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太极拳缠丝法着法详解

缠丝法是螺旋运动的方法,着法是缠丝法在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综合运动形式,既包括身体各部位配合形成的各种运动形式,也包括拳架的基本功,还有拳套里根据假设性攻防动作组成的着法。

着法是最基本的简单的动作,也可作为单纯的招法使用。为了区分,在此做一个定义:着法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即太极八法。

着的组合为招,招的组合称为势,势的组合称路,分门别类、风格功用相异的路,一般称套,有时习惯上招势不分、套路不分。式用于区分不同的太极拳流派,不在本书的研究范畴。

一切太极拳着法应是寓含着缠丝法的,但太极拳由于传承不同,其着法不一定都有缠丝法,没有缠丝法,其内在也不会有缠丝劲。劲是无形的,法是有形的,劲不得其法,其效果就不会明显,法不具有内在的劲,法就会没有应用的效果。大多数为健身而练习太极拳者,一般都是有其法而无其劲。

太极拳缠丝法是按照缠丝的规律练习太极拳的方法,通过缠丝法的练习逐渐产生的一种内劲,我们称之为缠丝劲。因此,我们将运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经络流注理论,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运用缠丝法练习出来的内劲,并运用缠丝劲进行推手、散手或者技击实战的方法,称为缠法。缠丝劲与八门劲是一般性劲和特殊劲的区别,这如马与白马的关系,在哲学上叫一般性和具体性或者普遍性和特殊性。缠丝劲不是掤劲,也不是採劲,但掤劲一定是缠丝劲,同样採劲也是运用缠丝劲的方法或者劲别。掤劲是螺旋缠丝的,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切线力,运用好的缠丝劲可以令对方产生螺旋转动,而不是直线跌仆。

太极拳有八门别劲,俗称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实际是手上六法加肘、靠。以太极八法说明太极劲别,可以很方便通俗地讲解太极的基本运行规律,真正的太极劲是灵活多变的,复杂齐整的,有时也是不太区分的,是各种基本劲力的综合表现,或者说是各种劲力的合力效果。但为了学习练习的方便,还是应该先掌握基本的劲力,再进行复合劲力的训练,最后达到应物自然、随遇平衡、浑身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等高级的神明的太极境界。在此仍然按照传统的太极八法对基本的劲力进行说明。但太极缠丝劲要求无处不缠,故可以称为缠丝八法。但缠丝劲的训练却是按照基本缠丝和复合缠丝,最后是整体缠丝的阶段进行的,所以这里就把传统的太极八法,称为缠丝劲的着法,目的是用这八种着法,进一步地组合成太极拳的各种招法。故编者将传统的八法后加了一个缠字,以示区别。

(一)掤缠

掤缠,向外向上向前的缠劲。一般掤劲走顺缠。

以金刚捣椎第一招为小正马双正掤为例分析:

(1)右手顺缠自右侧胯下向上向里收到胸口前以护胸口,曲右肘,右肩胛骨松开,右肩井到肩髎向下松沉,右手以右肘为轴心走里下内弧线,上提收时注意裆部的保护。

(2)左手是逆缠,中指领劲,同时左肩胛骨松开,左肩井到肩髎向下松沉,左手以左肘为轴心走外上弧线,从左胯侧下向上向前向外划弧至正前方,上至喉与颌间,两手前后距离约一小臂。

(3)同时松膝塌裆,松腰垂尾。两胁舒开下气入丹田,成小正马步(一肩宽步子),劲落涌泉,不可劲滞膝部。

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是劲滞双手或者双臂、肩紧、肘张、气滞胸部、尖裆、劲滞膝部、胯紧、仰脖等。《实用拳法》说明此招为敌右手一直拳向我胸口处打开(黑虎掏心类),敌必左转腰,送沉右肩,我以右手接其腕,左手扶敌右肘外侧,掤接对方来劲。这是一个接劲的招势。由于右手的弧形运动,在胸口左前上斜 45 度方向有一个力,加上手的顺逆,手外侧会向右前上斜 45 度产生一个力,两个合力和方向会产生一个向前向上斜上 45 度的力的效果,同时左手因肘的曲折产生一个向右向外向上 45 度的力,左手的逆缠在手小指处产生一个向左前下方斜45 度的力,会形成一个向前下斜 45 度的合力。这两个合力会在敌方手腕处和肘部产生力偶作用。因此左手的位置就必须精准放在敌曲池穴附近,效果会更好。但多数接手会左手接敌肘尖,这是不对的,敌沉肘会产生较大的抵抗力。若敌肘部用劲挺住,阻止我左手下切上错之力,立即将力点换至左手大鱼际处,利用逆缠可以避开敌力点,右手虎口外侧接点处换力点至小指外侧手背,两手同时发力,将敌掤出。这里我们看出掤劲,就是向上向外的一种劲,但手的自转会产生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螺旋力,与肘部的曲折及上臂的转动,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灵敏的,随时转换力点的合力,因为两手的配合产生的力偶效应,会使攻击的敌人的部位扭转,攻击方向改变。如果右手用掌内侧接手,由于敌右手用拳打来时,一般会有向里旋拧(逆缠)的动作,我右手的顺缠就是顺着敌方的拧转的方向,立即扭拿敌腕,配合左手向肘曲池部位的斜向下攻击,会形成锁拿敌方小臂的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手的顺缠收和逆缠开都可以产生向上向前的掤劲,掤劲是缠丝劲的特别应用,单手掤,双手掤,小臂,大臂(肱)都可以产生掤劲。

