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太极拳缠丝法综述

综合上述资料的罗列,结合有代表性著作中的叙述,抛却门户之见,相互印证与补充,我们对太极缠丝法做出如下综合性的描述:

(一)缠丝法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动方法

缠丝法最接近现实的运动力学模型是缫纺丝线。中原地带的河南,陈家沟这样的偏僻农村,纺线是最平常不过的了,首先是纺轮转动,带动绽子转动,绽子带动棉穗转动,棉花因转动被旋拧成线,搓麻绳也是这个道理。棉穗必须向外抽动,才能不断地拧旋成线,抽慢了线就拧成结了,不能用了。然后倒转纺轮,带动绽子倒转,向里松放线,让线缠绕到绽子上,如此反复劳作。我们从力学上分析,首先是旋转运动,然后是向外的抽(抽中有旋转)和向里的缠绕(缠中有旋转),一切的动作来自绽子的旋转,绽子的旋转来自纺轮的旋转。而纺轮的旋转来自手臂的旋转。

陈鑫先生通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缠丝运动(纺棉花成丝线)现象的观察体认,结合太极拳螺旋运动规律,与河图洛书理论相互印证,将缠丝的特别运动规律,进一步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缠圆螺旋运动的方法和理论,并以此理论指导太极拳的运动实践。这符合任何理论都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

(二)缠丝法以河图洛书的阴阳生变平衡理论为指导

河图洛书之数理,表达的意思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济,内外平衡,上下平衡,左右平衡,前后平衡。洪均生先生提出“随遇平衡”的理念,即是河图洛书中阴阳平衡理论的简明化表述。

(三)缠丝法是自转和公转相统一的螺旋运动形式

自转是围绕本身中心进行圆周运行,如手的自转以中指为轴,小臂的自转以尺骨桡骨的对转(内外关中间为轴),大臂的自转以肩为轴,身体的自转以百会和会阴上下一线为轴,胸的自转(涵胸)以膻中夹脊中轴,足的内扣外摆可以带动小腿和大腿的自转等等。

公转是在进行自转的同时围绕某一参照点进行圆周运行。如手的顺逆缠丝的同时,随肘和肱的屈伸收放旋转,会形成一个弧形的圆周运动轨迹,我们可以称之为肘部缠丝。膝的提落,脚的摆踢,是以膝关节和髋关节为圆心运动的公转。腰部的旋转会带动四肢运动,在不动步的情况下,腰的转动是自转,四肢为公转。如果动步,则整个身体的中轴会产生位移,也要求做曲线运动,就仿佛围绕某一固定或者移动的圆点运动,是公转了,整体旋转的中轴是无形的。而手的自转,即公转中的自转,此种运动形式,以太极拳套路的动步运动形式(套路运动,乱采花式推手等)表现最为突出。

根据缠丝法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四类:

基本缠丝只有顺逆两种,方位缠丝就是左右、前后、上下,里外四种,幅度缠丝有大小两种,动进缠丝有进退两种。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一对基本缠丝,手、臂、腿、足、身,都有自身旋转的顺逆缠丝,即自转的顺逆缠丝。

2.方位缠丝。将公转的缠丝定义为里外、左右、上下、前后等四种方位缠丝。手的方位缠丝又可组合成手的公转的正反两个圈。正反其实就是公转的顺逆缠丝。

天行顺者,即太阳运动的方向,面南观看即是自东向西,故自东向西或者自左而右,自阳而阴就是顺,反之为逆。人为阴阳和合之体,外为阳里为阴,左为阳右为阳,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所以自左而右、自上而下、自前而后、自外而里为顺,反之为逆。由此,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说的六对缠丝,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分类标准。

【重点之重点】手的自转缠丝的统一定义,就是自三阳而三阴的转动为顺,自三阴至三阳的转动为逆,左右手的顺逆缠丝,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了。在手部缠丝时,大部分习练者在进行手的顺缠时,总是按照大拇指外展、小指内扣的练法进行,但在找劲时总是出现顶劲,造成的原因总是不能找到。其实顺缠时应该按照小指内扣、大指外展的顺序进行,这样就不会产生顶劲了。

原因是太阳在小指上,而太阴在大指上,顺缠是三阳到三阴,其劲力是小指(太阳)、无名指(少阳)、食指(阳明)、大指(太阴)、小指(少阴)、最后才是中指(厥阴),反之为逆缠。其内气在手上走了两个圈,这个缠法的运动规律会使手背大指处不顶,在顺缠合拿法时先动小指,次动无名指,再动大指,最后动中指领劲,会在手上形成一个螺旋的拧转劲力,不得直接五指满把抓。

编者在此首次公开手部缠丝的运气路线,是想让太极拳的习练者知道,没有真正的师传,缠丝法无法真正掌握的。太极内修之法必须得到真正地传授才行。泛泛地理解,想当然地认为,就去付诸实践,其实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3.幅度缠丝。将配合其他劲力公转很小幅度的缠丝定义为小缠,将配合其他劲力公转很大幅度的缠丝定义为大缠。大小缠也是自转和公转相统一的螺旋运动。

