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进展、形势和展望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在这里交会,在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先后对重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进一步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前进方向、根本遵循、动力之源。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提供坚强支撑,有力助推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一、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效突出

十年来,重庆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6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9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2022年达到9.07万元。其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亮点频现、成果丰硕,内陆腹地加快变身开放高地。

(一)政策沟通引领作用不断提升

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层次战略对接和交流交往,“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共识进一步深化。

1.与共建国家多层次战略对接成效明显

积极参与中外双多边合作机制,成功推动将陆海新通道建设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和第五、六、七次外长会议等高层次双多边国际会议议题,有力提升了陆海新通道战略地位。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成功纳入中俄两河流域合作机制,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功开启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合作新篇章。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部分成果成功纳入元首外交活动,深化重庆与白俄罗斯、越南经贸合作分别写入中白、中越元首联合声明。

2.同共建国家交流交往不断加强

十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领域交往活动400余场,市领导先后率团出访新加坡、菲律宾、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就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深入对接。时任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近40位副国级以上外宾来渝访问,来自75个国家350名驻华使节到访重庆。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5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3届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5届中新金融峰会、2届“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重要涉外活动。

3.同共建国家合作网络持续加密

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荷兰、意大利、乌拉圭、白俄罗斯、缅甸5国驻渝总领事馆,外国驻渝领事机构增至13家,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驻渝领事机构达到8家。十年间新增国际友好城市24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75个,较2013年分别增长83%、183%,累计分别达到53个、116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分别增至29个、82个。

(二)设施互联互通布局不断完善

坚持把“硬联通”作为重要共建方向,积极统筹东南西北四向联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加快形成。

1.交通内联外畅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81千米,较2013年增长65.0%。“米”字形高铁网加速成型,营业里程突破1000千米。“三环十四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通车里程突破4000千米,较2013年增长73.1%。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雏形初显,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111千米,较2013年增长22.8%,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突破2亿吨、400万标准箱。积极构建“双枢纽”国际机场格局,江北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3条跑道、3座航站楼同时运行的机场,重庆正兴国际机场场址获批。

2.对外开放通道提速增效

截至2022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7481列、运输37.4万标准箱、运输货值约498亿元;2022年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555列、运输达到1.2万标准箱,跨境公路班车发车3373车次、运输7588标准箱。2022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5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近30%,重庆成为全国首个重箱折列超1万列的城市,成功测试中欧班列南通道班列,通道网络覆盖欧亚超百个城市。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扎实推进,提高船舶重箱装载率8%、周转率10%,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净增1000万吨。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开行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开行2000列,运输货值不断提高。国际(地区)航线已累计开通110条。中新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已为3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三)贸易投资合作渠道不断拓展

得益于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全市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外资合作实现“稳量提质”。

1.外贸保持较快增长

依托“1个(自贸试验区)+4个(开放口岸)+6个(综合保税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的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全球备件加工分拨、全球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发展,带动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稳定增长。2013—2022年,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从1228.6亿元扩大到2214亿元,年均增长6.8%,占重庆外贸比重为27.1%。

2.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成效明显

创新“保税+”、“暂时进出境”、“保税+文旅会展跨境电商”、研发维修、展示交易、会展文旅等一系列外贸新业态,通过保税展示展销吸引保时捷、奥迪等品牌设立汽车保税分拨中心。在西南地区率先试点“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前店后仓+快速配送”零售新销售模式,促进重庆水果、鲟鱼、罐头等打开国际市场。

3.双向投资稳步推进

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89.7亿美元,在渝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316家,信息年报外资企业累计达到2581家。有序引导企业国际布局,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78家。2022年,“一带一路”国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24家,实际使用外资16.32亿美元。

(四)资金融通纽带功能不断发挥

着力完善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体系,深化拓展跨境金融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金融通水平全面提升。

1.与共建国家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外收支总额为247.8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22%,辖内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融资余额达到2968.3亿元。2013年以来,出口信保服务累计支持全市企业出口超过464亿美元,其中支持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31亿美元,向RCEP国家出口58亿美元,持续为长安汽车、外建集团、中冶赛迪、赛力斯等企业提供海外成套设备出口、海外工程承包及海外投资项目风险保障近25亿美元。

2.国际金融合作互信不断增强

主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渝布局,全市现有外资银行15家、代表处1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或分公司12家,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均居中西部前列。多层次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依托“中国—中东欧银联体”平台,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家银联体成员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中新合作框架下,成立由渝新双方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中新金融服务专委会,定期研讨金融合作规划及事项,常态化举办中新金融峰会,国际金融交流合作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

3.跨境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

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金融外汇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探索,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不动产投资信托、全国首单非银金融机构借款及结汇业务、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债权转让业务、中新机构间首笔“再保理”业务等相继落地。此外,在全国首批试点上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Domestic Limited Partner,QDLP)试点、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等不断深入,企业跨境投融资通道持续拓宽,贸易结算更加便利。

4.跨境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金融科技赋能增强,获批开展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区块链+跨境金融”试点,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应用不断拓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累计便利1600余家企业跨境融资和结算393.6亿美元,其中融资248.4亿美元,居中西部第一位、全国第四位,创设了全国唯一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汇率避险服务不断优化升级,推动落地美式期权、亚式期权等创新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量扩面,2022年,全市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结算量居中西部第一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量331.9亿元,较2013年增长58.3%。

