇指根(大鱼际里侧)掌心斜对胸口,中指斜对左肩井。

要点:定势要点同动作一,注意松肩坠肘。特别注意在左转腰时,手臂的掤劲不丢,并且与左转腰的方向不一致,内劲因左转腰形成向外的螺旋离心力,不能做成向左转收,劲与形一致,这就犯了“双重”的毛病。

如此反复动作一至四,最后从动作四收式成预备式,静站 1 ~ 2 分钟为宜。

【编注】右单手正旋圈,其实就是右单云手。洪均生先生将云手作为核心招势、功法训练,或许是秘传,或许是自悟,无论是什么,这是一个化繁为简的众妙法门。练习时不受场地、时间限制,配合步法灵活,根据自身条件,高中低架皆可。特别要注意体会与全身旋转的配合,进一步配合内意、内气的训练。

(七)右单手反旋圈练法详解

洪均生先生所著《实用拳法》的右单手反旋圈,从右侧马右开手练起,左转收肘,左转手掤、右转挤,再回到右前方原处,形成一个反时针里大外小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编者仍然按照右正手圈的练习方法,加了预备式,起势和收势。故动作顺序有不同,但练法内容一样。

预备式: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

要点:无极桩,按身法八要调整。

(1)下盘半蹲右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与身体成 45 度迈出,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按左胯。同时右手自右胯旁向上向里曲肘提起至心口前,大拇指根部贴心口,中指上扬,斜向左上前方 45 度,手心向左外后 45 度肩井穴。松肩塌裆合胯。

(2)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辗,右手逆缠随之向右侧 45 度开出,高与脐同。

(3)身微向右转,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 45 度角的最远端,与下颌同高。松膝塌裆合胯,松肩坠肘,右手再以中指为圆心,顺缠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同时收右肘,肘尖至右乳下,同时腰向左转 45 度。

(4)身体左转 45 度,右手顺缠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中指向左前上 45 度,手心对右肩井。

(5)松塌腰裆,右手继续顺缠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前,中指向左前上 45 度,手心对左肩井。

要点:定势要点同(1),注意松肩坠肘。

如此反复(1)至(5),最后从(5)收式成预备式,静站 1 ~ 2 分钟为宜。

(八)定步双手圈

我们已经对单手圈的运动规律基本掌握,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研学双手圈,按照洪均生先生的说法,应该叫分类练法。分类练法的顺序是先练单手圈,后练双手圈,先定步再练动步的单双手圈。本书按照定步单手圈,动步单手圈,定步双手圈,动步双手圈的顺序练习。加入了步法的练习和腰胯的转换,实际上是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因此,我们可以单独进行身法(桩功)步法、腿法的训练,然后再与定步划圈,动步划圈相配合,交替进行训练,这样既增加趣味,又较快增加功力,何乐而不为呢。

练习动作有一个逐步精益求精的过程,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规范的动作中探索攻防技术,深刻掌握太极运动的阴阳变化规律。逐步走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高深境界。

1.左侧马步双正手圈

也称左云手,练习熟练后可向左右横向动步,成为左右活步云手。

动作要领:

(1)左右手按正圈要求,先右手自右胯侧上提心口前,右转身 45 度,同时右手向右前上方 45 度开手,同时左手自左胯侧上提心口前。

(2)左转身 45 度,左手向左前上方 45 度开手,右手松落,肘微贴右肋,手指上扬,略高于右肘。

(3)再左转身 45 度,松肩坠肘,左手向左前方转出松落,左肘微贴左肋,右手向左转提至心口前。

(4)如(1)动作,循环行之,左侧马步型保持不变,唯腰裆变换。

2.右侧马步双正手圈

也称右云手,如 1 之动作,惟左右相反。

3.左侧马步双反手圈

(1)左转身 45 度成左侧马步,左手自左胯侧向左前 45 度开手,手指上扬,略高于肘,松肩坠肘,大臂外开与身成 45 度,右手可配合上提心口前。

(2)左手指外引,手臂顺缠,肘收右乳下,手心斜向外,同时松膝塌裆。右手向右前下 45 度外开,略与脐平,右转身 45 度。

(3)右转身 45度,左手向右收落于心口前,右手右外开出于心中平,手指上扬,略高于肘。

(4)右收肘于右乳下,手微顺缠手指向右外上 45 度,同时左手向下向外落于左胯旁。

(5)左手向左前 45 度外开,略与左脐平。左转身 45 度,右手向左划弧收于心口前。

如此双手左右运动,循环如在身前划横向 8 字。

4.右侧马步双反手圈

如(3)之动作,惟左右方向相反。

(九)双手交叉圈

交叉圈定义:以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在胸前交叉形成的 8字圈。凡合手处皆有分手处,故开合手是太极拳出现最多的动作。合是由大到小的螺旋,开是由小到大螺旋,由此形成一个圆的运动,一种公转和自转相结合的复杂的左右、上下、前后相对运动。这种运动是曲率半径不断变化的螺旋运动。洪均生先生定义为缠丝运动。有双正圈合手,有双反圈合手,有左反右正圈合手,有左正右反圈合手。左右手在方位上有左右、上下、前后之别。下面是各势中的比较明显的交叉圈合手,有意者可自行研习,有助于缠丝开合法的训练。

