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太极拳缠丝法经典论述

(一)陈鑫先生论缠丝法

缠丝法,一般简称缠法,是陈鑫(字品三)先生在其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中提出的。该书“本易羲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家拳守秘不传之故习,实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

该书关于缠丝法的论述:

1.“太极拳缠丝精图说”:吾读诸子太极圆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2.“太极拳缠丝精论”: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之,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3.“人身缠丝正面图说”: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逆缠、顺缠,皆是随动而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肤。是一股,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行其中正者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4.“太极图内精圆图”:河图实为缠丝精之祖,单开如一字;两头合住、周围撑开,则为太极圆图;错之,则为缠丝图……此图专主缠丝劲说。

5.“文王八卦图说”:“何太极也,无极也。拳术家创立缠丝精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拳乎?道乎?有志者谅能识矣”。

6.“太极缠丝精诗其一”: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编注】缠丝法是陈鑫先生根据河图原理悟创的。

缠丝正面图

他将太极拳的关键,一语道破,为后学指明了方向。洪均生先生对陈鑫悟创缠丝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太极拳缠丝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此是陈式太极拳的七字真诀”,并引“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称“此语为金针度人,其贡献真等于指路明灯”。

但陈鑫先生的缠丝法理论在内容上不够规范,前后叙述矛盾之处甚多,原因是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图画讲义》原稿丢失后,其侄春元根据其手稿再次整理而成。对缠丝劲所涉及的气,有时称精,有时称中气,劲有时也称精,如“顶精领住”“腰精下去”等等。对基本的缠丝没有进行特别的说明,对顺逆缠丝的区分依据未详细说明。

(二) 顾留馨先生论缠丝法

洪均生先生对著名武术家沈家桢、顾留馨所著《陈式太极拳》(1956 年版)一书注解最多,该书总结了陈式太极拳的十大特点,将缠丝劲列为第三个特点,将顺逆缠丝定为基本缠丝,其他五对缠丝定为方位缠丝,这比陈鑫将六对缠丝并列,较为明确,是进步的。

该书对缠丝法的定义总结为:太极拳运劲是如抽丝或缠丝状,是旋转着抽出来或者缠上去,因为直抽缠于旋转之中,自然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直曲对立面的统一。太极拳缠丝劲按其性能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一种是掌心由内向外翻的顺缠丝,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这两类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在这两个基本缠丝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不同的方位缠丝。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立体圈,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编注】《陈式太极拳》六对缠丝分为两类,即基本缠丝和方位缠丝,仅说明了手指缠丝,没有对身体和腿的缠丝进行说明,未对方位缠丝做详细的说明。

(三) 洪均生先生论缠丝法

洪均生先生是“太极一人”陈发科先生的高徒,先后随师学艺十五年之久,深得师传技击精髓。特别对缠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指出了陈鑫先生在缠法上的不足,并进一步对缠法进行了规范。

1.明确提出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缠丝。

“太极拳法三字经(二)缠法”中说:“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这里内外旋是手的自转,以中指为轴,大指由手心向手背方向外展,小指内钩向手心方向,即外旋,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掤歌》:“太极练掤劲,劲要走螺旋。螺旋分二式,里缠和外缠。”这里对掤法或者掤劲的运动规律,即里外缠。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里外缠是手公转形成的所谓方位缠丝。

我们以《实用拳法》第一势“金刚捣碓”的第一招“小正马双正掤”动作来分析,右手顺缠走里下上弧线,左手逆缠走外下上弧线,右手里收,左手外开。双手的自转分顺缠和逆缠,掤时手的公转走方位缠丝右手逆缠、左手顺缠。手的由外向里的公转加自转形成的向心(脏)运动,即逆缠,手由里向外(离开心脏)的公转加自转,即顺缠。注意,陈鑫在《图说》中强调:里外缠、上下缠、顺逆缠,均是连说的,唯进缠和退缠是分开说的,由是我们可以理解为进缠和退缠是步法缠丝,其他为双手配合的缠丝法,如右逆缠左顺缠,右顺缠左逆缠,右上缠左下缠,从而组合为右里上顺缠,左外上逆缠之类的缠法。这里只要对缠法有一个前置的条件,即将顺逆缠丝定义为基本缠丝,里外、左右、上下等缠丝均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大小缠应该是幅度缠丝,亦或说是公转或者自转某一转动幅度为零。不能与方位缠丝相混淆。

2.明确提出顺逆缠丝的区分依据。

手的缠丝是手掌由内侧向外(大指外翻)小指内扣转动为顺缠,反之为逆缠。腿的缠丝与手同,左转身或者外摆左足尖腿的缠丝为左顺右逆,反之身右转则腿的缠丝是右顺左逆。同时眼法也分顺逆,眼的方向与身体步法一致者为顺,反之为逆。身体的缠丝为顺时针(以地面为参考)转为顺缠,反之为逆缠,这里对顺逆缠丝的区分依据是右手腿或身体顺时针旋转为顺,左手腿反之。

3.首次提出缠法的运行规律是公转和自转相结合。《实用拳》对公转的定义为:手与臀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

