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利用传统的阴阳概念对五行进行定义

一、农业角度的五行概念

第四节利用物质内部的微粒、分子、原子、电子的点阵结构,得出了五行的精准定义。这是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五行概念。为了表达得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阐述时显得有点啰嗦,似乎失去了哲理性和深奥性。

我们看古人是如何简洁、深奥地定义五行的。古人似乎是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定义五行的。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丛革。这种简奥的五行定义,来自于对普通的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观察和总结,并利用汉字的意象直接抽象出五行定义,有简洁性、象形性、会意性、哲理性,但没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

二、易学角度的五行概念

古人似乎又从二元数学(即易学之阴阳概念)的角度来定义了五行。古人在易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以阴阳的形式似乎又重新理解了五行。比如古人讲阴阳分四象,老阳(也叫太阳)、少阳,老阴(也叫太阴)、少阴。四象加上中央之土,就是五行。其中老阳或太阳,全部是阳。如果阴多阳少,叫少阳。按照粗浅的直观理解,阴多阳少,似乎应该叫少阴才对,因为阴多阳少表明了还是阴占据多数而应该展现出阴的性质。易学理论认为,阴多阳少,是特指阳正处于萌芽和不断增长的时期,而阴虽然占比较多,却是处于衰退期,所以要称为少阳。老阴或太阴,全部是阴。少阴,是阳多阴少,其中的阴处于萌芽和增长期,而占多数的阳处于衰退期。至于中央之土,是阴与阳各占一半的阴阳平衡状态。这个阴阳各占一半的平衡状态,也可以用太极阴阳鱼的双鱼图形来表示。四象,加上中心的阴阳鱼(土),就构成了五行。

图2-2-1

上图是两仪生四象之图。中心的阴阳鱼是太极S形漩涡圆图,就代表了两仪,即一阴(黑色阴鱼)一阳(白色阳鱼),也代表了中央之土(阴土和阳土各占一半)。一阴,就是阴鱼,就是阴爻,就是阴土。一阳,就是阳鱼,就是阳爻,就是阳土。所以,两仪生四象,其实就是指土生金木水火四象。注意,此图的中央虽然是几何形象,但四周具有上下两个爻的四象(二爻卦)却不代表形象,只代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状态。此图中的四象,下爻代表过去或源头的阴阳状态,上爻代表现在或最终的阴阳状态。比如太阴和少阳,下爻都是阴爻,代表二者都由一阴所生,属于过去。太阴的上爻还是阴爻,代表寒再生寒,所以太阴代表寒水。少阳的上爻是阳爻,代表寒之后出现了萌芽的热,实际效果是凉,所以少阳代表凉金。总体效果是寒生出了寒水和凉金。比如太阳和少阴,下爻都是阳爻,代表二者都由一阳所生,属于过去。太阳的上爻还是阳爻,代表热再生热,所以太阳代表热火。少阴的上爻是阴爻,代表热之后出现了萌芽的寒,实际效果是温,所以少阴代表温木。总体效果是热生出了热火和温木。意思是,温和热,都属于热。凉和寒,都属于寒。上图绝不代表四季寒热的转换顺序,只代表阴阳寒热化生出四象寒热温凉。

两仪是一个爻的卦,四象是上下两个爻的卦,八卦是上中下三个爻的卦。如果按照两仪生四象的从过去到现在的规律,再继续衍生出八卦,就是先天八卦。对于先天八卦,下爻或叫初爻,表示过去。中爻或叫二爻,表示现在。上爻或叫三爻,表示未来。如下图。

图2-2-2

上图表明,把这个漩涡的黑色的一半称为阴鱼,抽象为两个短横,表示阴爻。把这个漩涡的白色的一半称为阳鱼,抽象为一个长横,表示阳爻。所以,爻就是鱼,爻就是漩涡的旋臂。两个旋臂的漩涡,就是太极阴阳鱼,就是两仪,就是戊己土,就是天地。在十干顺序中,戊为五,己为六,所以天为天五,地为地六。少阴和太阳的初爻都是阳爻,代表二者最初的起源是阳爻阳鱼。少阴继续衍化出震卦和离卦,二者的初爻和二爻还是少阴的卦象,只不过第三爻又分出了阴阳。内圈的两个旋臂是太极阴阳鱼,外圈再各自分出两条旋臂,外圈总共四条旋臂,就是四象。当四象之外,再产生外圈时,则可以称四象之圈为中圈,四象之外的圈为外圈。所以,内圈两条旋臂,代表太极阴阳鱼。中圈四条旋臂,代表四象。外圈八条旋臂,代表八卦。两条旋臂的太极阴阳鱼可以简单画出,古人画出来了,也传承到今。四条旋臂的四象,其实就是万字符,或四象动物图(玄武、青龙、朱雀、白虎)。八条旋臂的图形,古人没画出来,可能是没有传承下来,但是我们得知道有这回事。

仅仅用四象,无法表达全部的五行。从四象衍生出的八卦,也无法表达全部的五行。因为八卦无法被五平均分配。在上图的先天八卦中,乾兑来自太阳,属于火。震离来自少阴,属于木。坎巽来自少阳,属于金。坤艮来自太阴,属于水。所以先天八卦没有土的属性。土的属性由两仪的一阴和一阳来承担。所以,为了理解涉及数字八的八卦的逻辑含义,有必要还原到四象和五行模式,因为五行模型才是具备简易和清晰的逻辑关系的模型。

上图从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与二进制的原理相同。只不过二进制用 0 表示阴爻,用 1 表示阳爻。二进制的个位,代表初爻。十位代表第二爻,百位代表第三爻。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二进制的逻辑推导规则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数字逻辑。只不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而二进制只局限于数学层面。

上图的八卦次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的数字次序。每一个三爻卦,都表示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阴阳状态,更准确地说,是原初、过去、现在的阴阳状态,所以称为先天八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更加注重现在、未来、更远的未来,更加注重卦形的意义,这就转换成了后天八卦。于是,先天八卦的上爻(表示现在),变成了后天八卦的下爻(表示现在)。先天八卦的中爻(表示过去),变成了后天八卦的(未来)。先天八卦的下爻(原初),变成了后天八卦的上爻(更远的未来)。事实上,原初与更远的未来,本就是同一个历史时间节点,历史演化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在于你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八卦也是如此,从内向外看(表示驻足于内在源头),和从外向内看(表示驻足于外界环境),有些卦,比如乾坤坎离,卦形不变。有些卦,比如震艮巽兑,卦形则倒置。八卦再衍化,就是六十四个重卦。最典型的就是周易卦序,先局部按照卦形倒置排序,然后再依照某种规则继续排序,反映了历史周期的螺旋往复上升模式,有点类似长链DNA的螺旋往复上升。

所以,当驻足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注重于内外交互所寓意的卦形时,不仅八卦被上下颠倒了,四象之二爻卦也上下颠倒了,四象所涉及的五行也出现部分颠倒。对于太阳、太阴,其卦象即使颠倒也不变,所以五行不变。而少阳、少阴,卦象颠倒后卦形出现改变,对应的五行也出现改变。如下图。

