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发刊词

对《北京文艺评论》的想象

李敬泽

以“北京”为名,现在有了“文艺评论”。

“北京”的意义不言自明。就文化而言,北京是中心、是高地,是贯通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日新月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轴线。在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生活的交汇处,北京领风气之先,引潮流之所向。

所以,“北京”的“文艺评论”应该很北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中国生机勃勃、广阔无垠的创造和探索。

而“文艺”,在这个时代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润物无声、纷至沓来地潜入和嵌入日常生活和经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们常常是在走过了路,在一种历史眼光中才蓦然意识到我们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互联网到AI,新技术条件下文艺创作、传播的媒介正在巨变。媒介即内容,新的媒介必定生产出新的感性、意义和形式,也许,在一个长时段来看,文学和艺术形态正在经历创造性的重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新的、映照着这个时代人的精神和形象的形态正在出现。

不久前,《黑神话:悟空》成为大众瞩目的文化事件,我们忽然发现,电子游戏绝不是“无意义”,相反,它具有强大的意义生产能力,它是叙事、是情感,是每个参与者身心的投入和拟演,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新的“艺术”。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文学和艺术正在迎来陌生者,文学和艺术由此必将展开“陌生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小说,重新定义戏剧或绘画,重新定义文学艺术各个门类。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伟大传统指引着我们,忠实于人、忠实于生活,在一代一代日新又新的“陌生”中,今人和古人、现在的人和未来的人在精神上深刻地对话和连接。

所以,《北京文艺评论》的“文艺”应该是活的文艺,向着变化和创造敞开,向新的因素和新的探索敞开。

而“评论”,在这个时代正面临严峻考验。《北京文艺评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什么时候跻身C刊?这可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深沉强韧的文化主体性和宽阔灵敏的问题意识。我们应该深思“何为中国、何以中国”,以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和经验为本位,在世界视野和人类关怀中面对新现象、做出新命名和新论述。评论不仅是盘点者、评判者,评论应该成为一个时代艺术观念的探索者和引领者,应该成为向着未来的能动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强调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来自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环境”,而评论正是一个时代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力的重要因素,《北京文艺评论》的创刊正逢其时,它应该充满活力,风起于此,鹏正举,前方是天高地阔。 a7bG/SQ7SMEnpUzLGLtE58eMpRfDUcSyI7+IGbzl8gRvgWTs2aXw/ar/9cjueW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