【编注】这里仅对手部进行了定义,肘肩是否有公转,没有给予说明。手的自转规律见第二条。公转自转的结合最好的例子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是公转自转一体运动。

4.首次提出手的公转分为正手圈和反手圈。将右手顺时针公转运用定义为正手圈,逆时针公转为反手圈,左手反之,此作为缠丝法和缠丝劲的主要训练方法。对正反圈按照手与身体的相对位置,手的运行轨迹分为里下弧线、里上弧线、外上弧线和外下弧线。将里外缠、上下缠、左右缠纳入正反圈中进行了统一定义。

5.明确腿部缠丝重点分配比例,解决了双重问题。首次提出在运动中手足不能同时实同时虚,重力分配为前四后五中间裆劲一,并且可作为特殊的桩功来练习,特别是腿部缠丝的训练,更要特别注意重心分配问题。

【编注】洪均生先生对手的缠丝定义,与顾著《陈式拳》一致。同时对身体和腿部缠丝进行了明确定义。明确了立体圈的正顺反逆的运动规律。除基本顺逆缠丝外,没有沿用陈鑫其他缠丝的定义,而是用正反圈、里上外弧进行了重新定义。将缠法运动的轨迹用弧圈进行了清晰提示,为学者较快较易掌握缠丝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洪均生先生依据《图说》以易理和经络说拳势为主要内容,推测“所谓顺逆可能是以经络运动的顺逆为准,顺经络运动方向为顺缠,逆经络运动方向为逆缠”,但在《实用拳法》中没有采用。劲意与招势的运行方向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劲力的变化是因敌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意劲法和术变法的主要内容。

6.洪均生先生将缠法定为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强调缠是螺旋的旋转,任何动作从头到脚,从肢到指,全用缠法,顶劲从百会穴缠起达到裆部。左转时顶劲领着左转,左裆松右裆紧。右转时顶劲领着右转,右裆松左裆紧。裆松时腿走外缠,裆紧的那一侧腿走里缠。外缠是从根节达到梢节(即从裆到指),里缠是从梢节达到根节。外缠、里缠在手上更为明显,即外缠从臂根向上缠,以转到手心斜向上面为度。里缠从手向下转达到臂根,以手心斜向下为度。外缠是开劲,里缠是合劲。动作与劲的配合,经常是形合劲开,形开劲合,这是阴阳虚实的妙用。手指的配合,也是每一指每一节全有缠法。外缠从小指开始,里缠从大指开始,全以中指为中心。会走缠劲,才能真正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无微不至”。

【编注】洪均生先生对“根”的解释是“裆”,不是“足”。这里的里外缠,明显是自转的顺逆缠,本书所说的方位缠丝(公转)中的里外缠,自然也必须包括顺逆缠(自转)。这也说明缠法的使用范围,一开始是有些混乱的,没有对顺逆缠和里外缠进行细致而明确的分类。本书将里外缠明确为公转的方位缠丝。

(四) 刘成德先生论缠丝法

1.将正手圈和反手圈的缠丝运行规律总结为上肢与下肢“同侧相异,异侧相同”。手逆缠开时同侧腿顺缠、异侧腿逆缠,手顺缠收时同侧腿逆缠、异侧腿顺缠。明确了划圈时腰手运动的范围,即在腰 90 度角时,手要转运 180 度的范围。右手实则左足实而右足虚,反方亦然。明确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人身缠丝图》中“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的手足虚实配合问题。

2.强调手形的重要性,明确将阴阳螺旋掌、缠丝捶作为主要手形。更加注重腕和踝缠丝的重要性,任何动作不得折腕,如单鞭的勾手时不得使腕部弯曲。强调中指领劲的重要性,强化手部缠丝运动。五指内通脾土(大指)、肝木(食指)、心火(中指)、肺金(无名指)、肾水(小指),通过经络与五藏相通,有勾拉採挂捻五法,是缠丝劲运用的关键,寓含五行生克制化。

3.明确太极缠丝法就是太极十三式的综合运用。缠丝法即公转和自转的密切配合,即八卦(方位)加五行(方向),八卦在手足,五行在腰。是手随腰走、走随身换的具体表现形式。

4.明确提出意气劲的螺旋缠丝运行路线。强调练好太极拳的三个核心是“松、圆、意”。在洪均生先生的“松、圆、缠”的基础上,着重“意,气,神”的训练,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劲与形合,形与神合”,练拳时目视远方地平线,将精神放远,劲意要走开放的螺旋线。运动轨迹与河图之开放螺旋线一致,与《陈氏太极拳图说》之缠丝法要求一致。

【编注】刘师成德先生重点揭示了缠丝法的内在运动规律,将过去秘而不宣的练法公布于众,此慈悲心肠真如世间如来,悲如我等众迷而痴于太极者而渡之,以此无量之功成就大德之境者,如刘师者世间少之又少。我等为能有如此大德之师为荣为幸也! r1rew887eIiijRiOZwUuRNWKHyNipvROY4IUmg9G+nf5kHjaCeAVNpWz8Miik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