图2-2-3

此图是考虑四季之后的四象卦图。此图的少阳对应春季属于木,而两仪生四象的少阳属于金,五行变了。少阴也是,原来属于木,现在属于秋金。与两仪生四象之卦图对比一下,看似卦形没变,其实变了。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导致了四季轮换,这是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四象现象,所以少阳与少阴所对应的五行出现了对调。由于第一个图的两仪生四象图,和这第三个图的四季四象图,其卦形不是顺着圆周线画的,而是横着画的,所以看不出内外区别。但是如果顺着春夏秋冬的顺序看,也就是依着图中箭头所指去看,少阳和少阴的卦象出现颠倒了。比如此图的少阳,正看,上爻是阳爻,下爻是阴爻,这与两仪生四象的卦象相同。但是如果顺着箭头的顺时针方向逐渐移动点位去看,首先看到的是阳爻,这个先看到的阳爻应该作为下爻或叫初爻(表示现在),后看到的阴爻应该作为上爻或叫第二爻(表示未来)。把这个顺时针依次看到的结果,重新再横着画到纸面上,就是下爻是阳爻,上爻是阴爻,这就与原来的两仪生四象的下阴上阳的少阳上下颠倒了,但还叫少阳,变成属于春季之木。

综上所述,当遇到四象的少阳、少阴,八卦的震、艮和巽、兑时,要依据外界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其五行属性和卦爻的上下位置。更多的时候,为了讨论的简明性,索性放弃或少用少阳、少阴这种阴阳概念,而采用与阴阳对应的寒热动静等概念直接讨论。如果涉及了少阳和少阴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少阳是阳性萌芽和增长,少阴是阴性萌芽和增长,就够了,而不必拘泥于卦爻的上下位置是否出现了对调。

如果从现代人所熟知的二进制数学,来推导出五行,也似乎行得通。比如,对于二进制的数字 0 和 1,我们再添加一些成分。接近数字 0 的(少阴,金),接近数字 1 的(少阳,木),处于 0 和 1 的中间的(中央之土),再加上数字 0(太阴,水)和 1(太阳,火),这就是五行,或者说是五进制数字。再比如说,否(太阴,水),是(太阳,火),接近否的(少阴,金),接近是的(少阳,木),处于否与是的中间的(中央之土),这也是五行。这个逻辑分析过程,古人似乎没有过,现代人恐怕也不承认。现代科学中的逻辑学,已经发展为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主要目的是指导科学研究,比如计算机等方面,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而阴阳五行理论,其实也是一种独特视角的逻辑学,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界甚至宇宙演化。因此,如果把阴阳五行理论,称为数理逻辑学,也未尝不可。

三、寒热、升降、动静、刚柔、轻重、清浊的五行概念

再看关于阴阳的实践应用和定义。阳,热、升、动、刚、轻、清。阴,寒、降、静、柔、重、浊。这些众多的阴阳概念,来源于实践,又具有抽象性,如果能从五行角度理顺其逻辑含义,无疑就具备了科学性。从阴阳的简奥定义,能推导出来五行的简奥定义吗?古人推导了,但讲得或者过于抽象,或者过于笼统,或者传承残缺不全,逻辑上不是很清晰。

下面我们顺着古人的思路,再借助具有科学性的五行点阵逻辑,重新理顺一下从阴阳到五行的逻辑关系。古人可能没有这么想过,大概也不想或者没有能力推导得这么清楚透彻。但作为现代中国人,如果想夺回阴阳五行的科学话语权,必须从五行逻辑上较真,把推导过程研究透。

(一)从寒热角度推导出五行

太热称为太阳或老阳,五行为火。太寒称为太阴或老阴,五行为水。不太热,也就是温,称为少阳,五行为木。不太寒,也就是凉,称为少阴,五行为金。从温到热,再从凉到寒,这明显就是四季的温度变化规律。其中夏天的太热之后,到秋天的凉,之间,有一个过渡期,可以称为湿热期,或者称为较热期,古人称之为长夏,属于土。在明确的四个季节之外,单独搞出一个并不存在的长夏季节,古人似乎有点牵强了,逻辑上说不通。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古人又规定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是土月,也就是辰、未、戌、丑这四个月为土月,至少从寒热角度看,逻辑上也说不通。古人可能另有深意,后文会详解。原因在于,只要是周期性的变化,能够用圆周来表示,最恰当的分割法就是四个象限,古人称为四象。四象是分布在圆周曲线上的,不包括圆心,所以只有四象,而没有五象或五行。春天是温,秋天是凉,但是温度是相同的,为什么一个叫温,一个叫凉?这与人类的体感有关。春天是温度逐渐上升,人体会感觉越来越暖。秋天是温度逐渐下降,人体会感觉越来越凉。所以寒热有一个参照的体感温度作为中心标准。体感不冷不热的温度在 26 度,超过一点就叫太热(火),降低一点就叫凉(金),向 26 度上升期叫温(木),远远低于 26 度叫太寒(水),这是四象。如果是等于 26 度,就算土了,这时的五行就齐全了。也就是说,寒热之阴阳能分为四象,如果再加上一个参考的原点温度,就构成五行了。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寒、温、热、湿(体感原点温度 26 度)、凉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寒呢?寒冷,不代表万物都变成水了,只不过水确实经常是寒冷的。水是冷的,寒也是冷的,所以寒为水,这个逻辑是勉强的。寒冷的冬季,人们都抱团取暖,万物也都有所收缩凝结,而抱团是水的五行特性,所以寒为水,这个逻辑也是勉强的。寒冷的季节,人们的活动不再热烈如火,而变成黏滞如水,所以寒为水,这个逻辑也是勉强的。这么多个勉强,加在一起,所以寒为水,算是不太勉强了吧。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温呢?温暖到来后,植物开始向上生长发芽,变长了,属于线性伸展,所以温为木。温度缓慢上升时,地表气体也开始缓慢上升,是连续的、线性的或者曲线的上升,所以温为木。春天到来后,某些动物和某些原始人,停止了猫冬,陆续列队出来活动,舒展肢体,这个列队就是线性的,舒展肢体也是线性的,所以温为木。这么多个现象加在一起,所以温为木,是有些合理的。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热呢?30 度以上,算是大热天了,但是人体既没感觉到哪里振动,也没燃烧。但是从物理学角度看,人体分子的振动确实加剧了,热辐射加强了。所以热为火,这不需要多解释,大家都能理解。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湿呢?当体感温度达到原点温度 26 度时,人感觉不冷不热。为什么体内保持 37 度恒温的人体,遇到26 度的外界温度,不是感觉稍冷,却感觉不冷不热?这是不是很奇怪?这是因为人体内部的细胞,在缓慢地燃烧工作,需要通过蒸发水分来散热。这个水分蒸发是自然而然的蒸发,此时外界的 26 度和体内的 37 度正好达到微妙的平衡,人体并没有主动努力调节,让水分蒸发减少或增多,所以人体会感觉极度舒适,也就是不冷不热。当环境温度低于 26 度时,在人体尚未采取温度调节措施时,人会感觉冷。如果人体开始进行温度调节了,人体蒸发水分减少,目的是减少散热,此时人体皮肤会感觉干燥。当环境温度高于 26 度时,在人体尚未采取温度调节措施时,人会感觉热。如果人体开始进行温度调节了,人体蒸发水分增加,目的是增加散热,此时人体皮肤会感觉湿。所以,26 度,是人体皮肤湿气增加的一个起始点。所以,对于人体来说,26 度的外界温度,是人体内部相对安稳节能的一个温度,不需要细胞和脏器额外地加班调节,就好像此时为固定的晶格点阵。一旦外界温度超过或低于 26 度,人体内部需要作出改变,脱离稳态,就好像脱离了固定的晶格点阵。所以,固定的晶格点阵,其引申意义,就是原始稳态,或者称为原初态,或者称为平衡态。26 度的外界温度,是人体皮肤湿气开始增加的一个起始点。26 度之上,如果人不能采取措施散掉这些湿气,将会导致湿热积累,使人体不适或生病。所以湿为土,是合理的。

