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广岛之恋》后,又写了一部小说《长别离》,由法国导演亨利·柯比拍成电影,获得 196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故事讲述的是,咖啡馆的女店主黛莱丝 16 年来一直苦苦等待丈夫归来,却始终没有任何音信。就在法国国庆日这天,咖啡馆门口出现一个哼着小调的流浪汉。她觉得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黛莱丝使用各种方法,试图唤起失忆流浪汉的记忆,但全是徒劳。流浪汉没有记起一点往事,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他的身份。
时间来到 1997 年。这一年获金棕榈奖的电影之一是日本影片《鳗鱼》,导演是今村昌平。这是今村昌平第二次获金棕榈奖,1983 年,他执导的《楢山节考》曾获此奖。今村昌平是我喜欢的导演,他的这两部获奖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7 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香港回归之年。在时间的河流中,这一年如同参照物一般醒目。对戛纳来说,这一年是戛纳电影节 50 周年。电影节组委会举办了一个纪念酒会,特邀历届获奖者参加。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安杰伊·瓦伊达等世界知名导演齐聚一堂。今村昌平作为当年的金棕榈奖得主,必然也在其中。
今村昌平对科波拉印象很深。他说科波拉威风凛凛,侃侃而谈,与法国总统大谈黑手党电影,把席间气氛搞得十分活跃。他感慨,科波拉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但今村昌平后来回忆这次聚会时,他发现一位与科波拉行事风格截然相反的导演给他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如同镌刻在脑海里,难以磨灭。
和所有类似的酒会一样,有人大出风头,也有人沉默无语。角落里的一位老导演,有一个非常醒目的鼻子,他与谁都不交流,看上去好孤独啊。他是谁?今村昌平向翻译打听。翻译又去向别人打听。一会儿翻译过来告诉他,那个老头是法国导演亨利·柯比,他的获奖影片是《长别离》。
“哦,《长别离》!”今村昌平一惊,“我看过,我看过。”
亨利·柯比是剪辑出身,1961 年拍完这部荣获金棕榈奖的影片后,又回去干他的老本行——剪辑。
《长别离》中,女店主一直没弄明白流浪汉到底是自己的丈夫,还是不相干的人。最后,当流浪汉离开咖啡馆时,女店主下定决心,朝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声丈夫的名字。流浪汉闻声惊恐地停住脚步,随之举起了双手。
网上有这个镜头的剧照,黑白的。流浪汉戴着帽子,虽是正面,但看不到他的眼睛,被帽子的阴影遮住了。面部的一部分也处在阴影中。他的手并没举得特别高,至少没有高过头顶,与脑袋形成一个“W”。尽管看不到他的表情,但给人的感觉是:背后被黑洞洞的枪口指着,那把枪随时可能被扣动扳机,一颗子弹会呼啸而出,夺去他的性命……但无所谓了,这是命,他准备接受,所以没有震惊和恐慌,有的只是条件反射——举起双手。
亨利·柯比也注意到了今村昌平。他与今村昌平的目光交接到一起,两人会心一笑。隔着桌子,不便说话,只是用目光交流。
“我们在聊你。”
“我知道。”
“我看过你的《长别离》,我很喜欢。”
“我也看过你的《鳗鱼》,我也很喜欢。”
“你的电影很打动我,我说的不是客套话,是真的!”
今村昌平为了给他的话提供佐证,站起来,离开座位,转过身去,模仿电影中的那个经典镜头——举起双手。
“瞧,我没说谎吧,这个镜头太棒啦!我愿拿我的整部电影来换这一个镜头。”
亨利·柯比眼中立刻溢出大滴的泪水……来自同行的褒奖给予他极大的慰藉。30 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他电影中的镜头,这让他很感动。那部电影,值了。
他脸上挂着泪,含着笑,冲今村昌平抱拳致谢。今村昌平双手合十,送上祝福。他的眼里也蓄满泪水。
( 林 一 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献给爱伦·坡的玫瑰》一书, 李晓林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