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一、普洱市简介

“普洱”一词源自哈尼语,意为“水边的村寨”。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东北接楚雄彝族自治州,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以澜沧江为界与临沧市相望,南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普洱市地域辽阔,面积45385km 2 ,边境线长约486km,是祖国重要的西南门户。西汉为哀牢地;东汉属永昌郡;唐南诏国时期置银生节度;清代实行“改土归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1949年该地区解放,成立思茅临时政府,“思茅”一名得以沿用;2007年1月21日,为尊重历史,实现渊源认同,重振茶都雄风,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思茅市更名普洱市10周年纪念定制茶

普洱市地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被称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城市”,藏有大片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以及未曾破坏的自然生态,这使其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1.18%,有高等植物5600种,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蓝果树、藤枣、红豆杉等6种,还有1670余种动物在此自由生息,是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和云南动植物王国中的王宫。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普洱市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年无霜期在315d以上),年均气温15℃~20.3℃,负氧离子含量在7级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的美誉。

这座被誉为“从茶林里长出来的城市”,因普洱茶而闻名。普洱市现有茶园面积240万亩,其中现代茶园89.3万亩,古茶树群落面积136万亩。全市已发现野生古茶树群落共40余处。2013年,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2013年普洱市被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茶树种质资源既是进行茶叶生产、育种创新和生物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又是实现生态安全、无公害食品与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向来受到科研、生产单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普洱市就陆续开展了这项工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

1956—1962年,勐海茶叶试验站对澜沧、景东、景谷等11个县的茶树地方品种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整理出73个品种,按茶树形态初步划分为6类;筛选出景谷秧塔大白茶、景东大叶茶、澜沧大叶绿芽茶等46个优良品种或材料,可在生产或育种领域重点利用;收集了一批品种和材料在勐海建立了原始材料圃和品种比较试验园,并由张木兰编写了《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图谱》;根据调查总结经验,写出了《关于茶树地方品种的整理和鉴定》意见,提出品种识别、产量调查、品质鉴定、品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方法,为今后的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还根据大叶茶群体中混杂有“二叶茶”“细叶茶”“红芽茶”的情况,在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后,提出大力繁殖大叶茶,一般利用“二叶茶”,逐步淘汰“细叶茶”及“红芽茶”的意见。

1957年11—12月,由勐海茶叶试验站蒋铨等人组成的普查队,对勐腊县的攸乐、易武等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走访了群众,查看了碑石记录,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论证古六大茶山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并指出“根据当时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莽枝、蛮砖和革登”。

1960年,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勐海、景谷等县调查。此次调查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一株大茶树,即著名的南糯山大茶树。此树为栽培型,当时实测树高5.8m,树幅10.9m×9.8m,主干直径138cm。据世居南糯山的哈尼族种茶人已有55代推算,该茶树树龄约为800年。

1960年,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李志祥和景谷县杨寿强、勐腊县常恩禹等进行野生茶树调查。此次调查在景谷县振太公社山街管理区(今属镇沅县)海拔2200m处发现古茶树3000多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12.2m,主干直径51cm。

1961年10月,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张顺高等人,在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海拔1500m密林中发现1株野生大茶树,即著名的巴达大茶树。该树树高32.1m,树幅10m,主干直径107cm,平均叶长14.7cm,叶宽6.1cm,叶色绿,有光泽,鳞片和芽叶无毛,芽叶黄绿微紫色,花大,平均花冠直径5.5cm,花柱5裂,子房多毛,为野生型茶树。

1958年,由思茅行署农林水利局编辑《普洱茶(初稿)》一书(未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关于思茅茶树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分5章:一是栽培历史和地方品;二是1949年前后茶叶生产的变化;三是茶园管理;四是茶叶的采摘、揉捻、干燥;五是新垦茶园的管理及老茶园的改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以下6个茶区的地方品种。

①南糯山茶区。南糯山茶区有10个自然村,茶区海拔1200~1800m,坡度20°~30°,茶树为小乔木型或灌木型,南糯山大茶树即分布其中。在群体种中,按叶形或叶色划分为12种类型,在对其制茶品质进行审评后,提出大叶茶、大团叶茶、大黄叶茶、细黄叶茶可作为优良原始材料提供育种用。书中还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南糯山茶区的茶叶产量情况。