(五)民心相通基础作用不断增强

十年来,重庆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深入实施“心联通”项目,拉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交融感情纽带。

1.特色国际合作平台加快打造

先后设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欧洲重庆中心、陆海新通道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上合组织多功能经贸平台、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中国(重庆)—上海合作组织智慧旅游中心、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澜湄国家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智库联盟、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新(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等20余家国际合作平台,为重庆深化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减贫等领域合作注入新动能。

2.民间对话合作积极推进

2013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亚信非政府论坛第三次会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等国际会议,筹备举办2023年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有效推动了重庆与沿线国家资源对接和业务合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搭建起高能级、国际化交流平台。

3.教科文卫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17批164人次,诊治当地患者超16.5万人次,组织医疗队赴尼泊尔开展抗震救灾医疗防疫工作,通过外派医疗专家组、捐赠防疫物资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冠疫情抗疫国际合作。成功举办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旅游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中国重庆·韩国友好周等系列活动,与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等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累计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个,合作国别达到32个,设立海外侨团侨社联谊机构27家,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63个,建立海外孔子学院19所、孔子课堂35个。

二、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特色凸显

十年来,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重庆,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创新谋划构建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高质量推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中心,高能级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高水平推动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畅通道、建园区、通口岸、筑平台、优环境等多领域全方位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一举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构建起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国际开放大通道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

重庆通过创新跨国海关体制机制,促进国内跨区域协同联动、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丰富外贸产品通道走向等举措,谋划推动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多条国际开放大通道。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新欧”中欧班列、“渝满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和“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构成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成渝联合共建世界级机场群(空中)等公铁水空相结合的国际开放通道运营日益完善,桥梁连接作用日益凸显,为内陆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拓宽新空间、增添新动力。

图1 重庆市国际开放大通道示意图

资料来源: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官网,http://www.wmlip.com/about/passageway.html

1.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2016年重庆首次提出推进重庆—新加坡双枢纽+通道合作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重庆牵头会同西部12个省(区、市)、海南省和广东湛江市、湖南怀化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13+2”合作共建格局。通过提升通道共建格局、完善通道线路网络布局、定期发布通道发展指数等特色做法,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等国家合作建设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和“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2017—2022年,重庆铁海联运班列年开行量从48列增至2553列,开行量增长52倍;货物品类从53种增长到948种,物流网络由33个国家(地区)的59个港口扩展至119个国家(地区)的393个港口。

图2 2023年5月18日,2022年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发布

图3 2017年9月25日,渝黔贵新常态化铁海联运始发班列

2.推进中欧班列(成渝)创新突破发展

2011年,我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在重庆诞生,并于2021年积极主动携手成都合作运营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十余年来,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创新,推动国际货运班列通关一体化、量价联动、铁空联运、班列去回程市场化运营、国际邮包运输模式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成果得以全国复制推广,助力中欧共建“一带一路”。重庆先后成为首个突破国际铁路运邮禁令的城市、首个获批开展铁路运邮试点且率先完成双向铁路运邮的城市、首个开展邮包疏运并全国首发“中国邮政号”专列的城市、首个开行跨境电商进口及B2B出口专列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常态化开展中欧班列进出境快件运输的城市。目前“渝新欧”稳定运行线路近50条,境外辐射近40个国家,境内通达59个铁路站点和29个港口,逐步形成“3+8+N”集结分拨体系和“东南西北”多点扩散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网络,为推动重庆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化物流战略枢纽注入强劲动力。

3.推进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建设

2014年,渝满俄班列由重庆始发至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关,开创了中国内陆以集装箱专列模式发往俄罗斯的先例,填补了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北方版图的空白。重庆率先在内陆铁路口岸完成了铁路新舱单系统切换,将海关数据信息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力求线下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建设海外集结点、分拨中心,培育发展俄罗斯、白俄罗斯往返邮包运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进入“统一运单”时代。2018—2022年,渝满俄开行班列从360列增加到2000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加强了中国内陆腹地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促进了成渝地区与京津冀的联系。

4.形成长江黄金水道、“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等沿江综合立体国际开放通道

长江黄金水道是重庆连接东部沿海的主要运输模式。重庆已初步建成果园港、新田港、龙头港和珞璜港四大枢纽港口,推进川渝合作,启航长江航运“川—渝—沪”快线。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和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采用口岸直报和重庆报关口岸验放的大通关模式组织开展“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目前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已初具雏形,已成为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长江黄金水道切实发挥“黄金效益”。

5.推进成渝世界机场群建设成为空中陆海新通道

成渝机场群已成为我国内陆国际航线最多、国际业务量最大、国际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国际航空货运取得历史性突破。江北机场以及国航、川航、重航等14家合作主体共同签署《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打造空中陆海新通道战略合作协议》,结合“空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协同拓展国际、地区航线,逐步形成网络型与区域型、干线与支线、客运与货运相互协调、差异化发展的航空运输市场,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自由流动和有效集聚,加快推进西部打造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

(二)重大功能性中心助力提高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供给能力

为增强重庆产业发展的国际分工协作地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体提升,集聚国际消费资源,通过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等重大功能性中心,提升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资金、产品、消费等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关注度和美誉度。

1.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助力“重庆造”引进来、走出去

重庆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产品进出口贸易。汽车、摩托车、手机、通机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市场和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与新加坡在智能制造、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紧密,增强“重庆造”出口品牌影响力。通过历届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大型平台,推动奥特斯、菲律宾银钢摩托车、康宁新加坡大猩猩熔炉等一批外资项目签约,并吸引来自全球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界来宾到渝,极大增强了企业更好、更快融入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心和底气。

