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表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文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文物和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同时,文博行业在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思维观念保守、财政资金紧缺、专业人员不足、体制机制受限等主客观困难。
白庚胜提到,在数字时代,文化新业态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文物成为重要的标识要素,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这为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白庚胜认为,目前,我国文博行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和专业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考古在实证中华文明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作用亟待强化,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当下亟待找到文物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新手段、文物与当代年轻人的连接点,以及文博行业可持续的数字服务。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白庚胜建议相关部门推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促进“数字科技入圈”。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运用云、AI、二维及三维影像等科技手段,推进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走向文物采集、修复、存储、服务、研究、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同时,加强文博行业的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制定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
他表示,相关部门应推动文博机构联合高校、企业、组织等力量,共同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出圈”。
具体而言,需要以新的文化生产思维和突破商业局限的新协作方式,以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为载体,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助力文博领域的优秀IP频繁“出圈”,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产品,引领青年文化消费。此外,要鼓励支持文博机构发展沉浸式、云展览、云旅游、云直播等数字体验项目,依托云、AI、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借助5G+4K/8K超高清、VR、AR、渲染、图搜、全景声等多媒体数字技术开发利用文物资源。
为推动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发展,白庚胜还建议有关部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打造连接文物与个人、文博机构与企业组织、文博管理者与社会大众的“强连接交互”。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拓展企业、行业协会、基金会参与文博行业数字化路径;支持引导民众通过“文物认养领养”等方式,创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优化文博机构体制机制,处理好业务部门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创新传播推介方式,通过复刻“数字文物”使文物以更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黎梦竹 光明网 2022年3月8日)
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就如何更好地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等问题答记者问。他认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双向赋能。
余晓晖表示,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因为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和路径。要把数字技术与企业和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核心流程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赋能平台,让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轻量化数字化工具,获得企业生产发展生存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同时,还要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让数据快速流通,提升安全和韧性。
余晓晖提议,要促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数据产权和数据空间,推进数据基础制度落地;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未来履职方面,余晓晖表示将着重围绕五个方向努力:一是关于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与创新;二是关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三是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四是关于推进国家网络与数字安全保障;五是关于更好地参与全球社会数字治理。
(新华网 2023年3月16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然而,实施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实施?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陈增敬就此提出建议。
陈增敬认为,数字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实行产业智能化。如何实施智能化呢?逻辑上讲,智能化依赖于程序化,程序化依赖于模型化,模型化广义上讲依赖于公式化,公式化依赖于数理化。因此,研究高级的智能产业,第一步,需要建立好模型或公式;第二步,为了使这些模型有“智慧”,需要有建立在优质数据基础上的算法和实施这些算法的算力。
因此,建立智能化的产业,我们必须有优质的数据、有效的模型、高性能的算法和高速的算力(实现算法的速度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模型、算法和算力四元素构成了数字经济的主要基础。数据是材料、模型是图纸、算法是大脑、算力是动力。这四个方面的协同创新一定会产生一系列原创性和颠覆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一旦被产业化和商业化,必将产生一些颠覆性和引领性的新兴产业群。
在实施层面,陈增敬认为需要“三方合作”:需要企业提供优质的数据和需求;需要基础科研者提供有效的模型和智慧的算法;需要制造业提供快速的计算设备,即算力和政府的支持。总之,数字经济需要政府的组织、企业界的投入、科研工作者的研发。
陈增敬提出,当前,算力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对各国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算力成为各国继“财力”“人力”“物力”等竞争力指标之外又一项关键的竞争力指标,将是国与国竞争的核心领域。我国和世界主要大国都在致力于发展算力产业,旨在抢占算力制高点。2021年,全世界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615EFlops(10 18 ),较2020年增长44%,远高于同期一般基建投资增速;2021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02EFlOPS,占全世界的1/3。数据、模型、算法,我们大而不强。
我们的短板,一是我们的企业与科技工作者融合度不高,一方面中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成果,另一方面原创成果无法进入中小微企业。企业与科研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双方协调渠道不畅,没有机构协调。二是国家对原创性成果研究和使用在法律层面还不够完善。
为此,陈增敬建议,在企业层面,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充分抓住这次数字经济的机遇,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中小微企业可以变成超大级企业。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在金融、医疗、通信、密码(信息)安全等数据和图形密集型企业先行先试(这些企业表现的是图和数)。建立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平台。在人才、资金、管理方式上给予支持。
加大政府在原创性引导基金投入方面的数量、种类和品种。通过政府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为原创性成果落地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倡原创,减少模仿(仿照)。模仿可以做强,但难以自强,更难保不亡。营造一种良好创新的社会风气。
陈增敬表示,国家层面已重视,地方政府也重视,站在国与国竞争高度,支持算力和算法的深度融合匹配。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从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到算法战发展。
(刘颖婕 人民网 山东频道 202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