对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被古人定义为土月,可以这样理解。此时气温变化趋于稳定或缓慢,不再是剧烈的温度转换,人体内部处于相对的稳态,所以为土月。至于从天文角度确定四季的末月为土,这另当别论。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凉呢?秋天到来后,果实与树叶开始掉落,这就是部分分离,属于金的行为。凉导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为雨。雨下落,意味着天上的水汽有一部分分离而落下,属于金的行为。人体内部由于受降温影响,一些重浊物质失去热力的托举而开始下降,中医称为肃降,这是金的行为。万物都会因为凉而开始收缩,部分物质掉落或分离,这是金的行为。凉大劲了,就是寒,那些掉落的物质又开始凝聚,这是水的行为。经过上述由水(寒)到金(凉)的五行逐步分析,还算是在替古人的认知圆场吗?古人,包括中医,其中关于阴阳五行的很多高级经验和认知,是合理的。

(二)从升降角度推导出五行

升到最高称为太阳或老阳,五行为火。降到最低称为太阴或老阴,五行为水。中间的上升期,称为少阳,五行为木。中间的下降期,称为少阴,五行为金。热则升,寒则降,所以热寒与升降一般搭配出现。如果是在原地升,然后又在原地降,则只有四象,而没有五行。如果是在原地的一侧升,在原地的另一侧降,那么算上原地这个中心圆点,就存在五行。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最低、升、最高、原点、降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最低呢?水往低处流,所以最低为水,这个逻辑是勉强的。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升呢?春天温度缓慢上升时,地表气体也开始缓慢上升,是连续的、线性的或者曲线的上升,所以升为木。春天到来后,某些动物和某些原始人,停止了猫冬,陆续出来活动舒展肢体,这导致体内气血开始上升,所以升为木。太阳升起于东方,东方为木,所以升为木。这么多个现象加在一起,所以升为木,是有些合理的。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最高呢?热气会升到最高处,所以最高为火。火曰炎上。这不需要多解释,大家都能理解。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原点呢?升降,可以是一种大气对流循环,有点类似台风或龙卷风。从中央螺旋上升,然后从四周螺旋下降。如果选取一个垂直截面,会得到两个自旋反向的圆。圆的圆心,就是升降的原点,这里的气流是静止的,类似固定的晶格点阵。所以,固定的晶格点阵,其引申意义,就是圆心、原点。所以原点为土,是合理的。

其实直角坐标轴,其中的四条射线轴,就相当于四象。再加上坐标原点,就是五行。直角坐标轴的四个象限,不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而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古代称为四隅。四隅加上四方,就是八卦方位,再加上坐标原点,就是九宫。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降呢?秋天到来后,果实与树叶开始降落,这就是部分分离,属于金的行为。雨下落,意味着天上的水汽有一部分分离而下降,属于金的行为。人体内部一些重浊物质如果失去热力的托举而开始下降,中医称为肃降,这是金的行为。高空的寒冷气流下降,这是金的向下分离的行为。那为什么地下或地表的热气上升,就不算金的向上分离的行为?因为上升时有重力吸引,会导致上升缓慢而持续,展示出线性、连续性,所以上升属于木。下降时有重力吸引,会导致下降快速而分离,展示出分离性,所以下降属于金。如果是在太空没有重力的环境下,上升和下降没有区别,也无法分出木和金。所以,由升与降,这对阳和阴,而衍生出的五行概念,其前提是,必须在重力环境下。在失去重力的环境下,不仅没有升降之分,也没有最高和最低之分,只有圆周和圆心之分。圆心为静土为阴土,圆周为动土为阳土。所以,在太初无重力环境下,只有土之一阴一阳,还没有产生四象。经过上述对于升降高低的五行分析,还算是在替古人的认知圆场吗?

(三)从动静角度推导出五行

静为太阴为水,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为少阳为木,达到预期运动速度为太阳为火,进入轨道运动或圆周运动状态为土,减速运动为少阴为金。这一分析过程,与升降运动的五行分析类似。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静止、加速、达速、圆周运动、减速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静止呢?水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是静止的,所以静止为水,这个逻辑是不可接受的。五行物质,除了火之外,都可以是静止的。所以静止不是成为水类的充分条件。分析到这里,圆场失败。但后面会分析出,抱锁之静,为水。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加速呢?物体加速的过程,是连续的、线性的或者曲线的,所以加速为木。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达速呢?物体达到预期的最高速度了,动能达到最大,但是没有振动或燃烧。如果说,动能这一概念,属于能量,属于火,所以达速属于火。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圆周运动呢?在升降运动的五行分析中,已经得出圆周运动属于土。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减速呢?减速其实就是反向加速,也是连续的、线性的或者曲线的,与木类的加速没有本质区别。这就类似在分析升降的五行时,在失去重力的环境下,没有升降之分一样。所以,在没有考虑实际的加速方式和减速方式,以及场地环境的情况下,关于动静的分析,是得不出五行分类的。

以汽车的动静为例。汽车减速时,有时会使用刹车装置,这与汽车加速时的受力方式明显不同。刹车靠制动片的摩擦力阻止车轮转动,摩擦就会产生磨损。而磨损,就会分离出极其微量的部分碎屑。所以汽车减速为金类运动。汽车停止时,处于刹车锁定状态,是刹车片与车轮处于抱团状态,而抱团属于水,所以汽车停止属于水。引申意义是,静为水,仅仅指抱锁状态下的静为水。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时,可以当作是在轨道上运行,属于土类运动。

以火箭的动静为例。火箭在加速和减速时,若都存在燃料消耗分离,这种燃料的分离不属于金的分离。但火箭在重力作用下高速坠落时所出现的与大气的剧烈摩擦和箭体剥落,属于金的分离。火箭进入高空绕地轨道,属于土类运动。