2.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重庆在金融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和金融生态上持续发力,金融资金供给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中央在渝直属金融机构与市属国有金融机构发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合作的引领、助推和支持作用,加大对实体企业跨境投融资支持,推进跨境融资持续创新,支持跨境双向投资,为服务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自贸区建设等“一带一路”通道建设做出新探索。推出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不动产投资信托和首笔跨境债权转让业务,“区块链+跨境金融”试点、中新机构间首笔“再保理”业务、中欧班列(重庆)增加战争保险等多项金融服务。积极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融资结算应用场景,深化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22年重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到3260.2亿元,同比增长67.9%,结算量居中西部首位。

3.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空间版图

持续推进重庆海关创新监管,推动通关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示范,突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项目化、清单化、事项化推进,高效促进更多国外优质农产品、海外艺术品、进口汽车等优质进口商品聚集重庆,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具“国际范儿”。突出“山城”“江城”“桥都”城市名片,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推进“两江四岸”、中央商务区等核心承载区升级,成功打造及升级全国首个室内森林沉浸式体验的光环购物公园等“网红”新地标以及磁器口等巴渝文化特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汇聚“国际名品”、打造“渝货精品”、培育“网络优品”,大大增强重庆集聚全球优质消费供给能力。2022年,全市外贸出口额5245.3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07.1亿元,同比增长27.9%。

4.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国际创新合作能级水平

积极谋划推动开放创新,加快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首个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研究研发平台和载体。与国外研发机构相继开展了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泰国典型食品加工废水一体化云管理装备和云管理平台的合作研发与示范、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废水一体化管理、技术转移、农业技术等方面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来渝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与60余个国家开展不同程度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图4 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图5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

5.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提高重庆经济外向度、城市美誉度和国际事务参与度

重庆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优化完善国际交往设施、动力、载体、平台、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十三五”时期,接待来渝访问重要外宾超过300位。国际交往功能设施更加健全,成功吸引白俄罗斯、乌拉圭两个国家来渝设立总领事馆。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医疗、文化旅游、人才合作等新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等一批国际性重大会议活动在渝成功召开并永久落户,搭建起具有长效机制的高能级、国际化交流合作渠道,重庆参与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提高。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桥梁作用,有效增进多边务实合作、深化民心相通认同感。

(三)重大战略平台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头雁”

2013年以来,重庆着力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和提档升级,已经形成“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聚集了全市80%的外贸进出口和70%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其中,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战略平台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1.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塑造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性重点项目。创新谋划开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新跨境融资通道、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渝新国际航空运输通道、中新人才培训交流通道等多个开放通道,有力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高水平互联互通。重点推进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重点领域合作,新加坡在渝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增长至20家,中新航空产业园、中新(重庆)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等加快建设,设立了中新信息通信媒体联合创新发展资金。持续拓展教育科研、医疗、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莱佛士医院、重庆中新肿瘤医院等项目落地运营,重庆来福士建成投用并成为地标建筑,石柱黄精、巫山脆李等重庆农特产品通过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进入海外市场,中新跨境绿色融资项目、中新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6月,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56个、总金额253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51个、金额304亿美元。

图6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总体进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服务网,http://www.cciserv.com/kcg.htm

2.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了重庆开放创新“试验田”和“排头兵”

重庆自贸试验区2017年挂牌以来,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全国率先探索以铁路提单和多式联运“一单制”为核心的陆上贸易规则,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实现批量化运用,制定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实现通道网络和国际货物集散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模式,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20多项创新试点,进口付汇、跨境运费支付业务办理时间分别缩减至2分钟、10分钟。成立全国首家覆盖全域的自贸试验区法院,设立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创新推出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全市1.46‰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2的实际使用外资、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3.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打造了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平台

作为内陆地区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加快建设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区,截至2023年6月,两江自贸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9万家;两江新区累计签约中新合作项目45个、总金额109.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18%和43%。持续优化功能平台,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超1900亿元、全国排名第六位,江北嘴金融平台、悦来会展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化国际产业文化交流,打造了欧洲重庆中心和中意、中韩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莱佛士医院、常青藤国际学校等。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3062亿元,占全市的38%,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89.3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稳居全市首位,服务贸易额占全市比重超40%,连续4年稳居全市第一。

(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重庆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存量基础设施等,统筹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对外物流大通道建设基本格局,积极布局国家物流枢纽,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先后成功创建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首个拥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1.成功创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

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两江新区,拥有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果园港、国家级铁路枢纽站鱼嘴站、两路果园港综保区以及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功能设施,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此汇聚。依托“水铁公空”一体的交通优势,构建内陆型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现代化枢纽港。目前,两路果园港综保区正式验收,鱼嘴铁路货运站建设有序推进,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一期建成运营。2022年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货物总吞吐量2548万吨,集装箱量88.95万标准箱,物流业务收入31.4亿元,进出口额46.3亿元。

2.成功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亚欧、无缝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亚欧国际多式联运枢纽中心

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由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和江津珞璜物流园组成,拥有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珞璜港、重庆铁路口岸、江津综保区等功能设施。目前,建成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一期)、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集装箱共享调拨中心投入试运行,国际物流城“升级版”加快打造。2022年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约3300万吨,集装箱量约93.1万标准箱,其中国际集装箱量34.6万标准箱,枢纽物流业务总收入4370亿元,累计在册企业5292家。