②糯福茶区。糯福茶区包括澜沧县景迈茶区和勐海县勐满茶区。景迈茶区一般以大叶茶和小叶茶为主,勐满茶区以大叶茶为主。

③易武茶区。易武茶区资源按类型分为绿叶茶、红叶茶、杨桠茶、白茶、猫耳茶等。

④景谷茶区。景谷茶区有茶园面积410hm 2 ,主要品种有勐库种和本地种。本地种可分为大叶茶、白茶、大小绿茎茶、大小红茎茶、桠叶茶等9类,以大叶茶栽培最普遍。

⑤安定茶区。安定茶区在景东县,主要品种为勐库种和本地的绿梗大叶和红梗大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茶叶产量迅速增长。

⑥景星茶区。景星茶区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最早于1907年种茶,约有茶树5000株。

综观各茶区,大叶茶是较优良的品种资源。自1951年起,每年都引种给外省份,如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等。当时的思茅大叶茶可与福建水仙、福鼎大白茶、佛手(雪梨)、铁观音、乌龙、祁门种等著名品种齐名。

三、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

▲茶树照片

为全面摸清普洱茶区茶树品种资源的种类和利用状况,1981年10月,由思茅地区农牧局组织,在各县政府支持和相关专业人员127人的参与下,在8个县45个区98个乡316个合作社,历时两年半,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此次普查共考察了416个样株,采集标本85份、蒸青样114份、土样116份,收集民间名茶33种,拍摄彩色照片72幅。在普查的基础上,于1985年6月编印了《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一书(未出版)。该著作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茶树分布的高度在海拔600~2500m,栽培型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1900m,野生型茶树分布在海拔2000m左右,全区全年≥10℃的年活动积温在5000℃以上,太阳总辐射量均大于0.7cal/(cm 2 ·min),可以满足茶树光饱和点的要求,且各季节差异不大;年平均气温14.8℃~20.2℃,年温较差7.9~13℃;年降水量在1087~2739mm,在“雨线”(2200m)内,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超过“雨线”则逐渐减少;年雾日在31~135d;无霜期在349~363d。全区由南到北、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的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红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7种,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赤红壤、红壤、黄红壤、黄棕壤,pH值在5左右。低纬度,海拔高差,使全区具有北热带、亚热带、南温带3种气候带和干热、湿热、湿凉等季节性气候特点,是茶树最适宜生长的区城。

第二,调查的416个样株,依据来源和形态特征分为22种类型,其中大叶茶类15种(乔木型)、中叶茶类5种(乔木型)、小叶茶类2种(小乔木型),每个茶类都有相应的植物学特征和生化成分。

第三,初步调查了部分野生茶树和近缘植物的分布状况。野生型茶树主要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海拔1836~2600m,多散生在原始森林中,面积约5000hm 2 。野生型茶树和近缘植物都有相应的植物学特征及理化测定数据。从野生茶树的性状来看,多属于大理茶。

▲无量山

▲无量山乔木古树单株茶

▲云普出品新生代普洱茶代表作无量壹号

5株野生茶树如下:

①1号大茶树生长在镇沅县千家寨龙潭,海拔2450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18.5m,树幅16.35m,基部干径143.5cm,最低分枝高10m;叶水平状着生,叶长15.1cm,叶宽4.5cm,叶长形,叶面微隆起,叶质软;芽叶无茸毛,芽色淡绿;含茶多酚22.27%、儿茶素总量5.46%、氨基酸1.42%、咖啡碱3.58%。

②2号大茶树生长在景谷县困庄大地,海拔2410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20m,树幅11.5m,基部干径87.9cm,最低分枝高2m;叶上斜状着生,叶长16.9cm,叶宽7cm,叶椭圆形,叶面微隆起,叶质厚软;芽叶无茸毛,芽色为黄绿色;含茶多酚28.53%、儿茶素总量7.58%、氨基酸2.45%、咖啡碱3.17%。

③3号大茶树生长于景谷县大黑龙潭,海拔1970m;乔木型,树姿半开展,树高4.35m,树幅4.25m,基部干径31.8cm,最低分枝高2.1m;叶下垂状着生,叶长15.6cm,叶宽6.2cm,叶椭圆形,叶面微隆起;芽叶绿色;含茶多酚36.11%、儿茶素总量5.79%、氨基酸2.23%、咖啡碱3.24%。