(四)从刚柔角度推导出五行

柔为太阴为水,从柔变柔韧为少阳为木,刚为太阳为火,硬脆为土,淬火后变坚韧为少阴为金。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柔、柔韧、刚、硬脆、坚韧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柔呢?水是柔软的,所以柔属于水,可以理解。海绵,也是柔软的。虽然海绵物质本身没有抱团滑动摩擦,但海绵的空隙充满空气,这些半隔绝的空气小团,算是抱团滑动摩擦,所以,海绵的柔软属于水。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柔韧呢?比如皮筋和树枝是柔韧的,在于其中包含线性纤维成分,所以柔韧属于木。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刚呢?火一般是燃烧的气体,用刚来形容不太合适。炽热的岩浆、铁水,算是火,其中的火面向四面八方地运动,导致其具有柔软的性质,所以不是刚。假如存在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原子晶格矩阵只在二维平面上存在像火一样的剧烈振动,在垂直于二维平面的方向上没有剧烈振动,这样的物质是否会极其刚硬?是的,这种物质就是石墨烯,其硬度是钢材的 100 倍,是金刚石的 20 倍。石墨烯是碳原子以一个碳原子的厚度,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晶格结构。石墨烯中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 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所以,石墨烯中的电子,可以认为是仅仅在二维平面燃烧的电子。

那么,是否存在只在一维方向燃烧的物质,该物质是否比石墨烯还硬?是的,这种物质就是碳炔,其硬度是钢材的 200 多倍,抗拉强度是石墨烯的 2 倍。碳炔是碳原子聚集成的长链,其柔韧性有点类似DNA。由于碳炔目前还难以制造,只能在实验室合成出较长的碳链,其物理性质更是难以窥测。据说两条碳炔链靠近,会发生爆炸。所以,碳炔,绝对是目前已知的最刚最烈、最阳刚的物质,所蕴含的能量和应用价值堪比核武器。储存生物信息的DNA,就好比是碳炔的杂合物或能量缓释物。所以生物信息被储存在DNA中,是自然界最稳妥、最安全、最隐秘的安排。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硬脆呢?最典型的,极其坚硬而又较脆的物质,就是金刚石。金刚石的碳晶格,是向三维的四面八方伸展的,是标准的土类固体晶格点阵。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坚韧呢?典型的坚韧物质,就是金属了。金属本应该属于土类物质,因为金属存在固体的晶格点阵。但是金属晶格中的部分电子可以自由移动,也就是可以部分分离,这导致金属在自由电子的拉扯下,具有极高的柔韧性。所以,坚韧,属于金类结构。

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翻译为现代科学话语,就是大地的精华物质就是DNA,其中蕴含了至刚与至柔之道。

(五)从轻重角度推导出五行

重为太阴为水,从重变轻而上浮为少阳为木,轻为太阳为火,凝结而悬浮为土,从悬浮变重而下沉为少阴为金。简言之,就是重为水,上浮为木,轻为火,悬浮为土,下沉为金。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重、上浮、轻、悬浮、下沉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重呢?分子抱团,会导致密度增大,所以变重。但是水分子的抱团,其价键距离,小于固体晶格的价键,所以像金属这类晶格固体,一般都比水的密度大而更重。所以,分子抱团,其意义如果延伸为原子之间紧密抱团,而导致比重更重,则重为水,是可以理解的。固体的土和金属,可以认为其原子之间紧密抱团,所以,为什么不认为重属于土和金呢?因为土和金,更强调的是其内部的晶格结构的网格性,而非抱团聚集性。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上浮呢?上浮与浮力有关,在于流体(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差是否大于物体本身的重量。而这个压力差,与高度有关,而高度属于线性度量,所以上浮属于木。这样的解释,貌似有理,但还是有点替古人圆场的意味。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轻呢?剧烈振动或燃烧,一般会导致空间的扩展,也就是空,或者说体积。如果某物体自身内部比周围的物体更加空旷,则该物体必然更轻。所以燃烧之火的引申意义,是更空旷、稀薄,更轻。所以轻属于火。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悬浮呢?自然界的悬浮物质,一般指烟尘、云、悬浊液、胶体这类混合物。从科学角度阐述,气体中的悬浮物一般都是气溶胶,比如烟尘、云。液体中的悬浮物一般指胶体。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略有区别,但都可以称为悬浮物或混合物。混合物之所以能悬浮,在于其中的微粒或杂质能均匀分布,并构成某种微弱连接,在流体的冲击下,能暂时保持稳定形态。比如说云,云能悬浮并保持一定的稳态,在于其中含有灰尘微粒,使得水蒸气能凝结于微粒表面。这种悬浮构造,类似沙土。也可以认为,沙尘暴是气溶胶。沙土虽然不是整体性的晶格点阵,但也算碎裂分散的晶格点阵。综上所述,悬浮为土类结构。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下沉呢?一块石头或木头在下坠,怎么就是金的下沉了?并没有出现部分分离呀。我们分析一下金属中的电流,其实是在电势的作用下的定向流动。流动的电流,就好像有电子要从金属中分离出来一样。所以流动的电流为金,没有流动的原子核和电子还是属于固体的土。对于没有电流的金属,杂乱流动的电子为金,没有流动的原子核和电子还是属于固体的土。如果我们对电流现象做出引申思考,认为在势能作用下的物体运动属于金的运动,则在引力势能作用下的下沉运动就属于金的运动。所以,下沉属于金类运动。

引申联想,一切定向流动,都属于金类运动。包括时间的定向流逝,也属于金类运动。进一步推想,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宇宙的某种势能作用于物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参考金属的固定的土和流动的金,我们可以认为,当时间流逝的时候,过去的时间还停留在原地,所以过去属于土。而当前正在运动的时间,属于分离出去的一部分,所以,当前和未来属于金。

过去的时间,我们看不到,这也许并不意味着过去消失了,过去可能仍然停留在原地。一块石头下落,过去的石头我们看不到,这也许并不意味着原地的那块石头消失了,可能在原地仍然有一块石头,只是我们看不到,它可能在另一个时空(过去时空)。从这种匪夷所思的角度看,下沉其实也是一种跨时空的分离运动。时间的正向流逝,也是一种跨时空的分离运动。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及一切物质,都在向地心下沉和收缩。而过去那个跨时空的原初本源力量,就在头顶上方的尖端。有点扯远了。