3.成功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新“双枢纽”航空物流运营中心

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是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地带以及重庆自贸区、中新航空产业园的承载地,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新“双枢纽”航空物流运营中心、临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安全保障基地,是西部地区首个具备“空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发展航空运输、区域分拨、保税物流、供应链服务等业态,入驻物流企业200余家。提升枢纽物流设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快建设。2022年重庆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约41万吨,其中国际货邮量21.6万吨,连续两年突破20万吨大关,连续多年保持西部第一;临空经济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70.2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1871亿元。

4.成功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成服务“一带一路”的西南地区国际制造业供应链运营中心

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由万州区新田港物流园区和长寿区沿江现代物流园区两个片区共同构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基础,通过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创新供应链组织模式,以坝上内循环航运与陆海联运通道为支撑,搭建制造业供应链平台,构建坝上地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沿长江的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经济廊道。2022年枢纽货物吞吐量1768万吨,多式联运货运量81.6万吨;枢纽业务收入3.12亿元,其中物流业务收入1.8亿元。万州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建成投用。

5.成功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重庆面向西南腹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RCEP地区的商贸辐射能级

重庆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巴南区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是重庆重点打造的四大货运枢纽之一、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首发地,也是首批市级重点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已形成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为支柱的千亿级商贸物流产业集群。2022年市场交易额约1065亿元,商贸、电商、国际贸易等业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重庆商贸服务型枢纽的建设运营形成良好支撑。

(五)重点企业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先锋队

重点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承接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及利用外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重点建筑企业采取合作或独立方式,积极走出去参与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出成效。重庆建工集团采取“搭船出海”“借船出海”模式,与中国能建、中设集团、中工国际、保利海外等央企合作,稳妥跟进海外市场,先后开拓了非洲、中东、东南亚、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业务。重庆外建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涉及亚洲和非洲14个国家道路、桥梁、房建、石油道路和海堤修复等项目。

2.保障“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稳定运行和资金需求

重庆积极促成“一带一路”沿线“四国五方”合作,重庆物流集团、民生集团、国际物流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合资成立渝新欧供应链管理公司、渝新欧物流公司对中欧班列进行专业运营,保障货物进出口通道正常运行。积极参与国际铁路联运规则和铁路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着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积极探索开行“人文班列”“医疗班列”“旅游班列”等。国开行重庆分行为京东方、润西微电子、重庆外建公司、重庆明德国际、兴渝投资等企业提供外汇融资保障,支持轻纺集团等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或工程承包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长期致力于推动重庆市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结合,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23年7月,重庆分行累计支持“一带一路”贷款超过612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支持项目近300个,融资支持项目和余额逐年稳步提升。

3.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

众多国有及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推重庆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和有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民营企业博赛集团始终坚持以铝和铁合金系列产品生产销售为两大主业深耕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拥有3亿吨铝土矿和3000万吨锰矿等资源储量。通过江海联运模式,运回重庆万州和涪陵两地生产高品质氧化铝和硅锰合金等系列产品,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地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太极集团获批成为14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之一。

图7 赛力斯整车在重庆铁路口岸装箱出口

4.扩大境外投资,带头“走出去”

汽车产业是重庆工业支柱,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积极“走出去”。长安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海外出口头部品牌,通过投资、贸易等方式,在俄罗斯、沙特、智利、巴基斯坦等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400多家长安品牌汽车销售与服务网点,拥有近90万忠实的用户,在俄罗斯、巴基斯坦、东盟等地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高性价比出行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赛力斯集团将印度尼西亚作为海外投资首选,于2014年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打造高自动化工厂,生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功能汽车(MPV)和轻型商用车等车型,最大年产能5万辆。

三、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更趋激烈复杂,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在陆权复兴,陆海并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历史新格局下,重庆全面融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现代化新征程开启、国家战略实施以及软硬环境改善等重大历史机遇,也在国际形势、通道建设、贸易投资、制度创新、人文交往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一)优势和机遇

1.全球陆权复兴,陆海并重为重庆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世界陆权崛起陆海并重、全球化向区域化演变。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卓有成效,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更加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与共建国家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我国对东盟、俄罗斯、中亚、非洲等欧亚板块国家和地区贸易形势向好。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探索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在陆权复兴陆海并重背景下,在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东南西北和空中构建起来的立体综合大通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依托中欧班列向俄罗斯、中亚、东欧辐射,抓住RCEP深入实施契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向东盟辐射等面临诸多历史机遇。

2.我国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为重庆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动力

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物质基础优势更加凸显,中国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顺应时代潮流和道义民心。中共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我国通过连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累计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合作文件。作为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高水平构建对外开放“四梁八柱”,进一步发挥“三个作用”,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是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在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中,在国家战略导向和项目、政策等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创新,在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获得强大动力。

3.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重庆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央在重庆乃至川渝相继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当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领域不断延展,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一张“金名片”,正以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使命,开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发展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我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等宏大场景的重要部分。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国家开放大通道,为重庆向南出海、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开了新大门,为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打开了新空间。成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将成为支撑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性枢纽,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引擎,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强带动作用。

