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陈秋桂驱车来到工厂视察。他看到工人们正在一车一车地运送、堆放余料,发现余料的数量比上次来视察的时候多了不少。经过一轮仔细的观察,他发现问题的源头出现在拆单环节。
家具拆单就是指根据设计部门设计出来的产品图纸,拆单人员按照生产工艺将整个图纸拆分为零部件,并明确各个零部件生产或采购要求的订单分解工作。由于家具是由板材通过连接件拼接而成,只有对产品进行分解才能知道板材应该切割而成的形状、哪些位置需要打孔以及需要多少连接件等。因此,家具企业通常会按照拆单工作的结果来安排生产、采购、成本核算等工作。
简单来说,拆单就是把设计师的语言翻译成生产需要的语言,将订单通过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 )还原成物料、将设计还原成工艺。通过拆单,工厂就可以把一个个的家具产品拆分成一块块的板件,然后把板件哪里需要打孔、开槽等信息传给生产线,这样工厂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家具生产了。可以说,拆单是家具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且基础的工作流程。
于是,趁着午休时间,陈秋桂走到拆单的工作小组,问道:“师傅们,最近的工作怎么样啊?”
一个师傅挠了挠头,说道:“最近厂里都是异形家具订单,这些零部件的图比以前标准桌椅的复杂多了。”
“现在的产品不仅考验我们的经验和三维空间想象力,还需要细心呢,这对我们组里的几个小师傅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考验啊。”
“是啊,是啊。”其他几个年轻师傅也纷纷附和。
“陈总,不瞒您说,最近的这批订单,我们几个拆单的师傅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种比较合适的拆单组合,但是原材料的利用率还是比不上以前。”
这次视察下来,拆单师傅们的工作引发了陈秋桂的思考:中泰目前仍然采用手工拆单,这种方式虽然灵活、什么样的单都可以拆,但是效率低,易发生错、漏以及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现象,对拆单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高。如果厂里拆单走向数字化,将不便于数控设备的对接,因此在下料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没有一种适合我们生产线的拆单软件呢?
陈秋桂将自己的想法托付给技术组,让他们广泛搜寻市面上的拆单软件。
下料问题就是在完成拆单和原材料规格已定的条件下,以最少的原材料消耗组合,生产出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其背后的原理是用可能的组合下料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优化。在家具生产过程中,有线材和板材,分别对应一维下料和二维下料的问题。“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泥瓦匠。”下料的尺寸一定要准确,家具厂如果下料短了就会报废。进行数学模型优化的下料能显著提升材料的利用率,也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家具制造行业又存在特别多的异形家具,这使得下料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面对日益变化的多品种、小批量订单需求,传统的、单纯依靠手工和经验的下料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法应对,因而借助计算机和软件来完成该项工作成为必然。
经过几个月的搜寻、洽谈,中泰从德国引入了一款拆单软件。通过使用该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获取产品相关数据,完成原材料与订单之间的匹配,并根据采购的标准物料和生产工艺自动计算特定产品所需的规格,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利用率。依照软件的底层算法,家具制造商只需要输入其采购的全部材料的尺寸、数量,就能确定相应的切割方式;将大木料尺寸进行分段切割,通过多种下锯和尺寸分析操作;根据制造需要去匹配板材的订货要求,实现科学下料。这就是所谓的二维平面下料,它能指导操作者进行最佳拆单操作,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这个软件后台数据处理能力相当强,只要设计图画好了,产品的效果图、包装图、开料图,甚至孔位图都一目了然。现在只需要判断非标准规格的产品就好,我的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拆单师傅感慨道。
这一拆单软件的功能远不止于此,经由信息技术部门的整合、接轨,操作工人可以通过扫描物料单上的二维码,将系统里储存的设计数据直接发送到加工中心,从而实现物料跟踪,在系统上可以完成材料利用率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线上原材料的利用率。
在陈秋桂的指点下,技术部本着“降本增效,强身健体”的宗旨,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设计方案、利用率数据化上将“两头抓,两头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技术部一边督促着设计人员仔细打磨设计方案,一边根据料单严查多余边角料数量,并通过系统考核材料利用率,使中泰的材料利用率达到80%以上,以绝对的优势领先行业。以己之力为公司增效创利增砖添瓦,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提升设计人员的绩效,形成良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