(六)从清浊角度推导出五行

浊为太阴为水,从浊变清而提纯为少阳为木,清为太阳为火,清浊混合而变胶体为土,从胶体变浊而沉淀为少阴为金。简言之,就是浊为水,提纯为木,清为火,胶体为土,沉淀为金。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浊、提纯、清、胶体、沉淀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浊呢?单纯讨论浊的混合性,有点类似泥土,这是土的性质。但是从造字的角度看,重浊和轻清是词组,即重与浊关联,轻与清关联。所以,当讨论清浊之浊时,还要关注浊的重量。如果只讨论浊的重量,则又回到上一段关于轻重的五行分析了。这里不再重复。因为浊则重,重属于水,所以浊也属于水。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提纯呢?从浊泥中提纯出较清的物质,需要让清纯的物质能上浮,这又回到上一段关于轻重的五行分析了。这里不再重复。树木通过自身的纤维管道,通过毛细虹吸效应,从污浊的泥土中吸取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这也属于提纯。所以提纯属于木。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清呢?因为清则轻,轻属于火,所以清也属于火,这又回到上一段关于轻重的五行分析了。纯净的水,肯定属于水。同时纯净的水,又肯定是清的,而清属于火,所以纯净的水又属于火。这岂不矛盾?当不涉及升降运动的时候,讨论清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自然就会出现清水既是水又是火的矛盾概念。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这是古人的认识,也符合实际观察。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胶体呢?当清纯的流体中混合适量的重浊物质后,就会变成胶体。胶体是一种较稳定的悬浮态。这又回到上一段关于轻重的五行分析了。也可以把胶体理解为半清半浊的物质,与半阴半阳的物质一样,都属于土类物质。半阴半阳的物质,其实就意味着阴阳的稳定结合,可以实现凝结但又不过于沉重而下沉,这不就是胶体或者凝胶么。豆腐或者豆腐脑,就是一种凝胶结构。如果说太极阴阳鱼结构,是胶体或凝胶结构,也未尝不可。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沉淀呢?当胶体中的重浊物质的含量继续提高,胶体的悬浮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部分物质脱离悬浮态而开始下沉,这属于部分分离。所以,沉淀,属于金。

四、《周易参同契》的月相五行概念

月相,就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观察者站在地球表面的某一个区域所看到的月球明暗之相。现代人和现代天文学,是很熟悉月相的。如果按照农历把从初一到三十的 30 天平均分为八个时间段,就能定义出八种月相。这是把月球绕地轨道按照直角坐标系,先分成四个象限,然后再按照对角线再分成八个扇形部分,最后形成八个月相点位。满月,又称望月。新月,称为晦月或朔月,叫黑月也行,此时月球仍然在天空,但是因为背对太阳,所以看不见。如下图。

图2-4-1

在此图中,共有八个月相点位,其实就构成了月球绕地球旋转的月球轨道,天文上称为白道。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天文上称为黄道。白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 5 度的夹角。但是为了讨论的简洁化,这个5 度夹角可以暂时忽略。当日、月、地在一条直线上时(此时为满月或新月),这条直线就相当于直角坐标轴的X轴。当月球运行到地月连线与地日连线相互垂直的位置时(此时为上弦或下弦),这时的地月连线就相当于直角坐标轴的Y轴。X和Y轴,把白道平面分为四个象限。月相,就是按照逆时针的顺序,从第一象限运行到第四象限。X轴的正端是三十或初一,X轴的负端是十五或十六。Y轴的正端是初七或初八,Y轴的负端是二十二或二十三。按照坐标轴四象的东、北、西、南的逆时针顺序,我们似乎可以简易地认为,初一为东为木,初八为北为水,十五为西为金,二十三为南为火,地球本身处于坐标原点为中央为土。当然也可以倒过来看,初一为西为金,初八为南为火,十五为东为木,二十三为北为水。这可能是一种肤浅的尝试,试图把八种月相归类为五行。然后就可以用五行点阵来分析其原理了。利用直角坐标轴的月相五行归类法,思路方向是对的,但似乎太幼稚。古代的流行看法,是认为八卦的卦形具有象形意义,然后去贴合月相,从而得到月相八卦图。

月相,是人类肉眼可见的最直观的阴阳变化。阴,就是肉眼看不见的阴暗月面。阳,就是肉眼看得见的明亮的月面。而且月相的这种阴阳转换是连续的、明确的,按理说应该能够非常直观地表现出阴阳四象五行的先后变化顺序。但是我们看到月相被明确分为对称的八个点位,这时如果再用四象或五行,强行把月相分成四个或五个点位,就明显不合适了。既然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用八卦来表示月相的八个点位,似乎应该很合适。如下图,就是古代流行的月相八卦图。

图2-4-2

此图与上一图的月相位置是相同的,也是逆时针变化的,正好便于对比分析。由于是外界环境对月球的影响,导致了月相变化,所以此图的八卦卦象是从外向内看。比如右上角的震卦,初爻,也就是最底部的爻,是阳爻,代表月球的明亮部分。二爻和三爻是阴爻,代表月球的黑暗部分。乾卦三个阳爻,代表月面的全部是明亮的。坤卦三个阴爻,代表月面的全部是黑暗的。可见,用卦象的象形意义来表示月相,看起来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在表现半月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因为八卦是三爻卦,无法表示半阴半阳,除非存在四爻卦或六爻卦。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果分布在此图的八卦圆图上,从乾卦开始,顺时针分布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则最上面的应该不是坎卦,而应该是离卦。然后再从乾卦开始逆时针分布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则最下面的应该不是离卦,而应该是坎卦。此图只要把坎离二卦对换位置,就与上一个图完全对应了。至于为什么要用离卦来表示阳进中途的半月(上弦),似乎可以这样解释。月亮的明亮部分,扩展到圆月中线位置时,代表阳将要包围阴,所以用离卦表示。当月亮的阴暗部分,扩展到圆月中线位置时,代表阴将要包围阳,所以用坎卦表示。

还有一个问题,此图既错又没错。因为如果是从内向外看,此图确实是先天八卦的顺序,这是对。但八卦的排布方向与月相不太对应了,这是错。比如坤卦(初一)的位置是对的,但坤卦逆时针向上,应该是震卦(初三)。但是此图从内向外看,那是个艮卦,不是震卦。所以,当涉及从外向内看,还是从内向外看时,古人和今人都把八卦排布搞糊涂了,分不清里外,因为不知原理,不讲逻辑。

就算把此图的八卦排序纠正了,也似乎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这就是古代的一个流行的通俗看法。因为这只是看起来的月相和八卦的对应,似乎只具有观赏性。不就是明暗变化么,难道会影响地球上万物的命运?如果说真有什么力量足以影响到地球上的万物,那一定是月球与地球和太阳在太空所构成的三角几何关系。这种三角几何关系,不太可能在上图的月相八卦图里表现出来,但可能在前一个图里表现出来。所以,前面分析出,直角坐标轴的月相五行归类法,思路方向是对的,但总感觉不太切合实际。

本段讨论的目的,是从月相角度推导出五行。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八卦月相,是不是更糊涂了。如果把月相按照四象规则强行分类成五个阶段,然后这五个阶段会循环相生吗?不会。而且这么分类也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比如从黑月(初一)开始,在坐标轴的第一象限,先出现短弧线一样的细月芽(峨眉月,初三),此后月面的明亮部分逐渐扩张(古人形容为阳进),月面的阴暗部分逐渐收缩减少(古人形容为阴退),就好像阳气在生长壮大,阴气在消减,称为阳长阴消。此阶段称为少阳,因为阳在从小变大,但阳还没有占据月面的一半,属于木。接着出现半月(初八),此时位于坐标轴Y轴的正端。当白月与黑月各占一半的时候,月亮看上去像一个半圆,代表阴阳平衡或半阴半阳,称为半月,这时属于中央土。接着从半月到满月,这时处于坐标轴的第二象限,此时阳大阴小,而且阳还在扩张,但四象里没有这个卦象,不属于四象,也不知道应该属于什么,所以这段就被忽略了。满月(十五)为太阳,属于火,这个可以理解。接着从满月开始,进入坐标轴的第三象限,先出现短弧线一样的细黑边(亏凸月,十九),此后月面的明亮部分逐渐消减,月面的阴暗部分逐渐扩张,就好像阴气在生长壮大,阳气在消减,称为阳消阴长。此阶段称为少阴,因为阴在从小变大,但阴还没有占据月面的一半,属于金。当又出现半月(二十三)时,处于坐标轴Y轴的负端,这时属于中央土。当月亮阴影几乎扩展到全部,此时处于坐标轴的第四象限,只剩下细月芽(残月,二十六),此时阴大阳小,而且阴还在扩张,但四象里没有这个卦象,不属于四象,也不知道应该属于什么,所以这段就被忽略了。黑月(初一)为太阴,属于水,这个可以理解。这么分析后,月相的五行次序是,木、土、火、金、土、水。去掉土,则是木火金水的顺序,符合东南西北四季的顺序,貌似有理。