4.动进缠丝,也称进退缠丝。将手、肘等身体部位配合步法的进退形成的缠丝定义为进缠和退缠。这里引用一个“动进”的名词,动进现象是自转的同时有公转的天体运动规律,因中轴自转产生公转位移。凡是自转的同时中轴移动的缠法运动,我们称之为动进缠丝。

玄门中的踏罡法即是这种动进缠丝运动,其实就是绕天尊、穿九宫之类的练习方法。洪传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的盘步练习,走的就是“S”字形路线。我们对陈鑫提出的六对缠丝进行明确的分类,只是为了学习方便,拳势中的缠丝运动是这六种缠丝的综合表现形式,是复杂多变的。每一着,每一招,每一势的缠丝法都是周身整体的螺旋运动,都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缠丝法要求是节节贯穿的整体缠丝,相对的就是局部缠丝。从局部缠丝到整体缠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五行通臂缠拳、八卦掌、形意拳、六合八法拳、少林圆功禅拳等拳种都有局部缠丝,甚至整体缠丝,但拳种不同,其运行形式不一样而已,名称也不一样,有的叫螺旋,有的叫缠裹,有的叫拧翻,不一而足,表现的劲力多种多样,唯以太极阴阳平衡理论为指导的缠丝法才能培养并表现出太极缠丝劲。

(四) 缠丝法是一种特殊的技击方法

缠丝法以训练横向小肌肉群块为主,与日常屈伸运动的大肌肉群块不同,其效果是增强肌腱和筋膜的生理效能,在大肌肉块相对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特殊的爆发力和敏感反应力。单手臂的螺旋劲,双手的分合劲、杠杆劲、力偶螺旋效应等等,手肘与膝足腿的配合形成的诸多技法,即使没有太极内劲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技击效果。因为这种螺旋运动中产生的分合、杠杆、力偶、离心向心等力学效应,是真实存在的。掌握了特殊的方位、角度、方向、速度、力度、幅度,就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太极缠丝法的表现形式即太极十五势。传统的是太极十三势,这里提出缠法十五势是依据河图其数十五的原理增加了二势,这在太极门内都是知道的,但只是没有人重点明确公开说明而已,太极十五势即阴阳五行八卦。种种太极之病,皆不知阴阳而起,王宗岳《太极拳论》仅对解决双重问题,提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太极之病绝非仅“双重”一种,陈鑫在《图说》中提出“太极三十六病”,顶抗丢扁、俯仰晃摆等诸病,皆是不知阴阳所致。因此在这里提出阴阳为首,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若能了知阴阳,太极拳必将有质的提高。

(五) 缠丝法是运行中气之法

中气者,又曰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名。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之则为丹,武练之则为劲。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媾精,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为天根,号为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五脏六腑由此而生,气之聚也,由百骸毕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炼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自成不坏之身,则臻至上乘,可登超凡入圣之域也。

中气歌

莫道婴姹两难分,中有黄婆作奇姻,

颠倒交媾黄屋里,相偎相抱更相亲。

缠丝法之运中气者即是以十二经脉加任、督、带三脉共十五条经脉运行中气,同时兼顾十五络脉为主的一种行气法门,效果是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间气的横向流通。这与血管建立旁路相类似。气如流水,经脉如江河,络脉如溪流。导引行气之法,一般太极内修者最多是依照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流注,进行导引,以加强气的功能,但络脉、孙脉等内的气的流注多不关注。缠丝法通过特殊的螺旋运行、加强了络脉和孙脉等内气运行。通过腰部螺旋运动,加强了丹田气海的生理功能。

陈鑫在《图说》中仅列举了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对十五络没有详细说明。现详细说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均以络穴命名。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十五络脉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加强了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另一支向上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

任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

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列缺、通里、内关、外关等穴位关系到腕部缠丝的劲力转换,支正与肘、肩的劲力相关,鸠尾与涵胸相关,长强与尾闾中正相关,足之络脉与腿部缠丝相关。请习者多多细心体会其中的玄妙之处。

十五络脉歌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编注】洪均生先生曾推测陈鑫所言缠丝法的顺逆是按经络运动方向区分的,即顺经络运动方向为顺,逆经络运行方向为逆。但仅是推测而已。在此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三阴三阳是黄帝内经对阴阳二气的分类方法,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则少阳为半表半里(三焦)。水行于太阴,血行于少阴而精行于厥阴。

手有五指,布分六经,三阴起于内脏,布于手指内侧端,三阳起于手背外侧指端。手臂外侧向内脏,再从内脏从手臂里侧向指端,此为顺行。反之为逆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端少泽,入于腕外阳谷、臂支正。

手阳明胃经起于食指商阳,入于合谷、臂曲池,上行肩井。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端关冲,入外关上行肩髎。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终于拇指少商。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下极泉,终于小指少冲。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经曲泽、内关、劳宫,终于中指端中冲。

足的经脉分布规律大体与手同。

腕的缠丝运动,永远是被动的,手的内外劳宫、臂前的内外关是一个重要的位置,曲池、少海、尺泽、肩井、肩髎、极泉、大椎、夹脊等部位,是肘、肱、肩部缠丝的重要关键。

太极拳缠丝法与经络重要关键穴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需要太极拳习练者务必引起注意。 lx2wxDstcHolxuPyQCpkM4hbmbXnNio6/YZUwu3wSIWaM7LCLMXM9ZF9aeR2+F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