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出台培育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通过认定公示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自2019年培育工作开展以来,现已培育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共计1.2万家,其中第1批为248家,第2批为1584家,第3批为2930家,第4批为4357家,如图1-2所示。
图1-2 前4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赛迪研究院整理)
4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下
超5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6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7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从事细分市场10年以上的企业超过74%;超8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并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图1-3)。
图1-3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5678”特征
(资料来源:赛迪研究院整理)
“小巨人”企业已实现了全国覆盖。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超80%。其中,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比超60%;中部地区占比约为20%;西部地区占比约为10%;东北地区占比约为3%,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如图1-4所示。
从各省(市)分布情况看,“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10的省份(市)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均超过400家。江苏、广东、浙江3省的企业数量均超过1400家。“小巨人”企业数量较少的省份包括吉林、黑龙江、新疆、广西、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海南,区域“分布不均”的特点与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整体不平衡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图1-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3年)]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均在90%以上,比重在95%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八成,聚焦主业特征明显。2022年,“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9%,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2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为1.41%。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全国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57%。可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强度在广大企业群体中遥遥领先。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拥有超20万项发明专利,户均发明专利约17项,共设立国家级研发机构约80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240余个,博士后工作站约180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小巨人”企业超300家,约850家在近两年参与国家级技术创新类项目,“小巨人”企业支撑了创新的大格局。
图1-5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数据
[资料来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3年)]
2023年以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韧性显现,企业预期正加快改善。2023年1-7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营收利润率分别比规上中小企业高5.5个和2.7个百分点。从净利润来看,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净利润总额超4900亿元,户均净利润超4000万元,较2021年增长超11%。其中,净利润5000万元以上企业占比约24%,较2021年扩大约3个百分点,如图1-6所示。
图1-6 专精特新“小巨人”净利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赛迪研究院整理)
截至2023年上半年,累计共有82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全部上市企业的比重超15%。2023年上半年,共有173家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小巨人”企业70家,占比为40.46%,成为上市企业主力军。其中,在科创板上市的“小巨人”企业23家,占科创板新上市企业的56.10%;在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企业20家,占北交所新上市企业的47.62%;在创业板上市的“小巨人”企业19家,占创业板新上市企业的36.54%。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在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过半,有16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3年6月,北交所上市的200家企业中,超四成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聚焦主业、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协同创新、质量品牌管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本节从以上7个方面入手,选取部分地区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归纳总结其成功发展经验。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领域及目标客户的第一名,高度专业性是核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标定位明确,长期专注核心产品,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生产的成套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与目标客户群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
某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以来就瞄准起重机的液压设备,研发可以替代国外的产品。随后,企业又把眼光聚焦德国等国家的高压液压器领域,研发其中的替代品。该企业先后研制与开发了工程起重机械上的高压液压阀、液压系统等7大系列300余种产品,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0项,国内知名的徐州工程机械等大型企业都是它的客户。目前,国产起重机里30%以上的高压液压阀都来自该企业。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30余年的时间默默推动着我国工程、港口、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
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支柱之一,它们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投入,以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增加利润。创新突破需要人才,企业发展依靠员工,完整的培育、成长与创新奖励和激励体系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打造高质量研发团队,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奖励和激励体系,营造争先创优、奋发向上的环境。
某企业致力于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超越,坚定不移地遵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方针,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双电机消隙伺服系统、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引擎、交流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伺服电机等伺服产品,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与国外的知名品牌媲美,使公司成为中国动力伺服的领跑者;彩色激光标刻机、连续激光电源、脉冲激光电源、声光Q开关驱动器等激光产品,以应用技术研究及制造的突破性和原创性,推动了我国工业激光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化进程,使公司成为工业激光新技术的开拓者。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创新主体作用,牵头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与大院大所、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专业结构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不断聚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移,推动知识产权加快产业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了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效果,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进而促进各项创新活动。
某企业自成立伊始即注重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贵州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联合设立了康命源高分子研究院,组建了以郑强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取得了国际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申请中的专利15项。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相关机构加大了对其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技术和专利保护的自主能动性显著提高。