也就是说,当用坐标轴四象的少阴少阳这类规则,去归类八个月相时,第二和第四象限就不得不被忽略,四象只集中于第一和第三象限。比如初一(太阴水),初三(少阳木),初八(半月,中央土),在第一象限。从初八到十五之间,在第二象限,是空白,无四象意义。十五(太阳火),十九(少阴金),二十三(半月,中央土),在第三象限。从二十三到初一之间,在第四象限,是空白,无四象意义。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某种对月相的归类方法,也把第二和第四象限的月相给整没了,只剩下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月相的?或者说,只认为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月相有实际价值,第二和第四象限的月相可以不考虑的?有。就是《周易参同契》的月相归类方法,又称为月相纳甲法。下图,就是参同契月相纳甲图。

图2-4-3

此图是倒置的东西南北图,北方跑下边去了,东方跑左边去了。此图的土居中央,金木水火分列西东北南,是标准的四象五行格局。然后把月相分配给四方四象。图中有十干,甲乙木居东方,庚辛金居西方,丙丁火居南方,壬癸水居北方,而且北方无卦。我们把图中有八卦的月相农历日子,重新整理到四象坐标轴上。第一象限是,三十为坤卦为乙木,初三为震卦为庚金,初八为兑卦为丁火。第三象限是,十五为乾卦为甲木,十六为巽卦为辛金,二十三为艮卦为丙火。第二象限是,从初八到十五之间,无八卦,没有被考虑。第四象限是,从二十三到三十,无八卦,没有被考虑。确实也是把第二和第四象限的月相给整没了。

道理何在?比如说,满月为乾卦为甲木居东方,这个似乎好理解。黑月为坤卦也好理解。但黑月为什么为乙木?也居东方?满月与黑月是阴阳相反和对立的,都在X轴上,理论上说,如果满月为东方木,那么黑月应该是西方金,才合理呀。上弦(初八)和下弦(二十三)也是对立的,都在Y轴上,却都属于丙丁火。十六和初三的月相也是对立的,差不多也在一条过坐标轴原点的斜线上,却都属于庚辛金。也就是说,参同契月相纳甲法,不仅把第二和第四象限的月相给整没了,甚至对于第一和第三象限,也仅仅只考虑十字坐标轴的X和Y轴的月相,以及非常靠近X轴的那条斜线的月相。好像更极端化了,更注重垂直相交的X轴和Y轴了。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参同契月相纳甲法的五行属性,会显得异常简单和明确。如果仅仅考虑X轴和Y轴,以及X轴附近,再结合日、月、地三点的连线结构,这其实就是三点构成的点阵结构。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所以,当日、月、地三者连接成一条直线时,就构成了木类点阵。比如满月(望月)时,是日、地、月位于X轴上,地球在X轴原点,月球在X轴的负半轴上,日、地、月三点的线段总长是最长的,所以满月(十五)的月相属于阳木甲。比如黑月(新月、朔月)时,是日、月、地位于X轴上,地球在X轴原点,月球在X轴的正半轴上,日、月、地三点的线段总长是最短的,所以黑月(三十)的月相属于阴木乙。也就是说,最长的木是阳木是甲,最短的木是阴木是乙。人体气血在此时也会受到月相影响而向人体站立时的中轴线上(可能是脊柱的两端,以及脊柱前面的区域)汇聚。地球上的万物也可能受此影响。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当月球稍微离开X轴时,相当于月球与X轴出现了分离,就构成了金类点阵。比如初三(峨眉月),是黑月离开X轴的正半轴向上运动所显示的月相。如果把日、地连线当作是某种引力绳弦,此时月球和太阳在地球的同一侧,对地球施加引力,导致日地引力绳弦紧张,月球的分离动作会从引力绳弦中分离出较重的物质,所以属于阳金庚。比如十六,是满月离开X轴的负半轴向下运动所显示的月相,此时月球和太阳在地球的两侧,对地球施加引力,导致日地引力绳弦松弛,月球的分离动作会从引力绳弦中分离出较轻的物质,所以属于阴金辛。人体气血在此时也会受到月相影响,使得人体中轴线上的气血有一部分从脊柱的两端离开中轴线。地球上的万物也可能受此影响。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当月球运行到Y轴的正半轴上(初八,上弦月),或Y轴的负半轴上(二十三,下弦),此时月球距离X轴最远,也可以认为是相对于X轴最高的位置。最高为火,前面在分析升降的五行时讨论过。如果把日、地连线当作是某种引力绳弦,则月球在距离引力绳弦最远处时,会对引力绳弦产生最大的拉扯力,从而引发引力绳弦的振动。振动属于火。比如初八上弦的位置,是月球远离太阳的运动,会导致地球受到的来自太阳方向的引力减弱,使得地、日引力绳弦出现松弛,导致引力绳弦的振动相对偏弱,所以此时的月相属于阴火丁。比如二十三下弦的位置,是月球向太阳方向的运动,会导致地球受到的来自太阳方向的引力增强,使得地、日引力绳弦出现紧张,导致引力绳弦的振动相对较强,所以此时属于阳火丙。人体气血在此时也会受到月相影响而极度远离人体中轴线,并引起全身气血的振动和扩散。地球上的万物也可能受此影响。

由于初三之后是初八,十六之后是二十三,这意味着,初三(震卦纳庚,一阳生)从脊柱上端分离出的较重的庚金物质,会沿着人体前身的任脉下降,并于初八(兑卦纳丁)到达口或前心,同时引起气血振动和扩散,此时应停止运行一会儿,以防庚金散失。十六(巽卦纳辛,一阴生)从脊柱下端分离出的较轻的辛金物质,会沿着人体后身的督脉上升,并于二十三(艮卦纳丙)到后背或后心,同时引起气血振动和扩散,此时应停止运行一会儿,以防辛金散失。这正是人体丹道小周天的任督二脉的运行路线和法则,是《周易参同契》的理论核心。较轻的辛金物质,丹道称为真阳(能滋养阴魂),较重的庚金物质,丹道称为正阳,这些物质都不能算是本时空的物质,而应该属于跨时空的物质,本节不再细论,后文会详细探讨。本段主要是指明,跨时空的辛金物质,是金丹的主要成分,也是月球核心的主要成分。金丹的主要成分是跨时空的辛金,在人体中含量极其稀少和隐秘,必须借助农历十六的金水分离的力量,才能被分离出来。然后借助任督循环的力量,运行辛金,目的是使辛金不散失。

