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萤火之光

张先森

侯长亮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山村支教,月薪880元,干了11年,家访行程逾万里。他心里面有一缕萤火之光,从未熄灭过。

“亮亮老师,今天去不去我家?”2012年7月的一天,学生小韦走到侯长亮身边,悄悄问他。他以为学生是叫他去家里玩,便说:“天色不早了,你家很远,下次老师再去你家。”女孩神情焦急,有些难为情地开口:“老师,如果今天你不去我家,下学期我爸爸可能就不让我读书了。”侯长亮心里一惊,四年级期末考试刚结束,怎么就不让读书了?他来不及多想,拿起手电筒就和另一位老师踏上了家访的山路。小韦是侯长亮班上家和学校距离最远的学生,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才来到她家所在的山弄。天色渐黑,小韦家里点着煤油灯,侯长亮了解到小韦的父亲原本准备让小韦跟着熟人到广东打工。侯长亮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后,小韦的父亲才最终答应让她至少读到初中毕业。

“劝学”的执念与侯长亮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他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长大,母亲体弱多病,父亲无法外出打工。侯长亮上小学五年级那年,父亲好不容易去建筑工地打工。不幸的是,一年的血汗钱被包工头卷走,家里只能到处借钱,在孩子们开学前夕借到了400元,仍不够支付3个孩子的学费。哥哥上到初中二年级便辍学去广东打工,在洗车场洗车,每月工资只有150元,但仍把大部分钱攒下来供侯长亮读书。想到当年的自己,侯长亮觉得这里的孩子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坚持读书。但不是所有的劝说都奏效,有些家长还是意识不到读书能够带来的改变。侯长亮对此有些自责:“是我不够优秀,经验不足,做不到一个都不能少。”

侯长亮发现,山里有些家长觉得女孩花钱读书不如务农或外出打工。“早早就嫁人、生小孩,太遗憾了。”侯长亮说,“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子,不读书只能继续困在贫穷中。道理很简单:人的素质不改变,扶贫永远无法做到扶志。”

2015年,侯长亮被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当时的他正决定离开广西,因为学校新来了两位在编老师,已经不怎么缺老师了。他便到贵州毕节的山村支教两年,直到学校招到了8位在编老师,他又辗转到云南昭通的山区继续支教。

侯长亮没想到在云南遇见了雷宇丹,收获了爱情。他第一次见到湖南老乡雷宇丹,是在2017年8月。在那之前,在上海工作的雷宇丹通过QQ联系到他,表示想到山村支教。每年联系他要来支教的人很多,最终能来并且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于是,他决定带雷宇丹一起去走访云南昭通的学校,让她实地感受后再做决定。这一次同行,被侯长亮和雷宇丹认为是两个人爱情的开始,但他们并非一见钟情,往后的故事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有的只是志同道合者的相濡以沫。

侯长亮和雷宇丹来到昭通的学校不久,就有班上的学生问他们:“老师,明年春天的时候,你们能和我们上山打竹笋吗?可以卖钱的。”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昭通的高山上生长着国内稀有的罗汉竹。

侯长亮把学生采摘山货的场景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漫山遍野的蕨菜、金钱花和蒲公英,学生们一根根摘下来,一捆捆、一袋袋摆放整齐,再卖给收购方。有网友说,这些孩子太可怜了,但侯长亮不这么认为。他的班上有个女孩卖竹笋挣了1000多块钱,学习也没落下,成绩名列前茅;还有个男孩,买衣服、学习用品的钱都是靠自己卖山货挣来的。“挣钱是一方面,”侯长亮说,“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的这份喜悦和自信,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

2022年年初,他们联系了一个公益基金会,给2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每人奖励了一头小猪。他们给每头小猪编了号,方便后续家访了解情况。“小猪”也成了学生们课余的聊天话题。有时,还没轮到去某个学生家看他的小猪,学生反而急了:“老师,哪天去我家看我的小猪?今天去不去?”有一次,他们去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家看小猪,学生的爷爷自豪地说:“不是我吹牛,20头小猪里怕只有我们家的最大。”这是侯长亮和雷宇丹想看到的结果。他们不希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的捐赠,从而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认为贫穷就理应得到帮助。

给学生奖励小猪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很多人给侯长亮发私信,想捐赠物资。他随机回复了一些,婉拒了很多人的爱心捐赠。

侯长亮夫妇在他们所支教的小学拍摄婚纱照

这些年,侯长亮和雷宇丹见过很多“公益乱象”:有的学校旧衣服堆满一整间教室;有的学校把捐赠的电脑和体育器材堆在杂物室,都生锈了,也没老师会用;还有的学校,大量课外书成了摆设,落满灰尘,没有老师引导学生去读,甚至有孩子拿课外书来擦屁股。“还有的人,不是为了支持教育和公益,而是大搞仪式,为捐而捐。”侯长亮说,“尤其在短视频时代,哪个学生的伙食最差,衣服最旧,家里的房子最破,拉个横幅,拍视频出来,就可以发到网上蹭流量。”他们见过有公益组织让孩子拿着东西或钱进行各种摆拍,也见过所谓的爱心人士做宣传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你们努力读书,走出大山”。“但没有人叫他们走出大山后,不要忘记帮助家乡。”

侯长亮和雷宇丹所在的学校贴有一句标语“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但乡村教育的现状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忧虑。乡村教育是为乡村造就人才,有人才回流才是真正的振兴,然而“有的人的价值导向是叫孩子离开农村、走出大山,待在大城市才算有出息”。

2022年6月,侯长亮和雷宇丹所在的向阳小学即将撤校与其他学校合并。他们没有联系别的学校,打算结束多年的支教生涯。

离开的那天,雷宇丹在村民的鞭炮声中泣不成声。研究生毕业后,她原本想着支教两年,没想到一来就舍不得放下这些孩子,把青春最好的5年时光都给了大山。

这些年,他们把自己化作一根根火柴,在暗夜中微微闪烁,希望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坚守山村的三尺讲台。

2018年5月,侯长亮收到一条QQ消息,是当年那位说“如果今天你不去我家,下学期我爸爸可能就不让我读书了”的小韦发来的。那天,小韦告诉侯长亮,初中毕业后她去读了学前教育专业,如今已经是一名山村幼儿园老师。

看到小韦发来的消息,侯长亮感到欣慰,恍惚中又记起了那天家访的情景。那晚家访结束,小韦担心他们不认路,便送了他们一段。路上见到萤火虫飞舞,一闪一闪的。因为那次家访,侯长亮至今记得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11年支教生涯,万里家访路,这段话给了侯长亮前行的力量。无论坚守还是离开,侯长亮知道,自己心里面还有一缕萤火之光,从未熄灭过。

(朱权利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编织活法的人》一书,本刊节选) eK9uUGhV0GQXVZGsLYFJDUpIPZ73Xzo409MZccl7/Obz+70evCRkhzT6A58+gz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