某企业重视技术和专利保护,积极进行专利发掘,对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公司主营产品的技术或未来主要目标市场的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保证核心技术的专利所有权。目前已申请专利147项(发明专利80项)、已授权92项(发明专利39项)、软著31项、注册商标4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企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同时是CSTM/FC60/TC06团标委秘书处单位。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生命和鲜明特征。这些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强烈意识,坚持以质量为主要的竞争优势,把提升质量作为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普遍重视质量基础建设,产品可靠性、功能性和稳定性高,产品使用寿命整体水平高,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国内领先,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是质量意识的追求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某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贯彻执行。该公司产品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质量监督管理中心等权威机构的检测,部分产品获得欧洲发达国家CE、UL、REACH、ETL、ROHS认证。成立以来,公司未发生一件关于产品或质量方面的纠纷案件。尽管质保20年,但公司售后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支出未超过10万元。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其核心团队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生产经营能力,有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国际领先企业的潜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打造行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改革薪酬体系,搭建畅通的晋升平台,致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某企业先后引进了多位在欧美生物药企研发、生产、质量、市场、商贸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家,始终注重海内外专家对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注重国际与国内知识、技能、文化的融合。近年来,海内外技术和管理专家倾囊相授自己领先于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手把手栽培公司年轻队伍,打造了以高层次海内外专家为首、年轻骨干为主力军的科研及管理团队。同时,公司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为高新技术人才稀缺的西部省份,培养出一批行业顶尖的细胞培养工艺开发方面的年轻技术骨干,为中国细胞培养基行业的发展培育了种子。
为走好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之路,作为中小企业排头兵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水平。
某企业近年来发动了一场“数字化革命”,确立了液压马达这一细分领域国内销量冠军的地位。2017年,随着国家在工业领域大力推动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企业咬紧牙关加大投入,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产值从2017年的1亿多元,猛增到2020年的3.1亿元。企业由此甩开国内同行,出口额也占到总销售额的30%,并以10%以上的速度逐年增加。从数字化中尝到甜头之后,企业把目光锁定在“5G+工业互联网”的改造上,致力打造智慧化工厂。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了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政策支持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在资金支持、培育等方面已出台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市场结构角度看,国内市场开放的老问题仍待解决,国内市场垄断的新问题仍然凸显,市场结构的新老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从配套服务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题。
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小而不精、多而不强的问题。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但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环节等方面仍需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发挥好“锻长板、补短板”的重要作用。以创业板上市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为例,2016—2020年,“小巨人”企业户均年度研发费用占比为7.4%,较创业板整体均值的6.9%并没有太大差异。2022年,“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8.9%,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如图1-7所示。
图1-7 2016—2020年“小巨人”企业与平均研发投入占比
(资料来源:赛迪研究院整理)
此外,我国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成长乏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机制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协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导致我国在重点领域的研究难以突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的长期竞争力面临不确定性。
一方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意愿较弱,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更愿意与具有资金、技术等资源或渠道优势的其他大企业合作。另一方面,相应地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激励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各地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共性问题重视不够,基础性和行业共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常面临“从头干”问题,创新发展基础平台搭建有待增强。创新生态体系的不完善也带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持续成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问题,使得已认定企业在创新协作和产业配套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具体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体现在企业数字化认知不足、技术基础较弱、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方面。第一,中小企业缺乏对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认识,也存在对数字化转型风险的忧虑,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无从下手,“不愿转”和“不会转”问题突出。而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迈向数字化存在技术应用和业务适配上的短板。第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人才短板限制了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应坚持聚焦细分市场,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或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有品牌产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当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进程,提升重点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同时,瞄准前沿必争领域,发挥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单点深入的优势,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应实施精益化管理,聚焦产业链配套和支撑环节,做专做精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和海外影响力,加快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业务模式深度融合,打造企业质量和品牌竞争的新优势。
有效的合规管理有助于企业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和机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应苦练“内功”,增强合规意识,建立合规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合规管理的能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适应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加速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数字化浪潮,促进数字化发展、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落的应用,推动企业业务“上云”,积极融入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更快、更好、更多地拥抱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