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冶荪(1880---1955),名铸,瑞安爱国绅士。早年随兄长许璇赴日留学。民国初返乡,任省立温州中学国文教员。后居京、沪、苏、杭等地,与褚辅成、沈钧儒、查人伟、郑楚臣等相交往。50 岁回瑞,不畏权势,主持正义。
“一二·九”运动期间,温州中学进步学生孙经邃、洪彦霖、林爱雪等被关押在杭州陆军监狱,他多方奔走,联名函电呼吁营救,直至获释。抗战军兴,直言斥责国民党当局歧视、迫害瑞安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抗日胜利后,又在教育界带头罢教,反对蒋介石打内战。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在三十年代,筹款创办幼儿园于会文里许氏宗祠,为瑞安幼儿教育之始。60 岁出任西南小学校长,自己筹款扩建校舍。1949 年 5 月,瑞安解放后,再度任该校校长,历七年,将自己的住宅扩充为校舍,并将私立小学全部资产捐于国家;被瑞安县政府授予“开明绅士”,为工商界代表,当选为瑞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故事发生在 1936 年初夏。一天早晨,杨宅坦后院里异常紧张喧闹,外来的两位林家长辈脸色凝重,其中一位女士连说带哭地诉说着,人们同情地围了一圈安慰她。原来林家出了天大的事,林摄将军的独女林爱雪在温州中学读书,被国民党军警抓走,送进杭州陆军监狱里去了。这就是闻名浙南的温州“一二·九”学生运动事件。
1935 年,日本加紧进犯华北,全国人民被迫发出抗日救亡呼声。5月,省立温州中学学生胡景瑊等发起组织“野火读书会”。会员有张可仙、马骅、孙绍奎、洪彦霖、孙经邃、林爱雪、许美崇等 60 多人,每周出版“野火壁报”。该会会员后即为温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
12 月 9 日和 16 日北平上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请愿抗日,遭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消息迅速传到温州,温州各中学以省立温州中学学生为主,闻风响应。
17 日,温州学生联合救国会成立,温中、瓯中、联中学生会 1000余人加上温中附小、瓯江小学、第九小学高班部分学生,集中中山公园广场开会,通过《抗日救国宣言》。会后上街游行示威,一路高呼口号。在温中高三学生胡景瑊、张可仙、马骅的带头下,队伍朝国民党浙江省第八区行政专署进发,向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许蟠云请愿,要求中央政府与若断交,出兵抗日,被许蟠云搪塞过去。
1936 年 1 月 3 日,学生、工人和市民四千余人再次向政府请愿,要求“拆东洋堂、没收汉奸财产、抵制日货”。在请愿者静坐示威的压力下,政府不敢以武力弹压,许蟠云被迫出来答复,甚至反问说:“拆东洋堂关系外交大事,出了乱子谁负责?”温中女生林海雪立即高声回答:“我们学生负责!”在怒众难犯的情况下,许蟠云最后只“允许政府交涉后决定”。领队学生见目的已达到,率队回校。当晚全城戒严。
民国浙瓯日报
油画 温州爱国学生在街头
10 日,学校当局宣布开除学生领袖胡景瑊、张可仙,马骅的学籍,逮捕温中教师许志行。又宣布退学 24 个同学。这样,历时 20 多天的温州“一二·九”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1936 年上学期开学后,温州中学在孙绍奎、孙经邃、洪彦霖等同学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工作。5 月 9 日为国耻日,温州中学全体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由孙经邃带队。先到瓯海中学(现温四中),队伍集结在校门口。高呼抗日口号,并进入该校礼堂,邀瓯中同学出去一起参加游行。但该校学生因受校方阻拦,只能聚集校内观望,不得出来。
游行队伍经过瓯海中学(今温四中)校门口,左穿黑制服是温州中学学生孙经邃。
于是游行队伍折转上街,浩浩荡荡喊救亡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再到联立中学(温二中前身,校址公园路旧文化宫),邀联中同学参加游行,后因该校方阻拦,同样未能达到目的。
“五九”游行震撼了温州城,几所中学受到很大影响。温中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商议在 5 月 30 日的“五卅”国耻纪念日再扩大举行大会、上街宣传和示威。学校当局闻讯惶恐,遂和反动派一起密谋镇压。5 月 26 日上午,温州专员许蟠云来到温中演讲,要学生停止一切救亡活动,演讲表面是劝导,实际上却是威胁。同日,便下令逮捕了孙经邃、洪彦霖、郑梅迪、林爱雪(女)四位学生领袖。当时洪彦霖单独在瑞安东门码头被诱捕,对其余三人以邀出接电话为名从教室捕去。此案定性为共产党嫌疑分子要案,由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指令侦缉队执行。抓捕行动负责人是侦缉队长何伟民,是省保安处特派员。侦缉队全体出动,分情报、行动组来到道司前温中高中部,逮捕爱国学生领袖。
