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后知后觉的美

●瞿宜城

美是多样的,精致典雅固然是一种美,凌乱峻急也可以是一种美。唐朝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说到“悲慨”:“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颜真卿那篇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祭侄文稿》,呈现的就是这种凌乱悲慨之美吧!

初见时我不懂它。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在兴趣班学书法,老师为了熏陶我们,有时会在电子显示屏上展示一些大师之作。有一次,她接连展示了三幅作品,《祭侄文稿》《寒食帖》和《兰亭集序》,说是“天下三大行书”。

小小的我看得满心困惑。这三幅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兰亭集序》,它行云流水、柔丽灵动,只是扫上一眼,就觉得心旷神怡。《寒食帖》更为瘦劲,筋骨分明,没有《兰亭集序》那么赏心悦目,但比起《祭侄文稿》,起码算是干净流畅。

是的,这篇《祭侄文稿》写得乱糟糟的。二百多字,有涂改,有掉字,字距也不均匀。说是行书,有些字算是行草,有的竟然是大草。我心里嘀咕,这要是我写的,说不定会被老师打回去重写。

这样一幅作品,为什么会被世人如此推崇?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疑问萦绕我心。

到了初中,我读了《安史之乱》,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扑面而来,又因安史之乱戛然而止。战火弥漫,生灵涂炭,杜甫这样描述当时的惨状:“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而颜真卿这篇《祭侄文稿》的背景,正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篇祭文,在祭文里,颜真卿回忆了亲人们舍生取义的过程。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造反,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起兵讨逆,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他联手,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则来往两地进行联络。尽管父子二人勇敢忠诚,可惜孤城难守,常山终被叛军攻破。

颜真卿只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实却是无比惨烈的。由于颜杲卿父子拒不投降,叛军砍下颜季明的头颅。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割下他的舌头,全家三十余口皆遇害。

颜真卿后来让人再至常山,只找到颜季明的头骨。猝然相对,他内心震动不已,如文中所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在祭文里告诉侄子,会为他寻一个安居之所,若他的灵魂有知,不必总是为徘徊如无依之客而叹息。

从笔墨上可以看出,颜真卿提笔时内心还算平静,字迹工整而有章法,只是在介绍自己的官职“光禄大夫”时掉了一个“大”字。他似乎在提笔前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要按捺住情绪,按照常理写一篇普通的祭文。

但写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时,开始出现大片涂抹,字形大小不一,空隙也变得不均匀,你可以感觉到作者内心的痛楚。如他所言,他是看着这个侄子长大的,像芝兰玉树生于庭前,他想象侄儿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今昔对照,怎不痛断肝肠?

叙述进一步深入,写到堂兄和侄子的勇敢与不幸,作者的情感如惊涛骇浪,从心底冲到笔端。他来不及蘸墨,着急要将所感表达,墨迹越来越淡,内心的感情却越来越浓。全篇二百余字,他总共只蘸了七次墨,所以常有枯笔,但那些枯笔如同刀枪剑戟,在心底划出血痕。

到了“呜呼哀哉,尚飨”六个字,从行草变成大草,墨尽,笔枯,若形销骨立,若弦断音绝,更能让观者感觉到作者难以言说的大悲伤。

这样一篇作品,无法用优美来形容,而“优美”两个字在它面前只会显得无力。它通过它的“凌乱”,通过它的不完美,展示了作者内心的风起云涌。对于国家和亲人深挚的爱,对于敌人刻骨的恨,流露于时润时秃的笔间,成就这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瑰宝。

《红楼梦》里林黛玉谈作诗,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的意思是,章法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东西。当灵感降临,内心被情感推动,有些表达就在那里,虽千金不能易,那么,就应该丢开章法,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字如其人,二十多年后,颜真卿被朝廷派去向叛臣李希烈传达旨意,李希烈劝他投降,遭拒,七十六岁的颜真卿被缢杀。

看到这结局,我眼前不禁浮现出这篇《祭侄文稿》,那字迹里有碧血丹心,有浩气长存,有怒发冲冠,也有视死如归。我为初见它时的“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惭愧,更为它蕴藏的悲壮而震撼。

拘泥于章法的美,虽动人却无法直击心魂;徒有技巧的美,有时会显得色厉内荏。伟大作品一定如这篇《祭侄文稿》,用生命写就。情怀,是比技巧和章法更重要的东西。

(本刊原创稿件,勾犇图) aIJRcr8qPY4THYYOppGVz173wx05PjbRTTAb6yWx7GZVtsi8Nts0YsLe5InpFR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