④4号大茶树生长于景东县石大门,海拔253m;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干径83.4cm;叶长15.1cm,叶宽6.8cm,叶椭圆形,叶面微隆起,叶质硬脆;芽叶无茸毛,芽色为黄绿;含茶多酚28.48%、儿茶素总量7.9%、氨基酸3.19%、咖啡碱2.98%。

⑤5号大茶树生长于澜沧县帕令黑山,海拔2190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26.5m,树幅9.05m,基部干径60cm,最低分枝高10.1m;叶水平状着生,叶长15.6cm,叶宽7.8cm,叶长椭圆形,叶面平,叶质软;芽色为红绿色;含茶多酚22.21%、儿茶素总量5.86%、氨基酸2.07%、咖啡碱2.19%。

2株近缘植物如下:

①近缘1号,俗称“老鼠爬不上树”,主要分布在思茅、宁洱、景谷等地;小乔木型,树冠矮小,分枝较密,嫩枝银灰色,茸毛特别多;叶上斜状着生,叶小,叶长4.4cm,叶宽2.2cm,叶椭圆形,叶面平滑,叶蜡质层较厚,叶质硬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12对,主脉有茸毛,叶齿浅密;一芽三叶无茸毛,芽色为淡红色,叶梢黄绿色,有苦涩味;花果小;含茶多酚34.7%、儿茶素总量1.82%、氨基酸0.21%、咖啡碱1.23%。分类上初定云南连蕊茶。

②近缘2号,俗称“萝卜条”,主要分布在思茅、宁洱、景谷等地;小乔木型,树冠矮小,分枝较密,嫩枝茸毛特别多;叶上斜状着生,叶小,叶长6cm,叶宽2.4cm,叶椭圆形,叶面平滑,叶蜡质层厚,叶质硬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20对,主脉茸毛多,叶齿浅密;一芽三叶无茸毛,芽色为绿色,叶梢淡绿色,有苦涩味;花果小;含茶多酚39.04%、儿茶素总量3.39%、氨基酸0.43%、咖啡碱3.55%。分类上初定云南连蕊茶。

四、国家茶树品种资源考察

▲云南生态植被

1981—1984年,由农牧渔业部经济作物处组织,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对外贸易厅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牵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共同承担下,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在各个地州、县的配合下全面展开。此次考察在4年内共考察了云南省15个地州61个县的410个点。

思茅地区的考察于1982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进行,重点考察了景东、镇沅、景谷、澜沧4个县10个点的多个样株。

1.景东县

①安定野茶,生长在安定乡迤仓李家村,海拔1950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8m,树幅4.2m,基部干围120cm;平均叶长12cm,叶宽5.2cm,叶椭圆形,叶面微隆起;萼片无毛,花大,花冠平均5.7cm×5cm,花瓣平均12枚,柱头5(4)裂,子房有毛,茶果直径4.2~3.9m。分类上属于大理茶,制晒青茶。

②花山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海拔1710m;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9.6m,树幅8.2m,基部干围282.7cm;平均叶长13.6cm,叶宽4.5cm,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齿浅、稀;萼片无毛,柱头3裂,子房有毛,茶果直径3.6~3.2cm。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晒青茶,品质优良。

2.镇沅县

①振太大茶树,生长在振太乡焕习村苦荞地,海拔2241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8m,树幅5.0m×3.8m,基部干围134cm;平均叶长15.9cm,叶宽5.5cm,叶椭圆形,叶面平,叶齿浅、稀;萼片无毛,花大,花冠平均6.5cm×6.1cm,花瓣平均13枚,柱头5(4)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大理茶,当地已不利用。

②振太大叶红芽茶,生长在振太乡文帕村河头寨,海拔2100m;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9.6m,树幅7.4m×6.4m,基部干围251cm;平均叶长18cm,叶宽7.9cm,叶椭圆形,叶面平,叶齿浅、稀;花大,花冠平均5.6cm×4.8cm,花瓣平均10枚;萼片无毛,柱头5(4)裂,子房有毛,茶果直径3.8~4.6cm,种子2.1cm×1.8cm。分类上属于大理茶,制晒青茶。

③马邓茶,生长在者东乡马邓村马丁寨子下茶园,海拔1760m;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3.5m,树幅3m,基部干围25cm;平均叶长16.4cm,叶宽6.3cm,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4对;萼片无毛,柱头3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品质优,于1981年获名茶奖。

