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

书船长载江南月

黄璐

江澄波 牛华新摄

2025年6月11日,苏州钮家巷,“老字号”书店文学山房店门紧闭。直至书友纷纷赶来,店门口摆起了一束束白菊花,人们才知这间百年书店的主人——古籍版本学家、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第三代传人江澄波去世了。

在苏州,百岁江澄波和他的文学山房是一个传奇。从16岁入行算起,江澄波从事古旧书行业已经80多年,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故纸为伴,对古旧书有深入研究。借着与书的缘分,他一生认识了不少藏书家、学者,与郑振铎、顾颉刚、钱穆等文化名人结缘。

2022年,由96岁高龄的江澄波口述,其他人整理的《书船长载江南月》一书出版。在扉页上,他的自喻道尽了一生:“书是我营生所靠,也是我终身所好。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载书、送书的书船,我离不开书,就像船离不开水。”

这艘小船在历史的浪花中浮沉,让古旧书浸透着属于爱书人的记忆和情感。

三代人坚守文学山房

在时间的长河里,江澄波守护了80多年文学山房旧书店。可以说,书店凝结了三代人的坚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见证了时代的百年变迁。

江澄波于1926年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经营古旧书籍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江椿山是清末苏州著名书店扫叶山房的伙计,祖父江杏溪从小学习修补旧书。

1899年,苏州护龙街嘉余坊口,江杏溪用借来的三百银圆,初创书店——在芦席纸糊的店面挂起“文学山房”的招牌。书店紧邻顾氏怡园与过云楼藏书阁,书源丰沛,很快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章太炎、叶圣陶、钱穆、顾颉刚等都与之有过交集。

江澄波自幼便在浓厚的书香熏陶下成长。他经常从书店的大门穿过,又穿过不计其数的古书走进家门。13岁时,还在读私塾的江澄波,在地摊上看到3本明代的蓝格抄本,果断买回家。江杏溪查看抄本后惊喜地发现,这居然是宁波范氏天一阁的珍贵藏书,对江澄波大为赞赏。

这次经历也点燃了江澄波一生爱书的热情。1942年,16岁的江澄波正式到文学山房当学徒。父亲江静澜严格指导,江澄波从开门、关门,待客礼仪、抄写书目等细节一点一滴地学起。他也跟着长辈出门收书,学习纸张的识别、序目的鉴定、年代的鉴别等古籍知识。当郑振铎、顾颉刚等学者踏进书店时,江澄波捧出的不仅仅是善本,更是江家三代淬炼的版本智慧。

文学山房 牛华新 摄

抢救、修复、呵护古书

在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浪潮中,文学山房与其他4家书店合并为“公私合营苏州市古旧书店”。牌匾虽换,但是江澄波的使命未变。他走家串户,在废品回收站、废纸堆中抢救古籍;又奔波于纸浆厂,从即将消逝的纸堆中抢救文明碎片。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古籍面临着被损坏、被丢弃的命运,江澄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搜寻被遗忘的珍贵典籍。其中,宋本《东莱吕太史文集》原本被寄放在鱼竿店售卖,江澄波偶然发现后,一眼便看出其价值,将其收下。经过多方努力,如今这本书已入藏苏州博物馆。

“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过云楼藏书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得知因时局动荡,过云楼的藏书即将流散时,江澄波多方斡旋,凭借与顾氏后人的交情,促成四分之三的过云楼珍本入藏南京图书馆。这批历经战火的神秘藏书,包含50种宋元版本。江澄波将经手的10部宋版书,也悉数捐给图书馆,未自留一页。

最惊心动魄的抢救发生在动荡年代,江澄波曾冒险将珍本藏进地窖,把文献混入废纸。当风暴过去,他缓缓抖落《吴门贩书丛谈》手稿上的尘埃。

江澄波是一位水平极高的版本学家,精通古籍修复和版本目录学,经手过不少国宝级的珍贵古籍。修复古籍、保护珍本、呵护善本、抢救中国文化遗产,是他的主要工作。因为这些贡献,江澄波被当地人尊称为“苏州一宝”。

事实上,古籍修复是一项极为精细且需要耐心的工作。从纸张的选择、糨糊的调制,到破损书页的修补、装订,江澄波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坚持古法修复,染纸补洞、锤书压平,力求让古籍恢复往日神韵。

江澄波修复过一本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古籍。为了找到合适的纸张进行修补,他跑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寻访造纸作坊,最终在一位老工匠那里寻得相近的纸张。在修复过程中,江澄波花费数月,用细小的毛笔一点点填补虫子蛀的洞,用糨糊小心翼翼地粘贴书页。经过他的妙手,这本濒危的古籍得以继续流传。

年轻藏书人马骥难忘1995年的那个冬日:他捧着《?庐诗草》稿本请教江澄波,江澄波第二日冒着大雪,将考证便条送来。被称为“书界活字典”的江澄波,为无数后学开启秘门,从版本鉴定到题跋掌故,均倾囊相授。

给古书最好的归宿

在网络尚未兴起的年代,江澄波常和各地的书友通信联系,交流古书信息,也经常手写书目寄给他们。他会根据书友的兴趣为他们定制书单。他能精准地叫出那些熟客和旧书爱好者的名字,记得他们来自哪里,喜好是什么,即便一年中只能匆匆见上一两面。

一生见过太多书籍的命运沉浮,江澄波总想着给古书最好的归宿。退休后,因不舍祖铺、钟爱古书,江澄波一心想恢复他的“老字号”。2012年,他重挂“文学山房”旧匾,继续访书、鉴书、修书,抢救了大量文化遗产。

即使90岁高龄,江澄波依旧坐着轮椅,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书店,每日上午9点开始伏案忙碌,全年只有大年初一和初二两天休息。临终前的数日,江澄波仍端坐于店中修补《杜工部集》。

每有来客,问起苏州历史,或者书人书事,江澄波总是用“苏州普通话”向人介绍。他讲述历史学家钱穆曾躲在耦园撰写《史记地名考》,遇到要引用的内容就直接从线装书上挖下来贴在稿子上;著名学者顾颉刚约请他人一起收购旧书,总是先请别人挑选,剩下的自己再全部打包买下……

江澄波将书店比作眉毛,将城市比作面庞,“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彩,看着也乏味”。他将自己多年来在古籍行业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总结,著有《吴门贩书丛谈》《江苏活字印书》等书,为后人研究古旧书业和古籍版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如今,这艘书船驶向远方,江家三代人用百余年的光阴接力守护书香,让一家书店成为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江澄波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他个人与书相伴的传奇,更是一家书店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

(青 衫摘自《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14期) SM/fFnBd91ldbxRTDGjUAoEHj1i3/a8jGwUMYYO5ve4/zOfFfyrR6f+O2S6Suf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