4.软硬环境持续改善为重庆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从对外交通通道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持续扩大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硬件设施和通道建设方面,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基本构建,内畅外联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中有“3轴2廊1通道”在重庆汇集,中欧班列西向通道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支撑重庆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基本形成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运输模式协同发展格局;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三座航站楼、实现三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全市形成了“铁公水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物流网络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393个港口。软环境方面,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六大城市之一,2022年重庆市场准入便利度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将提升重庆在“一带一路”乃至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

(二)风险和挑战

1.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化、本土化深刻调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联储连续加息进一步加剧全球流动性紧缩,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美国及其同盟对华“精准脱钩”与“去中国化”,在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极力设限,对我国国际贸易与投资、高科技、供应链等领域发展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产业向南亚、东南亚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也呈现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趋势。同时,俄乌冲突加剧“丝绸之路经济带”安全风险,供应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势。

2.沿线国家政策环境变化

“一带一路”涉及多国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稳定性值得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参与国家可能会逐步明确政策框架,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也可能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走出去”企业的投资和运营决策。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保法规逐步完善,环保标准日益严格,对重庆企业及产品“走出去”提出更高要求。此外,“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区域政治风险高、法治环境差、资金及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加大了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3.通道拓展提质制约较多

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道互联互通格局已基本形成,但通道基础设施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中通道、南通道以及南线的拓展面临地缘政治、基础设施等诸多挑战,沿线国家铁路老化、港口场站能力有限,跨里海黑海的南通道新线路综合运输竞争力较弱,短期内运力难以提升,西向中欧班列整体拓展欧盟市场的难度仍较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干线存在堵点断点,其中东线通路货运能力未有效释放,中线通路运力饱和,西线通路建设相对滞后。在RCEP生效后,重庆与东盟地区贸易往来不断加强,但三条通道运力释放不均衡,南向通道货运提速增量面临巨大瓶颈。长江黄金水道受航道水运运力、三峡大坝过闸货运总量的多种因素制约,东向航道运能提升空间较为有限。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面向蒙古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北向通道难以大规模拓展。兰渝铁路运价相对较高,制约重庆对西北地区的通道物流辐射作用发挥。

4.国内省市间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超过100个,导致城市之间货源竞争加大,加之国内线路多,出境后的线路大多重复,不仅造成铁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使对外谈判铁路运价难度无形增加,导致国际物流成本上升。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四川、陕西等周边省份积极争取开放资源和布局重大平台,并出台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对重庆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将形成较大竞争挑战。

四、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思路建议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始终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大战略使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支撑,推动政策沟通持续拓展、设施联通持续改善、贸易畅通持续壮大、资金融通持续增强、民心相通持续优化,高起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高标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四梁八柱”,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一)推动开放通道互联互通

1.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提升通道物流运输能力、服务效率、数字赋能水平,全面增强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一是提升综合立体交通内畅外联水平。加快推进重庆—北部湾走廊、重庆—滇中走廊、重庆—成都—拉萨走廊、重庆—兰西—天山北坡走廊、重庆—宁夏沿黄交通走廊、重庆沿长江走廊、空中走廊等西部陆海新通道“七大交通走廊”建设。二是优化物流运营组织。加密开行重庆至广西北部湾港、至广东湛江港铁海联运班列,将现有中越、中老国际铁路班列拓展至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探索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联盟,加密开行覆盖中南半岛的跨境公路班车。加大面向新加坡、曼谷、胡志明市等重要枢纽的航线密度,鼓励航空物流、快递、货代等企业协同打造航空货运平台。三是着力打造数字通道。加快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数字提单的创新应用和试点推广,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机制,加快建设覆盖通道全线的公共信息平台,提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运输方式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促进通关、物流、贸易、金融等服务高效便利,实现全域统筹、实时调度、可视可控的数字化发展格局。

2.提升中欧班列(成渝)功能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四川完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集散体系,共同提升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与西北地区的协同联动。协调推动兰渝高铁尽快开工建设,充分置换兰渝铁路货运能力,推动襄渝铁路、宝成铁路等扩能改造,提升重庆至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主要通道运输能力,联动兰州—西宁、天山北坡城市群、藏中经济圈,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联通中亚、西亚,对接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布局完善境内外集散中心和运输线路网络。壮大集结分拨体系,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两江新区鱼嘴铁路货运站、江津小南垭站等主要发运场站优势,实现协同错位发展。推动境外运控中心、海外仓等建设,推进重庆—杜伊斯堡的主要线路提档升级,探索开行重庆—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铁海联运线路,大力提升通道和线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覆盖水平,更好发挥中欧班列通道对中亚、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班列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中欧班列物流信息集成平台,积极发展数字班列,强化物流智能安全装备、冷链装备应用,促进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中欧班列信息、数据交换共享,联合其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展信息共享标准化探索,加快形成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规范。

3.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效能

加快推进航道系统治理,着力增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一是加快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整治。深化川渝鄂合作,携手川鄂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启动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着力疏解长江水运瓶颈。加强航道整治,推动长江航道重庆主城至涪陵段提升改造,实现5000吨级船舶常年直达重庆中心城区。二是推动航运提质增效。持续优化沪渝直达快线运行品质,协同忠县、丰都等区县推动长江航运班轮化运营,巩固拓展重庆外贸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优势。强化与太仓港、南京港近洋航线合作,试点开行“渝苏沪”滚动班轮,优化内河航运服务水平。鼓励推动江海直达联运,畅通嘉陵江、乌江干支联运,推进“小改大”“散改集”,加密水水中转班轮。推动组建重庆港航联盟、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协同相关区县加快重点港口临港产业集群集聚,促进沿江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发展三峡坝上航运内循环。三是加快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深入推进智慧长江工程建设,合力构建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打造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综合保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加快推动长江航运转型升级,促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4.挖掘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潜能

