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代郭震《宝剑篇》一诗,盛赞龙泉宝剑的形制和品格,让人不难想象它的千锤百炼和坚韧锋利。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剑,传承至今超过2600年。在长期的发展中,龙泉宝剑形成了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这四大传统特色。匠人的炉火不灭,铁锤敲打不休。穿越历史的长河,如今在“叮当”声中奋力敲砸的,有一位来自浙江龙泉的“95后”姑娘——邹琦。
邹琦从小在剑坊长大,回忆起童年生活,她的耳畔仿佛还萦绕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她记得铁锈味和煤炭味,火炉旁蒸腾的热气,还有父亲工作时脸上豆大的汗珠。
邹琦出生于宝剑世家,她的爷爷邹芝璋熟悉铸剑技艺,独创了龙泉剑的立体凸花工艺。父亲邹建明从爷爷手中接过家传本事,掌管剑坊40余年。
俗谚云:“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从事铸剑行业几十年,邹建明深知铸剑是个辛苦活儿,他心疼女儿,不舍得让她干这一行。邹琦便同寻常孩子一样,一路读书考学,毕业后找了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远离了“刀光剑影”。
直到2020年,正值直播行业发展热潮,邹琦回家帮忙做直播,介绍宝剑的文化历史、制作工艺等,希望为家里的宝剑增加一些销路。最开始,邹琦白天上班,晚上直播。由于不熟悉宝剑相关知识,她每次开播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我还记得第一次直播的时候,紧张得脸通红,话都说不通顺”。
邹琦自小性格要强,她开始广泛阅读宝剑的相关书籍,了解自家剑坊的独特工艺。深感于龙泉宝剑深厚的文化底蕴,邹琦逐渐爱上铸剑这个行当。四个月后,邹琦辞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铸剑行业。
“一方面是出于热爱,另一方面出于责任。”越是认识到宝剑文化之美,邹琦越感到身上的担子之重。“我们家只有两个女儿,我作为大女儿有责任去传承铸剑技艺,老祖宗传了这么多年的手艺,总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档了。”她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开始学艺之后,邹琦方才懂得这句诗的真意:一把精美绝伦的宝剑,是由铸剑师的辛苦汗水浇铸而成的。
邹琦介绍,从原材料到一把宝剑成品,其间有大大小小数百种工艺,行业精简归纳成28道工序,包括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
成为铸剑师的路上,邹琦认为真正的困难不多,要义都在“坚持”二字上。“打铁看着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儿,挥一下锤子谁都可以,但是百下、千下,经年累月地挥下去呢?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邹琦说,将一根钢条捶打成一把剑,是一个枯燥又繁难的过程,铸剑师的成长之路也是如此。
在铸剑行业内,“打铁”又被称为“赶火”,意思是需要赶在铁条烧红软化的时候一鼓作气塑出剑型,从第一锤落下开始便不能停,直到大功告成。这一过程往往会持续几个小时,对体力消耗极大。女性铸剑师的体力先天处于劣势,邹琦少不得要咬牙坚持,往往一通“叮叮当当”下来,手臂酸麻肿胀。
“凡事都是练出来的,抡锤抡多了,胳膊的力气真的会增长。”如今,邹琦已经能够单手抡起5斤多重的锤子,她自嘲练成“麒麟臂”了。
辛苦之外,更添伤痕。打铁时火星溅到身上,或是磨砺剑锋时手被割破,都成了家常便饭。邹琦不把这些小伤放在心上,“做手艺的人,受伤才是正常的”。让她有些难过的是,学艺之后,她整日穿着一套粗蓝布工装,同美甲、美瞳和化妆无缘了。邹琦笑着说:“没有哪个女孩不爱美,但想把手艺学好,难免要放弃一些东西。”
自古以来,铸剑便是男性主导的行业。虽然邹琦出身铸剑世家,但还是逃不过旁人的非议与闲言。很多人只要见到“女铸剑师”的名号,便会脱口而出“作秀”二字。邹琦对此不气也不恼。
邹琦称,在龙泉有几位技艺高超的女铸剑师。虽然在力量上女性较男性逊色,但在宝剑装饰技艺上,女性的细腻与柔和更胜男性。龙泉剑的“纹饰巧致”古今闻名,女铸剑师自有一番天地可作为。
“男性铸剑追求沉稳,配色多用银、灰等色,而我更爱大红、大绿这些跳脱的颜色,纹饰选配也不拘一格,多融入武侠元素。”邹琦说。
如今,邹琦在父亲的协助下已成功锻打出四五把宝剑。她最难忘的是自己铸的第一把剑“凤凰涅槃”。“男性多爱龙纹,凤凰是我特地带入的女性视角,而凤凰涅槃正对应着当时我从舒适圈辞职进入铸剑行业的心境。”
为了获取设计灵感,邹琦翻阅古籍,寻访各处的博物馆,从古代图腾、纹饰中取其精华,融入宝剑制作。例如,邹琦曾从杨贵妃的香囊样式中获得启发,设计出一把唐刀。
在传统铸剑技法之外,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邹琦花心思琢磨出一系列宝剑文创产品。她以云龙剑为原型,设计出可爱的“Q版宝剑”,通过项链、冰箱贴、钥匙扣等各式产品吸引年轻客户。邹琦称,以往宝剑的客户群体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但近些年喜爱宝剑的年轻人持续增多,如邹琦设计的“凤凰涅槃”宝剑便由一位女高中生买走了。
在冷兵器日渐失去实用性的今日,铸剑技艺的传承更多在于宝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邹琦希望宝剑不只存在于博物馆或收藏架上,而是能真正走入大众视野中,让更多人领略宝剑之美。
铸剑是个冷门并且“苦脏累”的行业,学艺又是极漫长的过程,因此如今鲜有年轻人投身其中。邹琦想用自己的例子,带动更多年轻人看见宝剑、热爱宝剑,让宝剑文化焕发新生。
(梁衍军摘自《羊城晚报》2024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