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并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作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法律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2022年,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80万亿元。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能力不断增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中小企业庞大群体中的精华和最具成长潜力的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征如下。
“专”即专业化,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征明显、市场专业化水平高的产品。专业化强调的是从产品、服务、工艺、技术等方面追求专业性,专做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拓一些地区。专业化表现为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各个企业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能力交换对接,从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中获得报酬递增。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特点决定了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提升产品性能或技术特性,形成局部竞争优势,从而步入自我驱动的良性发展轨道。因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注重专业化发展,定位专一精准,深耕某一细分领域,具有识别市场机会的前瞻性,在客户、产品线、地区等方面根据自身的优势做专做细,在产业细分领域勇于打破国际垄断,取得所属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集中精力深耕。确定核心业务方向,长期专注并细作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形成技术领跑、标准化优势和批量定制规模。二是提供专业配套。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优质配套、成套产品,与龙头企业建立起匹配、可靠、稳定的专业化协作体系,逐步形成以专业化能力输出为动力枢纽、一对多的配套网络。三是发现利基市场。发掘空白领域并瞄准特定目标,降低与其他类型企业的生态位重叠度。四是往往处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实现补链强链。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小节点行业的技术突破,进而影响和强化整条产业链。
“精”即精细化,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精良产品。精细化强调精良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精细化是走精品工业之路的必然要求,体现在精益创业、精益生产、质量管理和工匠精神四个层面。精细化突出产品与服务都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企业通过打造高精尖的产品与服务开拓市场,赢得自身市场地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锻造精品力作、打造金字招牌、沉淀精品文化,得以凭借“小体量”而大有作为。此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注重内部制度建设的精细化,包括客户服务、业务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通过管理优化,提升企业的效率。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精细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研发精深,持续跟踪产品反馈并及时调整,精心设计制造出精致产品;二是品质精良,产品质量性能与国际先进对标达标,在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制定上有话语权,塑造自主品牌,增加品牌价值,实现高溢价;三是管理精细,构建流程控制规范、机制约束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精准供应链管理并升级拓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工匠精神,以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的匠心态度对待产品制作,赢得高认可度、高美誉度;五是数字化发展,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扩大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是绿色化发展,在绿色制造工艺方面促进关键技术的核心突破,持续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特”即特色化,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特色化表现为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经营性,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独立属性。这类差异化特征、特殊性效用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突出印象。企业以其特色化获得与众不同、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资源优势,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轻型化特征,形成鲜明的企业特色是这类中小企业的主要标志,包括产品特色、服务特色等。这类企业注重商标品牌建设,充分运用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产品和企业的核心价值。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色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小单元”经营,以小规模、大协作方式完成与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二是“差异性”定位,采取独特工艺、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差异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三是“趋势性”引领,前瞻性洞察行业趋势,牵引产品迭代开发,推动消费提档升级,最大化满足特定群体需求。
“新”即创新型,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表现为产品(技术或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创新型即实现以创新为支点的企业发展,以新设计、新产品、新款式、新包装形式等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相较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灵活变通、快速整合资源和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开发新技术成果、探索新技术应用、重塑新场景业态等方面更具成本优势和潜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主导产品在设计、研制、生产、销售等方面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基本锁定在“市场空白”领域,以将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成产业化为目标,致力于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厚植源头创新优势。企业领导者有企业家精神,团队有创新活力,企业拥有创新识别评估能力、创新消化吸收能力、创新持续性投入能力,以及与大型企业的融通创新能力等。二是完善领域专利布局。通过持续研发、技术迭代和高质量专利申请,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矩阵,形成隐形技术壁垒。三是数字化和工业设计赋能。推进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以“上云用数赋智”大幅提升创新效率。
由此可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中具有专业化生产技术或工艺,并具有精细化管理特点,能够生产特色和创新性产品的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既是一个整体,也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其中“新”是核心,是灵魂;“专、精、特”是手段和方式,是“新”的不同表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特征如图1-1所示。
图1-1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征
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2018年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18〕381号),决定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其产品基础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式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为进一步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63号),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定义为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2019年6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通告》(工信部企业函〔2019〕153号),公示了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0年11月、2021年7月、2022年8月、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认定第二批15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四批43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五批36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优中选优,联合财政部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财政奖补力度,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领头雁、排头兵,即重点“小巨人”企业。
2021年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约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以直达方式分3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的关键环节。同时,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巨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加快上市步伐。
2023年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四条关于“专精特新”的措施如下:
①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善企业画像,加强动态管理。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支持创新专属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订单式服务,“一企一策”精准培育,着力提升培育质效。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
②加大人才兴企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优化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备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择优派驻一批博士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校企双聘”制度,遴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导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等服务,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③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北京证券交易所实行“专人对接、即报即审”机制,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
④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构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壮大集群主导产业,促进集群内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2023年5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质量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中质和量的关系,为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