积极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点加强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战略对接,推动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班列基础设施网络。推动蒙古国和俄罗斯铁路对陈旧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沿线国境站、换装站的场站布局和配套设施设备,促进中俄蒙三方铁路点线能力的匹配衔接。推进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拓展向北经二连浩特直达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有效覆盖独联体国家。二是提升国际班列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渝满俄”班列开行力度,共同支持班列运营企业发展,推动班列与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稳定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国际协调,完善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出口转关监管机制,提升通关和运输便利化水平。三是提高班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协调推动中蒙俄共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接,通过搭建信息集成平台,推进国际联运单证电子化,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促进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数据化应用和信息共享,实现多元数据资源的软联通。

5.加快国际航空通道建设

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优化空中开放通道航线网络,推动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一是构建“双枢纽+多支线”的运输机场体系。积极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容,加快江北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的建设,规划建设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积极拓展国际货运网络,加密至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欧洲货运枢纽航线,增强航空服务辐射能力,争取空中通道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布局主基地航空公司,吸引国内外航空物流巨头在重庆建立基地或设立地区性营运总部,争取航权、时刻、空域等航运资源配置,扩大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权开放。二是提升国际航空货运物流集疏运能力。依托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深化与新加坡机场间合作,创新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新加坡为转运中心的国际集散货物流模式,提升航空口岸功能,大力发展点式中转货运,积极开展空空中转、空地联运,提升国际中转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对国际航空物流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航空运力,降低航空运价,保障航空货源。

6.提升通道间互联互通水平

统筹全市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提升开放通道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一是促进多通道协同联动。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长江航运、渝满俄班列、国际航空通道高效衔接机制,以开放通道枢纽节点无缝衔接为核心,加快实现重点物流节点铁路直通,加快铁路、公路、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有序对接,推动开放通道高效互联互通。二是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铁空、铁水、铁铁等多式联运,提升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能力。加快开展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不同行业、运输方式和企业间服务规则衔接,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构建四式联运无缝衔接的运输体系。三是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推动开放通道数字化平台互联互通,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方式和跨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开放班列到发时刻、货物装卸、船舶进离港等信息,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协同共享、联动运营。

(二)推动开放平台协作协同

1.深化拓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

立足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继续围绕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深度拓展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等合作空间。一是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合作。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合作,持续办好中新金融峰会,推动金融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效。加快陆上、空中交通走廊建设,提高物流枢纽联动能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交通物流合作实现新突破。共同打造临空经济产业集群,推动“航空+旅游”发展,促进航空产业合作迈出新步伐。积极扩大科技创新合作,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化高端人才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做优做精“新加坡·重庆周”活动,合作开发重庆新加坡连线旅游产品,深入拓展医养国际合作,推动人文交流合作结出新硕果。二是共同深化第三方合作。发挥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作用,依托新加坡国际金融、贸易、创新中心功能,以新加坡企业、商协会、国际社团等民间力量为纽带,拓展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的投资贸易合作,创新和深化构建金融、航空、物流、信息、低碳、智慧等领域第三方合作事项清单。三是拓展数字化、数据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数字通道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数字化产品出海平台,推动落地一批跨境数字经济合作项目。用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平台,持续拓展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应用场景,推进多式联运数字信息高效交换,探索开展铁海联运数字提单互联互认合作,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生态圈。

2.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一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完善开放制度体系。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聚焦贸易、投资、金融便利化等领域,积极探索推动适宜重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动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上线运行重庆自贸试验区陆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领域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失信惩戒等机制。二是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改革创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目标、领域、政策、产业、机制和时序协同,联动推进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营商环境等领域协同改革开放,培育一批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川渝特色的开放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经济要素循环畅通、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监管服务优质高效、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积极建设市级数字服务出口示范基地,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板块,深化数据创新与监管沙盒、金融科技与电子支付等领域探索,创新数字合规和监管体系。

3.完善优化开发开放平台体系

突出产业集聚平台核心功能,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为核心载体,着力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协同发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门户。一是深化国家级开发平台开放发展。聚焦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以及荣昌、永川、璧山高新区和长寿、万州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平台,发挥重点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创新要素的集聚功能,加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商贸物流等领域与西欧、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紧密合作。二是优化开发开放平台布局。重庆重大开放平台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应进一步优化开发平台空间布局,切实推动主城以外其他地区开放平台及功能提档升级,形成全市区域开放平台协调布局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铜梁、潼南、涪陵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推进万州经开区扩容,切实提升双桥经开区、万盛经开区等平台开放发展水平。三是推动开放平台差异化协同发展。引导全市各开发平台依托自身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等特点,布局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环节,着力建链、强链、补链。构建完善开发平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各类平台在产业对接、招商联动、创新协同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对接“一带一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合力。