掤劲可以与掤法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即劲向上向前,但动作却是向里收的。特别说明,掤法与掤劲是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法为有形,劲为无形,不能把掤法当掤劲。平常都是直接说成掤,包括了掤法和掤劲。但如果能仔细辨析,也许会更加理解太极劲、缠丝劲和掤劲、掤法的区别。

运用掤劲时最容易出现顶劲而不知,所以强调掤劲为太极八法劲之首,容易误导练习太极拳者在意识上首先用掤劲,在接手时就容易出现顶劲,甚至出现顶一顶再做其他动作的现象,不知道太极拳还可以搭手即跌的捋劲等等。建议多体会捋法,更好地体会太极松柔化劲之神奇。

其他劲力分析应该与分析掤劲一样,编者在此仅提供这样的一个思路而已,请读者自行研究。

(二)捋缠

由前向后并同时由右向左或者由左向右的劲力。顺着对方劲力的大致方向运动,双手顺缠为捋,单手也是可以捋。方向有向后、向左、向右、向下等,一般来说对方总是从我前方、左方或者右方攻击,我则顺着对方的劲力,向后,向右,向左运动。

捋劲是顺对方劲的,大体方向与对方劲力方向一致,是洪均生先生说的轮边劲。

有的说捋劲是向后的劲,这不全面,其实向左右,向下甚至向上,都应该可以产生捋劲,一般来说在不与对方顶抗的情况下,顺随地大体按对方的劲力方向运动,一边听劲一边引化,在手随腰走的支配下,小角度改变对方的劲力的方向,使对方的劲偏移,从而在对方不觉中由我随敌劲,变成敌不得不随我劲。角度一般掌握在小于 45 度。

(三)挤缠

由里向外向前方向的劲。双手逆缠。如果腰有转动,会使挤的动作随腰转动,但对于自己的胸位说,仍然是向前向外。有诀云:挤在双臂。这里的臂有小臂和大臂之分,常用的是小臂,近身时则用大臂。特别注意是挤不能直接使用大小臂的力量,缠法中的挤,是通过双臂的旋转,如压路面之滚筒挤压所形成的一种碾展外拓之力。有的认为横向为挤,在挤的过程中因臂逆缠向上有劲,已经含有掤劲,顺缠挤则含有按劲或者含有挒劲,也不无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挤劲运用的变化,或者说挤劲能变化出其他的劲。

(四)按缠

由里向外向下的劲。双手逆缠,单手也可以按。有的认为肘也可以有按劲。在实用运用中,意念放在对方脚后跟处,劲力方向也向此处,就会形成按劲,其中也有掤挤劲,此处的掤劲一般是对方的反作用力造成的。直接与对方劲力方向向下垂直于地面或者后 45 度,都会有按劲。无论我方的劲力在对方上面还是下面,都可以运用按劲,不能单纯地理解只有在上面才用按。

按劲,从字面解为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五)採缠

由里向外斜上方。採法一般是外上逆缠。採劲是太极拳用得比较多的劲力,如果细心分析,任何一个太极拳势中都会找到。单从“採”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手采摘。采时手上不可挂拙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突然在原来的方向上加速,如采摘花叶一般,如金刚捣碓的双上采。

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任何用力的做法都是舍近求远,实难以奏效。要想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

(六)挒缠

挒字由手和列组成,用手分、列之义,加上缠丝的螺旋,故洪均生先生说挒字解为拧转而撕裂之意。这是由里向外向斜下的缠法。挒缠一般是外下顺缠或者逆缠。一般要求前手低后手高。一般捋法为顺缠中有合劲,挒法顺缠中有分劲。有时前手为逆缠,后手为顺缠,为一顺一逆的挒法。单手与身配合也可以挒,如对方挤我胸腹时,直接用手下挒其肘。如倒卷肱的退左步左挒,退右步右挒。二路斩手的下挒,右转身捣碓第三动的右单挒。陈发科常说,挒法制对方的反关节,能伤人肘臂,不可轻用。习练者在相互训练时,应特别小心,以免误伤。

(七)肘缠

肘部的劲力,与其他六法运行方向一致,即为肘掤、肘挤劲,肘採等劲别。肘的劲力与身体的同侧步法方向一致时,称为拗拦肘,逆缠发劲,如飞步拗拦肘。反之为顺拦肘,顺缠发劲,如三换掌第二动,因右脚在后而向左前发劲,劲力较顺。这与拗步的定义是一样的,如身体右转,肘向劲右发,为拗拦肘。其他还有背后肘、连环肘等等。肘法是技法较多的,每一动中含有肘的劲力,因为没有肘的劲力传导,形之于手就是一句空话,不一定真正去打击对方,但劲力不能在肘部受阻滞。

(八)靠缠

有肩、胸、胯、臀、膝、腿等靠法。是身法整体劲的集中表现,靠法有时常与步法相结合。发人的劲力为切线方向。凡转向时,身体部位都暗含靠法。凡进退时,腿膝部都含靠法。“太极沾衣十跌”,是以靠法为主的技法,因此靠法是跌仆法的基础。

以上劲力的方法与分析方法与掤缠相同,只是运行方位不同。八法的具体运用,将在术变法、擒跌法中详细详述。读者亦可自行研究,在此不再缀述。 36+wU5mnOCAlVLJLnhxWOKWnrNiiyhuxHETenCg9S5Dy/eAT7RuvzOHrffnZGC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