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弘扬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走在蒙山沂水间,脑海中总会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这片土地上,有讲不完、写不尽的壮阔景象和动人故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百万民工支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厉家寨”“九间棚”“临沂商城”,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激励下,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将家园建设成“人人都说沂蒙好”的现代化城市。

老区早已换新貌,沂蒙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百卉吐芳,前来祭奠英烈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宣讲员的讲解铿锵有力,挺拔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直抵人心。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49年4月,主体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塔高约4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金色大字为毛泽东同志所题写。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堂,巨大石碑上,镌刻着62576名烈士的英名。触摸着一个个名字,思绪闪回到硝烟弥漫的年代。

1938年至1945年,山东根据地毙伤俘日伪军53万人。一场场胜利的血战、硬战、恶战,消灭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24名战士为救援朱村群众英勇献身,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党的干部武善桐为掩护村民撤离,把日寇引到村外后抱敌跳崖。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就要立即去解救。

一切为了人民。除了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精兵简政、土地改革等措施,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既有“满缸净院”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既有“喊大爷、叫大娘”的亲切,也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规矩。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抗日战争时期,“红嫂”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王换于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沂蒙母亲”。张淑贞告诉女儿于爱梅,那个时候就算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就这样,战时托儿所的42个孩子一个没少,张淑贞和于爱梅的婶子却有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即使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她们也从不图回报。

“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决跟党走。”在奶奶、妈妈的影响下,于爱梅也成长为新时代的“红嫂”。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沂蒙精神的宣传弘扬中。军营、学校、红嫂纪念馆……处处都有她拥军优属、宣讲沂蒙精神的身影。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当时,沂蒙地区人口约420万,其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

鲁南战役前,陈毅同志指示郯城县,5天内建一座承重3吨以上的军用大桥。郯城立即组织300名木匠、200名铁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壮年突击队员,冒着刺骨的风雪建桥打桩。3天后,大桥就横跨沂河之上。淮海战役时,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面粉,一路追赶部队,行程2000多里,自带的干粮吃完了,他们宁肯挨饿,也不动一粒军粮。

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用自觉的行动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刘占全说。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在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总书记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老人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总书记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是朱村传承70多年的红色民俗。抗战初期,朱村就建立了党组织。1944年除夕夜,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24名战士为保卫村民血洒战场。第二天,村民自发将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这一红色民俗传承至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历史重温,都是一次红色基因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介绍说,迈上新征程,临沂将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曾被形容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如今的临沂,已成为“商贸物流之都”,拥有北方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

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这个原本三面环山、闭塞贫困的“空心村”,通过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了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和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刘占全说,沂蒙老区的蝶变,离不开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民靠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党群一心,临沂才有今天的成就。

王安德表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巩固,沂蒙人民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徐锦庚 庄俊亭 肖家鑫 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年5月26日) qkdqw3GK4qdR+i5S6wUaAAHTIYSHoLyKFd1vDY8THXrmlTDPN5SEakBftHCEBb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