地球核心的物质是跨时空的己土,月球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辛金,金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庚金,水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壬水,太阳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甲木,火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丁火,木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乙木,土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戊土,天王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癸水,海王星的核心物质是跨时空的丙火,本节不再细论,后文会详细探讨。但这里突兀地提到这些隐秘知识的目的,是想表明,月球核心所包含的跨时空物质辛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隐态生命支持物质,是能支持阴魂的能量物质或养料物质。当初地球捕获太阳系的一个行星(月球)的时候,这些辛金物质就被带到了地球表面甚至是地球内部,这导致地球上的生命都具有灵魂。但是这些灵魂并没有得到充足的辛金供养,所以没有自控能力,漂泊不定,由于太虚弱也无法被看见。地表的辛金物质在被生命吸收后,都只能呈现一种稀薄的气态状态,无法为阴魂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周易参同契》提供了一种浓缩凝聚辛金的方法,借助月相变化来辅助,以求得事半功倍的练功效果。能凝集成气态胶体的辛金,将使阴魂有能力自主可控,这就是鬼仙。能凝集成晶体或固体的辛金,将使阴魂有能力对本时空物质产生物理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神仙。仙学,属于跨时空行星级文明的高级物理学或化学。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前面在讨论木类点阵时,指出对应望月和朔月,这时地、月、日在一条直线上,并有一条假想的引力绳弦存在。但地表的观察者并不在这条直线上,而是稍微偏离一些。如果观察者也在这条直线上,将会出现日食或月食,同时观察者也在引力绳弦之中。这将导致人体气血非常集中,最主要的,就是使辛金集中,从而能凝聚为类似胶体、晶体或固体的物质,这样就不易散失了,这就是所谓的金丹。所以,日食和月食,属于土类星体点阵结构。其中,满月(十五)时所出现的月食,由于日月在地球两侧,引力绳弦较弱,凝聚力也较弱(有助于形成辛金气态胶体),这时属于阴土己,配离卦,称为离己日光。之所以配离卦,是因为此时人体气血虽然集中于中轴线,但受到地球两端的日月引力影响,气血偏向于中轴线的两端。同时自然界的大气也可能在月食的时候形成气态凝胶。黑月(三十)时所出现的日食,由于日月在地球同侧,引力绳弦较强,凝聚力也较强(有助于形成辛金晶体),这时属于阳土戊,配坎卦,称为坎戊月精。之所以配坎卦,是因为此时人体气血虽然集中于中轴线,但受到地球同侧的日月引力影响,气血偏向于中轴线的中心和靠近中心的某一端。同时自然界的物质也可能在日食的时候凝结成晶体。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也只有望月和朔月,日、月、地三点连成直线时,人体气血和自然界物质,才有可能具有抱团的趋势。另外,月球在Y轴的两个端点为火,火曰炎上,表示月球在距离X轴最高的位置。那么,月球在距离X轴最低的位置,就应该为水,水曰润下,而这个最低的位置其实还是在X轴上。所以,十五满月,除了对应阳木甲,还应该对应阳水壬。三十朔月,除了对应阴木乙,还应该对应阴水癸。这就是乾纳甲壬,坤纳乙癸的原因。

后世之人,对《周易参同契》月相纳甲法的通俗解释是这样的,以六卦(无坎离)表示月相明暗的阴阳消长。这个理解是对的,因为坎离二卦确实无法明确表达月相的明暗变化。如果用离卦表示日环食,倒是很形象。初三震庚(峨眉月),傍晚见于西方庚地。初八兑丁(上弦月),傍晚见于南方丁地。十五乾甲(满月),傍晚见于东方甲地(其实也平旦见于西方辛地)。十六巽辛,凌晨见于西方辛地(其实也傍晚见于东方甲地)。二十三艮丙(下弦),凌晨见于南方丙地。三十坤乙,隐藏在东北方乙地,无法看见。坎离二卦配戊己土,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代表丹道的药物。后世之人以这样的解释,认为《周易参同契》的月相纳甲法奇妙无比,我不赞同,因为毫无逻辑性。月球(包括黑月)每天都是东升西落,而且都经过南方天空,那么月球应该每天都既在甲乙东方地,又在庚辛西方地,又在丙丁南方地,又怎么会在农历的某一天或前后几天,只有一个方位的月相对地球产生全天的影响呢。比如说,十五满月纳甲,意思是甲的五行属性会对农历十五的全天产生影响。但是满月前后几天,只是在傍晚见于东方甲地,那么半夜必然见于南方的丙或丁地,凌晨必然没于西方的庚地或辛地,那为什么只以傍晚的月亮为准?另外,甲地和乙地如何校准确认?是正东的偏北为甲地,正东的偏南为乙地?这些古人都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毫无逻辑性和科学性。

《周易参同契》的月相纳甲法,是用于丹道修炼的。这一点古人没有看错。我们看下面的参同契纳甲图。

图2-4-4

注意此图的巽、震、兑、艮、坤、乾的汉字方向以及八卦方向,是逆时针的方向循环大半个圆周,这正是丹道小周天任督二脉的方向。参考本文上一个参同契纳甲图,最下方是壬和癸,表示在壬膀胱和癸肾中,隐藏着某种稀缺的能量物质。然后在农历十六的巽卦之日,有辛金被月相的空间点阵之力从膀胱和肾脏中拉扯分离出来,也就是从水中提取了水中之金。之后就是运行任督小周天路线,走脊柱上升,最后从身前归于腹部乾卦下丹田。坤乾二卦,又代表人体正中轴线,寓意精妙。而辛庚丁丙乙甲,其汉字是从外向内看,表示其空间点阵之力来自外部力量(月球)。图是对的,是玄妙的,但是以前没有人看得懂,因为不懂日、地、月的轨道运动。现代人知道这些轨道运动,但很不重视古代的这些图。如果说,此图是宇宙级的高级文明赏赐给凡间人类的修炼指导图,不为过。

另外,从农历三十坤卦乙(朔月坤卦纳乙和癸),到初三震卦庚(震卦纳庚),经过三天。对称的,从农历十五乾卦甲(满月乾卦纳甲和壬),应该是到农历十八为巽卦辛(巽卦纳辛),正好也经过三天,这才显得具有完美对称的合理性。但是《周易参同契》的月相纳甲法,却强调农历十六为巽卦辛,不对称了。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这一天还真是足够特殊。《周易参同契》其实就是想强调,不要错过任何时机,从农历十六开始,微弱的辛金就已经开始被分离出来了,修炼者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宝贵时间,从农历十六开始,一直到农历十八,都要抓紧修炼。至于怎么修炼,本书不讨论,本书只讨论逻辑推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先把理论基础穷尽究透,然后再参性修命,也不晚。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管是八卦也好,还是八种月相,都必须还原到五行和四象,才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逻辑分析便利。

