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无边光景时时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数字社会建设述评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有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人类正加速迈向数字社会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

一分钟,“复兴”号高铁行驶5833米;一分钟,超20万个快递穿梭在中国大地;一分钟,移动支付新增28.77万笔;一分钟,41件案件通过互联网立案……这是今日活力涌动的中国,这是新时代处处可见的数字生活。从互联网的后来者到大踏步赶上信息时代潮流,我国建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建设特点和规律,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数字化助力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全面部署数字社会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作出庄严宣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建设是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利益关切最直接的关键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势不可当,向着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数字社会?应该如何回应人们对数字化发展的新期待?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宁波舟山港考察复工复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该决议强调,“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为推进互联网便民利民惠民提供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在助力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数字社会建设鲜明的民生底色,是以数字社会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学指引。

一个个标志性节点、一项项关键成果,书写着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不凡历程。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资源中心,形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数字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人民群众美好数字生活的新图景徐徐铺展。

不断激发数字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数字社会各领域建设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块远程医疗显示屏前感慨地说,“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北京南锣鼓巷,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疏通大客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建设数字社会,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至2022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至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增长至75.6%,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球第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和光纤宽带,全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分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竞相涌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百姓。在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正阔步向前。

——全面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

“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唯其艰难,更显勇毅。

“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命运——

向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致贺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我国教育数字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访客量超过11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慕课西部行计划”基本实现西部高校全覆盖……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数字教学环境全面提档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我国教育发展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更稳定的工作”,绘就精彩人生——

有这样一群身份特殊、数量庞大的劳动者,让习近平总书记分外牵挂:在北京前门,看望胡同服务点的“快递小哥”问冷暖;在湖南长沙,与基层代表座谈时请来货车司机代表听疾苦;在陕西柞水,走进直播间给乡村电商鼓干劲……

他们是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新就业形态具有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等特点,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从业者的权益保障带来了新问题。

“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类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时常谈起。

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切转化为自觉行动,相继出台扶持政策,推出暖心举措,加强劳动法律制度建设,补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

在上海,快递员、外卖员可以按规定参加社保;在山东济南,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暖心驿站还能提供法律援助、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在湖北武汉,网约车司机有了流动党支部……今日中国,新就业群体有尊严、有保障,更有发展。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兜牢稳稳幸福——

“要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

当前,我国已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面对庞大的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人群,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江苏省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人脸识别自助认证与银发服务为辅的模式,基本实现“寓认证于无形”;山东省建成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工伤认定效率;河南省设立统一经办服务平台,制定了一套全省通用的操作规程……各地积极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社保治理效能。截至2023年3月,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7.4亿人,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等掌上社保便民服务渠道持续完善。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全民健康——

“手术进展顺利,基本没有延时!”患者在新疆,医生在杭州。202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完成国内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跨越5000公里,让偏远地区医疗实现“触屏可及”的背后,是一次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置“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门章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就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提供普惠数字医疗”作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项项新政策新举措,正在进一步织密14亿多人民的健康保障网。当前,国家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率地市级达100%;全国有超1700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

民生无小事,桩桩件件都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近年来,我国聚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着力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更多数字化发展新成果。

——加快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细化

“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的速滑馆、所有场馆5G信号覆盖、8K比赛画面实时传输……2022年2月4日晚8点,北京再次进入“奥运时间”。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让冬奥不仅成为一场冰雪盛会,更成为一场世界级的科技秀、一座智慧之城的华丽亮相。

当前,各地城市规模日益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治理难度不断增大。积极应用数字技术,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0年,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京畿大地,宏图再起。雄安新区——这是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一座城市,现实城市中每一栋建筑、每一杆路灯都在数字城市中一一对应。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着眼打造妙不可言、心之向往的未来之城,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近年来,雄安新区建设稳扎稳打、全面推进,如期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显雏形、出形象”的阶段性目标,在华北平原上铺展出一幅蓬勃生长的动人画卷。2022年底,新区“城市大脑”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投入运营,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基础支撑。城市计算中心与块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以及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同构成雄安智慧城市中枢的“一中心四平台”。其中,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是践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数字雄安,努力打造智能新区”的重点工程,通过建立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统一信息模型,构建起新区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精准映射、虚实交融的城市新格局。

“城,所以盛民也。”近年来,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广东深圳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数据的有效连接与智能交互打破了不同部门、领域之间的壁垒,破解了治理碎片化难题;上海徐汇推动“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徐汇、一网治全城、一人通全岗”,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城市运营管理推动数据联通、服务联结、治理联动……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数字化为城市治理持续赋能,让城市治理变“智”理,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探索在村庄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受到农民广泛欢迎。要加快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七项重点内容。

当前,我国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达1632.5万家,乡村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党建”向农村延伸;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区建立县、乡、村三级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乡村信息服务站、网络文化服务站等推动农村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覆盖全国48.9万个村委会……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贴近农民现实需要和基层治理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广泛推动数字生活智能化

在电商平台上选购衣物,通过线上试衣功能,可以直观感受衣服搭配是否合适;走进家门,只要简单传达语音指令,机器人管家就能打开空调、调节温度;打开导航软件,出行路线一目了然,软件实时分析路况、预估抵达时间……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积极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打开社区App,“一键呼叫”确保独居老人安全;智能水电表实现远程抄收管理,智能垃圾桶自动识别分拣桶内垃圾……智慧社区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正在构建“无处不智慧”的生活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2022年5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河北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内蒙古通过开展“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试点建设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按需共享、有序开放……近年来,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正在进入“快车道”,31个省(区、市)积极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步伐,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让社区更加和谐有序、服务更有温度。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察看信息化平台、适老化改造等项目,详细询问服务范围、救助方式等事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共享智慧社会生活,既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精度,也反映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关爱。近年来,我国一系列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持续推进,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明确了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适老化设计、改造的技术要求。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上线“老年人办事”专区,汇聚超20项高频服务;各地全面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与互联网无障碍改造行动,优化重点场景,培育规范智慧养老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全国648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

加快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生产、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深度变革,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随着数字化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社会的重要课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作出部署和总体安排,提出“要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得到持续提升,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被数字文明之光点亮。“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成功举办;各地纷纷出台行动方案,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宣讲培训等活动,积极探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有效路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平台”建设上线,汇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开放利用,促进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起笔绘梦想,历史续新篇。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掷地有声。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章节,提出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该规划将“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进入新时代,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数字经济领域提供就业岗位近2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加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助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进入新时代,我国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快形成。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信息技术构筑的城市“网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智慧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便民服务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效能充分释放,乡村治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站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潮头,这个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数字社会的东方国度,正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牢牢掌握数字化变革历史主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网信》杂志 2023年6月21日) lx3Fiv/+uOA6+07A/PDNZq54zPeq7nPLlyG6H7e9Rea6DnHpID7g2s1UIBbtCy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