(十)活步划圈

活步划圈就是单手圈、双手圈结合步法进行的系统性训练。

活步指人身向前、后、左、右方向的步子移动。洪均生先生在金刚捣碓一势说,弓马盘赴步凡十变,就是指步子变换和移动。

步法一般分弓步、马步、赴步、盘步、虚步、独立步等,每种步法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还包括各种转换类步法,如盖步、偷步,歇步等。

马步,骑马蹲裆步的简称,分小正马步、大正马步、左侧马步、右侧马步、半马步及内外八字马。

虚步分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种。虚步只有轻重之区别,没有纯虚、纯实之分。拳论有“虚空非全然有力,实非全然占煞”之说。

赴步有大中小之分,左右之属。洪均生先生以一尺赴步为小,二尺为中,三尺为大。在实际练习中不太好掌握,编者改为一肩宽为小赴步,二肩宽为中赴步,三肩宽为大赴步,则易于掌握。一肩宽之步即为两足平等站立时,肩井与涌泉一垂线时形成的距离。

弓步亦分左、右、大、小、侧、反之别。特别注意的是弓屈之膝应与脚跟略齐而微内扣。后蹬之腿不可绷直,裆内大筋更须松开,重心仍然按照前四后五中间一的要求,不可将重心前移,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蹬、不移、不过。

盘步是步法转换时的衔接动作,所谓“进退须有转换”,是转换劲力和方向的重要方法。有大小左右之分。小盘步的练法是前足尖外摆,后足尖为轴,足跟向外拧转。大盘步则后足踏地,松沉裆劲。

独立步是一足提膝高于裆平,一足下踏,胯合松腰松膝。凡膝法、腿法前的动作都要先形成独立步,支撑腿踏好裆劲,再进行后续动作,劲力稳重。

洪传陈式太极拳中的云手,包括上云手、中云手和下云手,以活步双手正圈为主,可进行重点练习。

金刚捣碓、六封四闭、单鞭、斜行、前趟、演手肱捶、金鸡独立、倒卷肱等势子,可以进行分别的单独训练,以体会手的划圈与步子的配合。

(十一)无圈辨析

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爱好者,都知道太极拳要从大圈练起,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循序渐进,不断向高层境界进步。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大小缠的说法,洪均生先生有大小圈的说法,大约意义比较接近。

关于无圈的问题,陈鑫云: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急有缓、有有形有无形。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无形之圈理解为无圈。洪均生先生曾与陈照奎先生进行过深入的探讨,陈照奎认为太极拳都是由圆组成的,圆分大小,不可能会有“无圈”。洪均生先生认为只有自转没有公转的动作即是“无圈”。太极拳论要求活似车轮,车轮必须有一个轴,活轴的转动是自转,可以说是无圈的表现。

一般来说,太极劲主要有杠杆、螺旋和缠丝三种劲力运动形式。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者权也,权,权衡也,衡即杠杆。由支点、前臂、后臂组成,两边分别是被称之物和秤砣。称物的原理是移动秤砣。洪均生先生将此原理运用到太极拳中,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改变秤砣的距离和重量,也可改变前后臂的长度,更可改变支点的位置。

螺旋运动是一个物体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做运动,可以改变半径,运动的曲率也同时改变,速度和角度也随之改变。物体本身可以不转,也可以自转。自转了就是缠法。所以洪均生先生说缠法的运动形式是螺旋的。

缠法的一种运动是以腰自转带动手臂足腿的公转,同时手臂足腿进行顺逆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缠法。这种运动要求无论步法如何变换,弓马盘赴等,中轴是不能移动的。

但如果我们进行拳法套路的练习,是必须要有运动中轴的,以腰为轴的这种自转中轴又会围绕身外的点进行圆周运动,拳术运动最终都是这种运动形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公转加自转的缠法运动规律进行。这种运动规律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是河图洛书之理在太极拳缠丝法上的体现。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巨匠刘成德先生提出的“拳由道出,道以拳显”的大道理念,即是这种思想最佳体现。 97fhY/zbNsx0nnQSuuqpmV43PSo20vwiwPza1u2RCyeCwPw0PMrEIfydGONOmY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