五、男女角度的五行概念以及八卦

比如初步观察一下人群性别的分类,男人为阳,女人为阴,这算是一阴一阳,也就是两仪。然后是两仪分化为四象。很像男人的,称为长男,是一类,称为太阳。有点像男人,比如幼儿、少年,称为少男,为少阳。很像女人的,是一类,称为太阴。有点像女人,比如幼女、少女,称为少女,为少阴。四象中心的太极,或者说两仪的来源,非男非女的,或者说是半男半女的,是胎儿的初期阶段,尚未分出男女,为中央之土。更严格地说,在精卵结合的瞬间,由X和Y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就已经定型了,在此意义上说,精卵结合之前的精子和卵子构成太极阴阳鱼之中央土。

如果按照第一节的五行点阵定义,来推导长女、少男、长男、胎初、少女的五行属性,会稍显困难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水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分子抱团,然后团与团之间可以滚动润滑,从而构成液体。长女呢?长男追求长女,导致长男与长女趋向于抱团组成家庭,所以长女构成家庭团体的核心凝聚力。各个家庭之间,和谐融洽、团结互助,也是以长女为润滑剂,从而构成一个水类社会群体。所以长女必然为水。

木的精准点阵定义,是线性排列。少男呢?首先少男是人群中长高幅度最大的一类,这类似树木的生长。虽然少女也长个,但不及少男。另外战争发生时,少男们会列队走向军训场地或前线,这也属于线性排列。所以少男为木。

火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剧烈振动或燃烧。长男呢?这个不用多说,所有力气活都是长男干的,燃烧自身热血,奉献家庭和社会。

土的精准点阵定义,是固定的晶格点阵。胎初呢?不管是胚胎的分裂成长,还是精卵的相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场所,才能结合和生长。所以胎初属于土。

金的精准点阵定义,是部分分离。少女呢?少女早晚要离开原生家庭,这就是属于部分分离,然后去组建新的家庭。所以少女属于金。

综上所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加上中央的太极阴阳鱼,就是五行),四象生八卦(八卦加上中央的太极阴阳鱼,就是九宫),是可以从男女性别角度来解释清楚的。两个距离无限遥远或极其遥远的精子和卵子,称为无极。精子刚刚接触到卵子的表面,或者精子和卵子距离较近,但尚未结合,或者是没有机会结合,称为太极(太极阴阳鱼)。或者说,来自女方的X染色体和来自男方的Y染色体距离较近,但尚未结合,或者是没有机会结合,称为太极(太极阴阳鱼)。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瞬间,性别产生(交叉组合出来的新XX或新XY),或者是男胎(对应一阳,新XY),或者是女胎(对应一阴,新XX),称为两仪。男胎(一阳)长成少男(少阳)和长男(太阳),女胎(一阴)长成少女(少阴)和长女(太阴),称为四象。少男和长男,少女和长女,加上距离较近的精子和卵子,构成五行。其中少男(未婚)为少阳为木,长男(未婚)为太阳为火,少女(未婚)为少阴为金,长女(未婚)为太阴为水,距离较近但没有机会结合的精子和卵子为中央土。然后四象再继续分化为八卦,也就是婚配繁衍后,可能会出现八种家庭组合模式来对应八卦。比如,仅仅由祖孙三人组成一个临时家庭,以最下面的初爻为祖辈,中间的第二爻为子辈,最上面的第三爻为孙辈,就可以构成八卦。

初爻为爷爷,二爻为儿子,三爻为孙子,则构成乾卦第一。

初爻为爷爷,二爻为儿子,三爻为孙女,则构成兑卦第二。

初爻为爷爷,二爻为女儿,三爻为孙子,则构成离卦第三。

初爻为爷爷,二爻为女儿,三爻为孙女,则构成震卦第四。

初爻为奶奶,二爻为儿子,三爻为孙子,则构成巽卦第五。

初爻为奶奶,二爻为儿子,三爻为孙女,则构成坎卦第六。

初爻为奶奶,二爻为女儿,三爻为孙子,则构成艮卦第七。

初爻为奶奶,二爻为女儿,三爻为孙女,则构成坤卦第八。

从第一到第八,就是先天八卦的次序。当然也可以以初爻为孙辈,二爻为子辈,上爻为祖辈,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先天八卦次序。以初爻为孙辈,以上爻为祖辈,或者以初爻为基层民众,以上爻为领导层,是八卦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卦爻上下顺序,用来归纳和预测比五行更复杂一些的事物。对于更加复杂和庞大的事物群体,是用六十四个重卦,就是把两个八卦上下排布,构成六爻卦,来进行高级归纳和高级预测。

但是不管八卦或六十四重卦有多么复杂,最终还是要还原到五行逻辑上,才能进行思维推理。比如八卦是个三爻卦,其中每一个爻需要对应一个五行,称为八卦纳干,然后才能分析得下去。就好比月相纳甲一样,需要用五行对月相进行分类,才能有实际上的科学意义。

从上述分析来看,古人如果仅仅是根据阴阳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而推想出五行原理,这一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抽象的,难以理解,也难以实现。因为自然界本来就极其复杂。所以,从古到今的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现状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按照数学角度或象数角度,从阴阳推导出五行是容易实现的,无非就是从二进制到五进制,比如从阴阳到四象五行。其次,按照生产和科学实践角度,从阴阳现象推导出五行现象是较难实现的,因为古人的科学知识不够全面,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深入。但这并不影响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五行的某些特殊应用,因为有数学和象数作为参照,比如古代天文学、预测学。现在进入现代社会了,人类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了,按照生产和科学实践角度,从阴阳现象推导出五行现象,就变得容易实现了。当然,目前人类的科学知识的先进程度,只是自我感觉比较丰富,实际上还有很多领域没有研究透彻。这就导致本文关于从阴阳推导出五行的科学逻辑,稍显力不从心,不够深刻全面,但方向肯定是对的。

另外,本节在讨论从阴阳推导出五行的逻辑时,后面附加了五行点阵结构的分析,目的就是对比一下,是传统的阴阳五行概念更具有逻辑性,还是五行点阵概念更具有逻辑性。结论是,传统的阴阳五行概念更具有直观性和象形性,但不够深刻、不够科学,逻辑上不清晰。五行点阵概念更具有深刻性和科学性,能解释异常复杂的现象,逻辑上足够严密,具有深层逻辑性。二者还是相互结合,相互参照为好。但是本书既然叫《五行概论》,就要一切分析以五行为准绳,以逻辑推导为宗旨。所以后面的一切分析讨论,都从五行点阵结构逐步推理展开,不再拘泥于古人的阴阳五行概念了。就是要彻底抛弃玄奥性,回归逻辑性。希望沉迷于古典式玄奥思维的读者,能有所理解和包涵。希望崇尚逻辑思维的人,能欣赏到后文逻辑推理的震撼性。 hXrZJZSPck6kFFzHpcABmT0g/edFrkw3Zry2ihbjYYEoX5OGNMh+VtATfYt5gv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