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为千年文物打光”的女孩

●徐雨舒 雷宇

桂昊雯

西周曾侯谏作媿铜肆壶、唐代伎乐飞天纹金栉、清代掐丝珐琅桐叶形笔掭……这些在常人看来晦涩拗口的文物名,桂昊雯却如数家珍。十几年来,她走过很多繁华的城市,却对博物馆里尘封在历史中的一件件文物情有独钟。

非专业人士也能做好专业事

中学时,桂昊雯偶然看到几幅文博摄影作品,照片中器身的纹路纤毫毕现,精湛的工艺宛若天成。这让小小年纪的她瞬间被吸引住了。“精美的画面,让文物之美完整地展现出来。我头一次感受到,几千年前古人造出来的东西竟然这么美!”

自此,桂昊雯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在父母的支持下追文物展。

她真正开始琢磨拍文物的技巧,是从上大学开始的。

桂昊雯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的数字出版专业,如今正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别人看来,她对文博知识的了解深度比不上学历史的,在拍摄方面的专业技能也比不上学摄影的。不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上的摄影培训课程丰富多样,她就在课余时间一点点自学。

桂昊雯观察发现,博物馆展厅都在室内,自然光源弱,文物的死角往往较暗,因此摄影时明暗处理特别重要。早年间学习素描时积累的光影认知,为桂昊雯的前期构图和后期修图提供了很大帮助。

为了把文物拍得抓人眼球、与众不同,桂昊雯拍摄前常常会做大量功课,在网上搜索优秀的摄影作品,反复解构,揣摩当时拍摄者的心境和巧思。

有一次她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计划拍一件名为“银胎镂空竹鸟纹碗”的展品。到了文物展柜前,她开始全方位地观察,平视、仰视、俯视、斜侧……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出片的角度。仅仅一个展品,她就拍了200多张,相机存储容量告急,她还是不满意。

一个瞬间,桂昊雯轻拧了一下对焦环,透过正前的镂空,把焦点对在碗身的内侧,刹那间明暗交叠、光影交错,历史文物穿透时空,艺术之美瞬间绽放。光与影的结合,仿佛让眼前的文物有了生命。

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种悄然建立起的连接,所谓的技巧、教程都渐渐从脑中淡出,偌大的馆中只剩下一人、一碗和一束被定格的光影。

自那之后,关于文物和摄影的关系,桂昊雯有了新的答案:摄影是服务文物、表达美的一种手段,它的力量在于借助非常规的视角,捕捉艺术性的瞬间。

将博物馆带到孩子们身边

桂昊雯对摄影作品的标准把控得越来越高,这也让她不断地“被看见”。成为摄影网站签约摄影师,担任图书的摄影指导,参与图书出版,被邀请拍摄文物……

让文博公益走进更多人的世界,是桂昊雯心头的牵挂。长期以来,桂昊雯都在思考“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她意识到,“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大学前可能没有去博物馆的机会”。能否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社团,将博物馆带到孩子们身边?桂昊雯萌生了成立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活化传播协会的想法。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协会就从最初不到20人的“小作坊”发展为上百人的校级学生社团。在桂昊雯的带领下,社员们先后完成了50门文博精品课程的制作,并借助寒假返乡实践的机会,奔赴多个省份,面向700余名中小学生线下授课;联合全国12所高校文化遗产类组织发起了文化遗产类社团(组织)联盟。

两年前,桂昊雯还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将“讲好文物故事”的想法付诸行动。

如何把专业性较强的文物“冷知识”讲得让普通大众听得懂、记得住?桂昊雯打着“小算盘”:“做文物科普,我会把知识点掰碎了,每次只解释一个小点。比如‘掐丝是一种制作工艺’,有人碰巧刷到,之后去博物馆就能看懂带掐丝的文物名了。”

送一件件文物“回家”

“因为一张图,奔赴一座城,只为一个展”是桂昊雯这几年生活的常态。

历数5年来看过的展: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特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中华艺术宫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博物院的“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

当时,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231件珍宝在国内巡回展出,点燃了众多文博爱好者的热情。一件件文物流光溢彩、瑰丽奇绝,无声地描绘着古阿富汗的文化盛景。

“顺着展览走到结语处,墙上写着7个字——‘文化存则国家生’”,桂昊雯回忆道,“看到时我觉得灵魂一震,后来才了解到,彼时阿富汗国内战火纷争,文物看似在世界各地展出,实则是在‘流浪’,各地博物馆都在接力守护阿富汗的文化。”

一种跨越国界的大爱漫上心头。也是在那时,桂昊雯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有着别样的意义。

“文物承载的文化、科技、美学、历史价值是如此之高,其璀璨足以让人从心底生发出文化自信来。”散落海外的文物更是如此。

“让更多的文物和更多的人相遇。”回望来时路,这是桂昊雯给自己写下的注解。

2025年,桂昊雯将远赴南加州大学参与联合培养,也将有机会与更多海外文物相逢。那时,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展柜前,或许常会有一个女孩的身影。循光而至,镜头闪烁,她会用自己的方式,送一件件文物“回家”。

桂昊雯的文物摄影作品

(萌芽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27日,本刊节选) sAlggQErdgAr9aZziKeeuSTSGewZiNCcGWQBCyVMHvzhrZ138C0FqxgHWKXXHT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