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我在南极种蔬菜

●胡淼

一转眼,我作为驻站医生在南极长城站驻守的日子已经过去5年多了。在那里的540天,许多事历历在目,要说最令我难忘的,种菜是其中之一。

540天种出半吨菜

去南极前虽已知艰险,但身在其中才感受到那里的自然条件比想象的更严酷。

即使是夏天,南极的天也是孩儿脸,上一秒阳光灿烂,下一秒就怒风呼啸、大雪漫天,谁也不敢出门。冬季,12级以上的大风更是家常便饭,仿佛要把地上所有的东西搬上天,那声音撕心裂肺。好在我们的胆子渐渐被吓大了。大风两三天一次,最长一次刮了三天三夜,狂风裹着雪、挟着雹,天和地灰灰黑黑、混混沌沌地连在一起,大家连食堂都去不了(包括厨师),猫在宿舍连着吃了3天的泡面、火腿肠。

我此行的职责是作为队医维护队员的身体健康。种菜虽是“业余”工作,但对医疗保障也很重要。踏上南极前,我对农活儿完全是外行,在一点一点的摸索中,我和菜一起成长。

后来算了一下,在南极540天,作为队医兼菜农,我亲手收获的蔬菜有叶菜323.2千克、果菜117千克,合计440.2千克,接近半吨,产量为长城站温室建立后最高,算是个挺难超越的纪录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南极种菜必须有独门秘技——蔬菜大棚,这是来自同济大学的科研成果。2007年,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不久,“获奖大棚”便来到了南极长城站。

先来说说大棚的科技含量:极地光照非常有限,所以它采用人工照明系统来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棚内同时采用“营养土+营养液”自动供给的方式满足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此外,大棚还以人工补暖的方式,在冬季为植物生长提供需要的环境温度。

黄瓜牵藤了,西红柿开花了

南极自然环境恶劣,我们的大棚在运行了近10年后,于2018年在一次极地风暴中“光荣负伤”。所幸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带去了充足的材料,我和伙伴们得以在那年春天开展维修工作——LED灯、加湿器、托盘、电线安装调试,防水处理……每一处都不能马虎。

我们根据新补的LED灯模组情况,在叶菜区设计排布了两排共20盏LED灯,剩下的几盏加装在果菜区,通过高效照明,促进果菜生长。经过一周的努力,大棚重焕青春。最后,我们把大棚的楼梯、墙壁也翻新了,还特意用油漆把大棚入口的扶梯刷成红色和黄色。那是国旗的颜色,人一看就有精神!相信菜也是!

一切就绪,就等种菜。我在营养钵里分别撒了些辣椒、黄瓜种子,期待它们长出来。无土栽培、电脑控制、LED植物生长灯……这些技术个个都是杠杠的,它们仿佛耳聪目明,智商极高。比如,这些设备可以协同工作,灯光模组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照明时长,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个小时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当房间湿度低于70%时,加湿系统会向房间内喷出水雾。外表透明且骨感的玻璃大棚在长城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天气晴好时,棚里的温度一会儿就能升到40℃以上,与外面0℃以下的气温形成强烈反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种花色的蔬菜瓜果争先恐后地发芽长大:绿油油的菜叶大片大片塞满了菜架,黄瓜也牵藤了,或深绿,或浅绿,或绿中带黄,远远近近迎着光的地方一律披着紫色的光晕,如绸缎般丝滑,那是紫灯照射的效果。

遗憾的是,西红柿产量不高。它的生长离不开授粉,南极没有昆虫,人工授粉质量远不如昆虫授粉的。

不会种菜的菜农不是好队医

经过一个夏天的锻炼,我成了种菜达人,对接下来的越冬信心满满——一定要让越冬的14名队员有蔬菜瓜果吃,这是关乎身体补充维生素的大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新冠肺炎疫情一来,原本需要驻站一年左右的我们,超长“待机”了540多天。还好,我们有大棚!那些日子,我经常往食堂搬菜,大家吃得香甜。但说实话,站里人多,我不敢奢侈到端上一盘热腾腾的炒青菜,只能和厨师商量,每顿“豪爽地”端上一大盆汤,汤里漂上黄瓜几片、翠绿一拨。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很开心。

然而我的压力来了:必须努力提高蔬菜产量!我天天寻思,夜夜上网找“宝典”,请教农业专家,查阅农学资料,钻研品种知识、管理技术,目标只有一个:小温室得有高产量。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采取交叉种植、平行管理、间作套种等措施,克服南极强紫外线、低温、大风、夏季昼夜温差大等恶劣因素。渐渐地,我的菜棚居然平均每天能收获1千克蔬菜。队员们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不会种菜的队医不是好队医。”

其实作为队医,种菜这个领域,我在踏上南极前完全是外行,摸索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就不多说了,每天这小小的1千克蔬菜,保证了14名队员的基本营养需要,我有满满的自豪感!在外援暂时隔绝的南极,我们挺过来啦!

2020年年底,疫情终于还是在南极暴发了。神奇的是,在周围各国的考察站均沦陷的情况下,我们站竟然风平浪静,一切正常,其中或许也有那些青菜、黄瓜、西葫芦、西红柿的小小力量在护佑吧。

不过,到了二次度夏后期,我们的菜种子快用完了。站内食物更加匮乏了,我在种菜上也更下功夫——通过电脑程序调配营养液、光照和温度,适当通风,调节湿度、温度和人工光源,必须让我的菜使劲儿长。

熬过了冬天,仅剩的上海青种子也种完了。“弹尽粮绝”之时,“雪龙2”号来了,日思夜想的中国船来了!我和队员们一起登船回家,那一刻我流泪了:游子天涯五百天,归家方觉泪也甜。

(林冬冬摘自《解放日报》2025年1月20日,老老老鱼图) nTCBwbVrO88J6x4kqjdr8+pvdW8jeYeJu3hz3a9kWIIkx8Toz3Y2QrMaFuAHvy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