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地表方位的五行生克逻辑推导

前两节对于五行生克的讨论,是为了把五行生克的逻辑推导表现得尽量直观浅显,尽量显示出五行生克的科学性,同时也是一种铺垫。这种铺垫,是为了最终引出古代最经典的五行生克模型,即五行方位的生克逻辑模型。中央、东、西、南、北,这是从古到今使用最多、最频繁的方位概念,这是四方加中央,共五个方位,想必也是最应该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但这只是主观期望而已,事实上,如果选取的分析角度不合适,是无法理顺五行方位的生克逻辑的。首先要明确一点,五行方位模型是建立在北半球的。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最大,远远超过南半球的陆地面积,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坐落于北半球的宜居带。在北半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其次,夜晚星辰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其中的北极星永远不动,始终居于北方上空。通过北极星,再通过太阳升降地点,东西南北的十字坐标轴就确定了。我们以站在北半球任意一处土地上的人或植物为我自己,称所站立的脚下一块土地为中央地区,然后按照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论述,分析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与中央的生克关系。我们选取的分析角度是,在日照影响下,地表热量的冷热变化以及热量的扩散方向。如果热量从地表A点相对急迫地流向B点,就认为是A方克B方。如果热量从地表A点相对缓慢地流向B点,就认为是A方生B方。

以热量的流向和流速为判断依据,再结合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就可以推导出中央与四方的生克关系。

首先看东方,这是日出之方向,太阳首先在东方出现,并立即把阳光和热量洒向大地。显然,我们可以认为,日出之东方,是急于向中央大地输送爱的能量的一方。根据第二节末尾的定义三、四和定理一、二,可以认为东方是主克方,中央是被克方,东方克中央。同时,我们可以认为,东方对中央的爱,是有偿之爱。就是说,人必须付出敬意,勤快地早起,才能迎接到初升的太阳。人如果不勤快,赖在屋内或被窝,是享受不到日出的暖意和壮美的。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刚刚升起,这是从无日照到有日照,昼夜的转换处于临界点,是比较突然的,但寒热的转换却较缓慢,可以认为是热量急迫地到来,但效果较差。急,但效果不好,这仍然是急,所以是东方克中央。

然后看南方,中午前后,太阳处于南方接近天顶的位置,太阳近似直射地面,地表温度显著升高。此时不管你是否表示敬意,是否勤快,都应该感受到太阳的温度了,这显然类似无偿之爱。所以,南方生中央。另外,当太阳升起之后,直到中午前后,太阳没有经历临界转换,一直在偏南方的天上,从有日照到有日照,这显然是不急的,是持续缓慢的一个过程,所以是南方生中央。

中午前后的热量,也是从太阳光速到来的,却不称为急。而早晨日出之时,热量的光速到来,却称为急,为什么?因为日出之时,是从无光到有光,这算急。日中前后,是从有光到有光,这算不急。

再看西方,是日落之西方,此时地表温度处于下降阶段。对于中央地区来说,中央地表的热量散失速度,大于日落之前西方的太阳输送给中央地表的热量,结果就是中央地表的温度持续下降。显然,拿中央与西方对比,中央是付出(热量)最多的一方,西方是付出(热量)最少的一方。至于是不是有偿付出,或者无偿付出,寓意不太明显。更看不出哪一方在急于付出爱(热量),所以肯定不是克与被克的关系。所以,结论只能是中央生西方。

中央生西方,意味着中央地区通过一整天所积累的热量,在持续缓慢地向西方扩散。从热量扩散的角度看,在日落期间,中央地区一整天所积累下来的热量其实是向四方同时扩散的,应该是中央生四方,这是事实。所以,时间节点,以及观察方向(太阳所在的方向),是确定五方生克关系的依据。也就是说,在日落期间,南方不再生中央了,而是中央生南方,东方也不再克中央了,而是中央生东方,但这些生克关系必须被抛弃,因为这些生克关系不是建立在中央与西方(太阳所在的方向)这个方向上。所以,看似简单的五方生克模型,其实限制条件很多,也较复杂,根本不适合初学者理解,更不适合古人理解。

最后看北方,考察的时间点是日落之后的整个黑夜,此时已经没有日照了,地表温度在快速下降,地表热量在快速流失。考察的方向是中央到北方,我们需要分析中央地表快速流失的热量,是不是流向了北方,以及热量的流速或扩散速度是不是较急迫的。

如果仅仅考虑日照对暖气流的影响,日出东方时,气温上升缓慢,同时东方暖气流缓慢流向中央,南、西、北与中央之间,并无明显暖气流动。从暖气流角度考虑,是东方生中央。但是此时日照是突然出现的,是急迫的,是东方克中央。克掩盖了生,所以总体判断是东方克中央。中午前后,气温升到最高,南方暖气流缓慢流向中央(这是南方生中央,因为太阳在南方),中央暖气流缓慢流向西、北、东。日落前后,气温下降较快,中央暖气流缓慢流向西方(这是中央生西方,因为太阳在西方),这是因为西方得到日照,西方温度在缓慢上升,但西方温度还是没有中央地区的温度高。同时,中央暖气流较快地流向北、东、南,因为这三个方向没有得到西方的太阳照耀。所以,在日落时,是中央克北、东、南。等到半夜前后,中央不仅克北、东、南,也克西方,因为此时中央的温度达到最低,这意味着中央的热量在快速流向四方。但半夜前后,太阳在地球的另一侧,太阳在北方地表下面的方向上,与中午偏南的太阳位置正好相对。所以,半夜时太阳在北方(北方地面之下),在这个方向上,是中央克北方。