4.完善提升口岸和保税区功能

结合重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布局,提升口岸和保税区功能。一是完善口岸开放功能。以重庆水运口岸寸滩港区和果园港区、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重庆铁路口岸、万州机场等国家开放口岸为核心,促进铁路、航空、水运三类口岸资质及设施互享,推动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重点完善铁路口岸粮食、水果、肉类、活牛、木材等口岸功能,支持航空口岸完善药品进口功能,加快航空口岸离境免税店发展,为口岸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口岸对接联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建立成渝两地口岸功能共享共用机制,共建成渝大通道机制,促进两地口岸与沿线国家海关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保税货物跨关区便捷流转。三是优化提升保税区功能。完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新的保税(港)区,进一步完善全市保税(港)区发展体系,加快发展保税加工贸易,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保税贸易中心。

5.拓展强化物流枢纽功能

稳步推进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多层级物流枢纽节点体系,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分拨集散功能。一是建强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江津珞璜物流园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北碚陆港物流园区纳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果园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洛碛港及后方园区纳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万州新田港物流园区、长寿沿江现代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涪陵龙头港物流园区纳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江北国际机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远期将重庆新机场纳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强物流枢纽间集疏运、多式联运的衔接联动,推动水运港加快建设铁海货物直装作业的专用铁路设施,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二是做大做强重庆无水港。加快投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继续完善重庆无水港功能,搭建国际海运箱共享调拨中心,推行“铁箱下海,海箱进陆”,打造集“物流、贸易、产业、金融”于一体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构建综合一站式、全场景服务体系,引导重庆及周边更大范围的货源向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聚。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建设,打造重庆南部国际物流枢纽、无水港产业新城、城乡融合高质量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推动经贸合作做大做强

1.全面扩大产业开放

推进一、二、三产业扩大开放,增强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能力。一是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扩大物流、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电信、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创新试点等改革,推动在创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数据跨境流动等规则方面形成一批首创性、开拓性、可视化创新成果。探索建立适应改革创新的开放账户体系,便利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开展QDLP试点,允许外资银行参与进出口通关缴税和关税保函业务,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融机构在人才、资金、管理、风控、数据等方面的金融保障合作。二是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合作项目,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推进农业开放合作。扩大三峡柑橘、涪陵榨菜、潼南柠檬等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建设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提升重庆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培育壮大服务贸易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一是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信、金融、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提升服务贸易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二是创新服务贸易模式。推动服务贸易交易模式创新,扩大跨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加快建设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保税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及海外仓建设。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发展集聚区,打造对外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三是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聚焦软件研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领域,布局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优化升级货物贸易

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促进货物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强一般贸易。推动汽车、摩托车、通用机械、装备、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增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供给能力,提升产业外向度。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进口,打造西部进口高地。二是做优加工贸易。加快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推动西永、两路果园港等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探索拓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积极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推进市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拓展加工贸易品类,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培育建设一批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国际快件分拨中心、公共海外仓。深入推进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提升试点区域集货、物流、品牌、配套、国际合作承载能力,打造“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外贸集聚区。加快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加快进出口货物报关、保险、仓储、国际运输、装箱分拨、金融结算等业务创新。不断扩大二手车出口等贸易新业务规模。

4.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拓宽吸引外资渠道,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一是加速聚集外资高端资源。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开放平台优势,编制发布外商投资指引,建立外资重点项目库和企业库,大力引进境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渝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管理、采购、品牌、结算、研发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积极参与构建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等国际经济走廊和国际多双边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与东盟投资贸易等全方位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大力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外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依法参与不良债权重组与处置,优化完善相关管理和退出机制。发布外资并购项目机会清单,引导外资通过合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市内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市内企业以跨境并购、境外上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发行、返程投资等方式,集聚国际高端外资要素资源。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QFLP)境内股权投资试点,提升外商在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三是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引导外资积极投资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推动汽车、电子、化工、装备等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维修等领域延伸,提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外商投资水平,促进外商投资向高端化转型。

(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1.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顺应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精准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 - 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China - 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一是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准入后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放开经营模式、牌照、业务范围、经营条件、业务许可等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确保“非禁即入”全面落实。对接国家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等模式下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搭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充分发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作用,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及时性和便利性。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搭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平台,争取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三是建立健全公平竞争规则。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争议解决机制,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公开透明度。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四是强化国际标准衔接。对标CPTPP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实施标准体系认证,推进出口产品标准化发展。制定地方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调整完善产品合格评定机制,争取允许境外合格评定机构从事境内认证、检测和检验业务试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提升“重庆造”标准在国际中的话语权。

2.强化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创新

深化国际合作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新兴领域规则,提升国际经贸新规则引领能力。一是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拓展铁路提单应用场景和融资功能,强化铁路提单及其融资产品市场化运用。推动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力争形成完备的贸易规则体系。持续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推动跨境公路领域探索突破。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共享分拨体系,探索海运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的共享和调拨规则。探索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沿线衔接合作模式,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二是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体系。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以数据分级分类规则、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规则、数据保护能力认证规则、跨境数据交易规则、跨境数字贸易“沙盒机制”等为核心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引导企业运用前沿技术探索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探索以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标准行业互信互认。三是探索建立离岸贸易政策体系。探索制定重庆自贸试验区全球贸易商计划,积极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在重庆从事离岸贸易服务的企业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稳定外汇管理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离岸贸易真实性管理创新,提升结算便利化水平。