四位学生领袖被捕后暂押在侦缉队内(原道前桥地委所在地)。十多天后,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押解途中,学生们纯真无瑕,毫无畏惧,唱起了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学生领袖的被捕,立即激起温中全体学生罢课,罢考,向专员公署抗议示威,表示若不释放被捕同学,决不复课,接着又有 48 个学生被学校开除。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引起温州、瑞安知识界很大震动,社会各界提出了强烈抗议。
被开除退学的部分进步学生合影。后排左二仇雪清,左四郑伯永。
瑞安这边的学生家长们闻讯也炸了锅。孙经邃是清朝大儒孙诒让的嫡孙,洪彦霖是当时浙南著名剧作家洪炳文的嫡孙,林爱雪的父亲林摄是民国初期将军。孙、洪、林三家与杨、许家都有联姻亲戚关系,于是,家长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五家联合开展了营救活动。
杨宅坦女主人林锦秋是瑞安学计馆馆长林调梅的女儿,是林爱雪的堂姐。林锦秋知情后,即陪母亲刘氏等人去找婆婆许氏,由许氏向娘家许太和家族求助,请许冶荪先生出面解救爱国学生。
许冶荪闻讯后拍案而起,对反对当局迫害爱国学生的做法异常气愤,答应亲自出面营救。
当时的历史背景:1935 年 10 月,蒋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己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忙于围剿陕北红军,同时,在国统区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大肆抓捕共产党员。“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当时既定的国策,此案又是共产党嫌疑要案,要求释放爱国学生领袖谈何容易,许冶荪在营救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于是许冶荪就先寓住温州,与中共外围团体野火读书会接触,由共产党员朱一岩起草、温中学生散发、张贴、递交《为温州中学当局无理开除四十八名学生,告全县同胞书》,制造社会舆论,给反动当局施加压力。而后,许先生亲自奔走于南京、杭州之间。利用林爱雪的父亲林摄将军与蔡锷将军挚交、生前曾是光复会、同盟会会员的社会关系,据理力争。自己联络褚辅成、沈钧儒等国内知名人士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呼吁释放爱国学生。
褚辅成是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爱国民主人士。当年 5月 31 日,他与宋庆龄等发起并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都是许冶荪的好朋友。许先生就发动他们加入营救队伍后,于是,影响力大增。
经许先生不懈的努力和爱国人士有力的帮助下,孙经邃、林爱雪等 4 人终于被关押了三个月后在杭州获释,营救活动大功告成。同时,在温州社会各界的干涉下,被开除的 48 个同学也恢复了入学,温中校长张镐撤职。
不久,温州中学学生领袖孙绍奎通过杨进(林怡)的关系与中共党组织发生联系。从此以后,温州的学生运动便由党直接领导,学生中也逐渐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组织。孙经邃、洪彦霖、郑梅迪、林爱雪四位学生领袖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孙经邃曾任中共瑞安县委书记,浙南特委秘书长,解放前两年为革命牺牲了;洪彦霖抗战初期赴延安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中宣部、中纪委等要职;郑梅迪曾任中共乐清县委书记,解放前亡故。
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会场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林爱雪等在瑞安组织青年救国服务团,许美崇、蔡玉英都是该团骨干。其后移居美国,传承了瑞安林氏家族画家之风,成为美籍华人著名的画家。
1995 年,林爱雪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会后,林爱雪回到家乡,祭拜义父许冶荪。那天下着毛毛雨,在雨中她拜在许冶荪先生墓前,久久不愿离去,在心中与义父对了许多话,那是隔着阴阳两个世界,穿越时空的对话。她流了许多泪,以此来表达其救命之恩的感激和父女之间的深情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