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编者按:在甘肃民勤,人类与沙漠的拉锯战已经持续了70余年。2025年春,在一场名为“请到民勤种棵树”的环保行动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自发赶赴民勤,加入治沙行列。大家只有一个目的——“沙退绿进”。这里的故事,远比想象中动人。
西北三月的风依然凛冽,当我坐上兰州到武威的高铁时,天地陡然换了颜色——铁轨两侧,黄土与白雪正上演着角力,祁连山脉依然白茫茫一片,仿若正在上演一场盛大的白色默剧。我的眼睛不知道该看左边还是右边,因为这就是我期盼了很久的、真正的“雪国列车”啊!
下了高铁换乘汽车,辗转许久,我终于抵达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的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我激动地打开车门,才探出头,西北风便裹挟着沙砾迎面扑来,像无数只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脸颊。我立马缩回车里,戴好口罩、墨镜和帽子,这才重新打开车门,下了车,拖着行李箱向志愿者登记点走去。行李箱在沙地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痕迹,顷刻间便裹满黄沙,箱体上的金属拉链在阳光下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光,就像沙漠里倔强的星辰。一旁,几位叔叔正忙着整修第二天种树需要用的铁锹,工作人员正带着新来的志愿者登记住宿……他们的衣服上沾着黄沙,却像春天新抽的嫩芽般生机勃勃。
第二天清晨,我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种树生活。
沙漠的清晨很冷,但当我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穿着各色衣衫,在沙丘上蜿蜒成七彩的溪流时,却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暖意。
八点整,在基地负责人仲麟的组织下,所有志愿者有序到达集合地点领取铁锹、树苗,时刻准备大干一场。工具发放完毕后,仲麟便开始教我们分辨梭梭、柠条、花棒三种树苗,告诉我们坑要挖得大一些,要掌握“三埋两踩一提苗”的诀窍。说话时,他的眼中闪着光。那一刻,我觉得他就像古代戍边的将士,用铁锹代替长枪,以梭梭树构筑新的绿色长城。
“梭梭的根能扎到地下十米。”看着手上不足三十厘米的梭梭树,我难以想象,就是小小的它,在黄沙漫天的荒漠中,给民勤人带来了沙漠变绿洲的希望。到达种树地点后,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挖坑。在我将铁锹插入沙地的瞬间,沙砾顺着锹柄簌簌滑落。时间仿佛倒流,我随之回到民勤人历年来治沙的时光。我忽然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植树活动,而是一场与千年荒漠的对话。因为在这一刻,我仿佛看见那些躬身沙海的背影——他们用皲裂的手掌接住溃逃的流沙,在指缝间播种梭梭苗,任岁月将青丝染成霜雪,却始终保持着向下扎根的姿态。
种树是一种时空的折叠术——此刻埋下的三十厘米幼苗,正在与十年后腾格里沙漠深处的十米深根握手。我想,我挖出的不仅是树坑,更是正在沙漠中生长的年轮。
“这比坐在办公室里写代码真实多了,希望下次来时能看到我种的梭梭树发芽生长。”来自上海的志愿者阿南是一名程序员,他摊开手掌,给我看掌心纹路里嵌着的流沙时,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挥锹挖坑、浇水扶苗、回填踩实……绵延起伏的沙丘间,志愿者们干劲十足,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绿色的期盼。
当天的种树工作结束后,我们回到基地吃饭、休息。夜幕降临,志愿者们坐在沙漠里,一起仰头看星空。星光倾泻而下,毫不夸张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汹涌的星空:深蓝的夜幕上,星子不是点缀而是洪流,从大漠尽头一直漫到我们的头顶。有人说,这在草原上叫“星海”,但沙漠的星海更显壮阔——没有草木遮挡,没有灯火侵扰,亿万年前的星光就这样赤裸裸地浇在沙丘上。
三天后,我结束了这趟沙漠种树之旅。整理照片时,我突然发现,在那些沾着沙砾的镜头里,仲麟永远站在画面边缘。这个毕业后返乡,为了治沙,把“家”搬到沙漠里、自费购买树苗的西北汉子,拍照时永远默默地把大家放在最前头。
后来,我把这些影像发布在社交平台,一时间,评论区涌进无数陌生人。有个网名叫“三金金”的女生留言:“我能把沙漠玫瑰印在湿纸巾上,寄到民勤给大家用吗?”于是,这个女孩在我拍的“沙漠玫瑰”图片上印下“西北并非寸草不生,有爱亦能繁茂如春”的字样,定制了一千份湿纸巾,送往民勤。
仲麟曾在节目上说:“民勤的土地种不出浪漫的玫瑰。”但是,当看到民勤人几十年来的执着,当看到天南海北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出现在民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一代又一代民勤治沙人、一个又一个种树志愿者,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梭梭根系,何尝不是独属于民勤的“沙漠玫瑰”?他们坚守着,只为某天能托起一片星空,只为某天能真正实现沙漠变绿洲的梦!
(本刊原创稿件,插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