3.提升外贸外资服务水平

持续对标国际一流,优环境、强服务、降成本,努力营造外贸外资优质服务环境。一是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的“抵港直装”,开展“两步申报”“两段准入”改革试点。动态调整口岸进出口收费目录清单,推广口岸收费“一站式阳光价格”。推动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码头作业收据、电放保函、换单委托书等港航物流类单证无纸化,提升全流程电子化水平。全面推行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制度,优化简化出口退税事项办理流程。二是优化外商投资服务。深入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的限制性措施,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物流、用工、用能等问题。用好商务往来“快捷通道”,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是提升涉外法治水平。持续推进开放领域地方立法进程,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动建设内陆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加大外商投诉事项协调处理力度。拓展商事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协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规范涉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加强涉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五)推动国际交往走深走实

1.拓展国际交往朋友圈

主动对接重点交往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化经贸、人文等深度合作,构建全方位对外交往新格局。一是强化与RCEP成员国友好交往。以RCEP成员国为重点,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深化与新加坡、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重点地区等经贸、领馆及传统文化交流,积极巩固拓展国际交往合作。二是优化与中东欧地区友好交往。依托“渝新欧”“蓉欧”等中欧大通道,以及中国—中东欧、中俄“两河流域”等平台,加强与各国驻华机构对接联系,强化领事沟通和涉外服务,拓展与波兰、立陶宛、匈牙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在国际贸易、引资引智、市场开发等方面务实合作。三是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友好交往。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优势,不断加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等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国际通航城市和铁路通道,丰富完善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和开放型经济载体,不断提高签证、通关和运输便利化水平。四是深化与非洲国家友好交往。充分发掘重庆与非洲国家在建材、建筑工程、劳务、农产品、手工艺品贸易等领域合作契机,积极拓展渝新欧非洲班列,加强与埃及、尼日利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喀麦隆、南非等非洲国家在商贸、旅游、矿产等领域合作,推进“渝货精品”在非洲的大力推广,高水平建设中非(重庆)人文交流教育试验区和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深化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对外交往、贸易投资、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领域国际合作,提高重庆在世界的传播力和声誉。一是做强国际对外交往活动。吸引更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来渝设立领事、商务和办事机构,积极邀请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前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名人贤达等来渝参访,争取在渝举办国家元首主场外交活动。高水平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将“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打造成为在渝举办的机制性会议,提档升级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际赛事活动。二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科研院校、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渝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打造一批国际创新示范园和中外联合研究院(中心)。三是强化国际文旅交流。提升“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国际品牌,打造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用好用活重庆川剧院、歌剧院、铜梁龙舞等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办好“重庆日”“重庆周”“重庆之夜”等国际交流活动,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富有内涵的文化名城。

3.提升国际化生活服务功能

对接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国际化生活服务设施。加快完善与国际高水平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国际街区、国际社区,科学规划国际化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所建设,打造舒心悦心的人居环境。开展国际化标识标牌改造,规范交通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提示导视系统等服务系统双语标识,提升涉外管理、涉外教育、窗口行业国际化标识水平。二是优化国际教育服务供给。用好现有国际化教育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大力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来渝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吸引外商投资各级民办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西部中职示范基地合作共建,高水平建设国际教育园区、留学生基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中外合作办学、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三是完善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创办一批先进涉外医疗服务医院,引导大型三甲医院设立外宾医疗科或涉外医疗门诊部,建立适宜外籍人士就诊的“一站式”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强化国际高端医疗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医疗机构与专家来渝教研交流。四是畅通外籍人员来渝渠道。进一步加强在渝外籍人士服务,探索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政策措施,打造优质高效的出入境“软环境”。落实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意见,深入推进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便利化试点,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渝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110/t20211013_9801241.html.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重庆市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zfgb/2022/d18q/202210/t20221020_11207173.html.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ap.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205/t20220520_10738390.html.

[4]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103/t20210301_8953012.html.

[5]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EB/OL].http://news.chengdu.cn/2023/0325/2336151.shtml.

[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ykbzt/yhyshj/zcjj/kjmy/202001/t20200111_8740833.html.

[7]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印发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cfb/zcwg/202107/20210703174183.shtml.

[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9/content_5559659.htm.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content/202308/content_6898048.htm.

[10]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十四五”规划[Z].

[11]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p/319211.html.

[12]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口岸和物流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s://zfkawlb.cq.gov.cn/zwgk/zcwj/qtwj_345067/202303/t20230322_11794079.html.

[13]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年)[EB/OL].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zcjd_120614/mtsj/202110/t20211013_9801480.html.

[1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208/t20220829_11048525.html.

[1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201/t20220119_10349223.html.

[16]王明高,雷云锋.塑造全球互联互通全新格局[N].中国改革报,2023-05-19.

[17]杨帆,何春阳,周尤,等.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 共创陆海联动发展新未来[N].重庆日报,2023-05-18.

[18]陈诚.陆海牵手 拥抱全球——重庆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纪实[J].当代党员,2023,(4):16-19.

[19]唐余方,陈诚.陆海之道——聚焦新重庆最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西部陆海新通道”[J].当代党员,2023,(4):12.

[20]王艳波.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39(1):41-45.

[21]龙希成,杨东平,刘洋,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成效、挑战与对策建议[J].丝路百科,2022(10):70-74.

[22]韩梁,赵嫣,刘品然.毅行大道天地阔——新征程上的中国将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J].中国产经,2023:50-54.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一带一路”蓝皮书课题组 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李 霞 王 利 蒋安玲 陈 殊 李 俊 王春宇 简华球 郑秋霞 戴方尧 赵 燕] pNBXn6nQgcnIDny6dEspwCC3lGqPIAsLJez70KyMwNcQ7aZdW7KJZoPwZ65Fmb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