根据太阳所在方位,我们推导出了,中央克北方,南方生中央,东方克中央,中央生西方。如果以中央为土,再根据土克水,火生土,木克土,土生金,这样的古人经验总结,就可以确定北方为水,南方为火,东方为木,西方为金。这是地表方位的五行生克逻辑推导过程,同时也确定了地表方位的五行。当然古人应该不是这么思考和推导的,古人可以从其他的很多角度来得出五行方位的概念。东西南北中,这是地球人都熟知的地理方位概念。如果再对应上木金火水土,这就只能是部分中国人(也包括周边一些国家)才熟知和承认的概念。西方人只知方位,不知道也不承认五行方位,因为不懂其中的逻辑推导关系。所以本节讨论的目的,就是补足这个逻辑推导过程,给那些不知也不承认五行的人看一看。

五行的依次循环相生,以及五行的隔一循环相克,大概的逻辑推导过程已经分析完毕。可惜的是,古代没有这方面的任何学说,现代更没有。至于应用,就更加少得可怜。仅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四柱八字预测学中,以日干为自己,以日干所克者为妻财,这很好理解。同时四柱八字预测学还认为,以日干所克者为父,即妻财与父亲属于同一个五行角色,这个论断是古代就这么传下来的,没有给出理由,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推导,我们就能理解,不仅儿子克父,女儿也克父,这种克父行为,属于有偿之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爱关系的一种。

人都喜爱钱财,俗语也说,生财有道,似乎可以表述为人生财。但是从五行角度分析,属于人克财。钱财或者说货币交易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关系,肯定是属于互相促进的两个系统,有点类似有偿之爱,但绝不是无偿之爱。这样对比后,我们就能得知,人与钱财的关系,属于相克的关系。而人又是急于追求钱财的,钱财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是人克财。

人克财,钱财如流水,从这个角度讲,人是土,因为土克水。土的五行天干用戊和己表示。戊的谐音是吾,吾表示自己。己,就是自己的己。古代流传下来的五行文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直接用金木水火土来阐述五行关系,而且已经渗透到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的科学原理、逻辑原理,没有人去深究,因此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科学研究上。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究五行原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没有人真正认真地去领悟。

五行原理,其实也可以说成是数字哲学或数学哲学,也可以说,是关于数字 1 到 5 的哲学。五个数字,很难吗?真的很难,因为要把五个数字扩展到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还要试图涵盖和包容宇宙中的一切。人类发明和发现了比五个数字的哲学,更简单的哲学,就是关于数字 1 和 2,或者数字 0 和 1 的哲学。比如阴阳哲学,阶级的二元划分,二进制数学,逻辑学,这些都是关于二个数字的哲学或科学,人类把这种二元哲学发挥发展得很好。至于五个数字的哲学,也许是误以为太难了,也许是忽视了,总之是没有人认真研究。现在就把这个空白试图填补上。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七政,八卦,九宫,十干,这些都可以说成是关于数字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哲学,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五行哲学。因为五行涵盖关于二的哲学,比如阴阳哲学,比如夫克妻,阳克阴。五行也涵盖关于三的哲学,比如三才,比如天克地,地生人,人克天。五行也涵盖关于四的哲学,比如四方四象,加上中心就是五行。剩下的六、七、八、九、十,分别由五加一,五加二,五加三,五加四,五加五,构成。所以,只要搞明白五行哲学,则关于所有数字的哲学,也就都有希望一通百通了。

古人完全可以在不深究五行的逻辑和数学原理的情况下,就发现五行分类和五行的生克规律。在中国古人看来,自然界就是由五种简单的物质构成,木、火、土、金(金属)、水。然后再把大地上的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与木、金、火、水、土,一一对应。再配合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出没方位,整个五行系统就初步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些仅仅是猜测,古代文献都过于简略深奥,没把五行的来路说得很清楚。至于五行的生克循环,古人可能不需要逻辑推理,仅凭现象观察再加上一点主观臆测,就可以理顺五行生克。比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这些现象的归纳极其浅显。至于土生金,一定是来源于金属的开采冶炼。而金生水,虽然不好理解,用排除法强猜出来,也是可能的。因为只要金能生水,五行就能循环相生了。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然后是水能克火,依此类推,五行的隔一相克规律,也可以总结出来。难吗?不难。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者不讲五行逻辑,难者于是更加不信五行,构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五行理论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难以发扬光大。 +l2MiUMmCcizMupaZgeQbYdkyI6LwHHnnahBX40suvxKMLh9gQ4gWfPhFEw+b2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