3.景谷县

①景谷大白茶,生长在民乐乡秧塔村苦竹山,海拔1740m;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4.5m,树幅3.6m×3.6m,基部干围28cm;平均叶长12.8cm,叶宽5.2cm,叶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背多毛,叶脉平均12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5cm×3.6cm,柱头3裂,子房有毛;茶果呈三角形。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②景谷大白茶(黄芽型),生长在民乐乡秧塔村苦竹山,海拔1750m;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4.6m,树幅4m×3.8m,基部干围25.5cm;平均叶长15cm,叶宽7.2cm,叶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3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5cm×4.2cm,柱头3裂,子房有毛;茶果呈三角形。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③红山茶组植物,生长在民乐乡至秧塔村大箐路边,海拔1760m;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8m,树幅5.5m,基部干围25cm;平均叶长16.3cm,叶宽6.5cm,叶卵圆形或椭圆形,叶尖急尖成尾状,叶面微隆起,叶齿疏、锐、浅,叶脉平均9对;花顶部簇生,腋部单生,花瓣特多,呈覆瓦状排列;萼片红色、多毛,柱头3裂,子房有毛;茶果呈桃形,直径6.1~6.7cm,果皮有棕黄色茸毛。

4.澜沧县

①大叶红梗茶,生长在糯福乡景迈村景迈大寨,海拔1400m;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5.2m,树幅4.4m×4.1m,基部干围700cm;平均叶长15.1cm,叶宽6.3cm,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3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4cm×4.2cm,花瓣7枚,柱头3裂,子房有毛;茶果直径3.2~2.9cm。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②大叶绿梗茶,生长在糯福乡景迈村景迈大寨,海拔1400m;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5.4m,树幅3.9m×3m,基部干围56cm;平均叶长14.8cm,叶宽6.3cm,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2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1cm×4cm,花瓣7枚,柱头3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普洱茶。

③大黑茶,生长在糯福乡景迈村景迈大寨,海拔1540m;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9m,树幅3.5m×3.4m,基部干围78cm;平均叶长17.3cm,叶宽6.4cm,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4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3.6cm×3.6cm,花瓣7枚,柱头3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④大叶红柄绿梗茶,生长在糯福乡景迈村景迈大寨,海拔1560m;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9m,树幅6.5m×5.4m,基部干围150cm;平均叶长14.6cm,叶宽4.9cm,叶长椭圆形,叶面微隆起,叶脉平均12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4cm×4.1cm,花瓣6枚,柱头3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⑤大黑绿叶绿梗茶,生长在糯福乡景迈村景迈大寨,海拔1560m;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6.9m,树幅5.3m×4.5m,基部干围159cm;平均叶长17.8cm,叶宽6.7cm,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脉平均13对,叶齿锐、浅,有42对;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3cm×3.9cm,花瓣6枚,柱头3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制青茶。

⑥黑山野茶,生长在营盘(今发展河乡)帕令黑山,海拔2109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26.5m,树幅10.1m×8m,基部干围180cm;平均叶长16.4cm,叶宽7.6cm,叶长椭圆形,叶脉平均13对,叶齿锐、浅,叶缘1/3处无齿;萼片无毛,花冠平均4.6cm×4.3cm,花瓣12枚,柱头5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大理茶。

⑦黑山茶,生长在营盘、老挝黑山涂堪菁,海拔2340m;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13.2m,树幅3m×2m,基部干围210cm;叶长11.7cm,叶宽4.3cm,叶椭圆形,叶面平,叶齿锐、浅,叶缘1/3处无齿;萼片无毛,柱头5裂,子房有毛。分类上属于大理茶。

从上述调查样株来看,大理茶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地带,多数不能利用。栽培型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地带,多属于普洱茶,是制大叶青茶的优质原料。

五、野生大茶树或古茶树的考察和论证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各地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情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考察和论证活动。

1.邦崴大茶树

1991年3月,思茅地区经贸局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实地考察了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一株大茶树。4月,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肖时英和何仕华对邦崴大茶树采集蒸青样进行分析(水浸出物47.07%、茶多酚36.74%、儿茶素总量13.83%、氨基酸2.1%、咖啡碱3.55%)。5月,肖时英、何仕华对邦崴大茶树进行了第二次考察。11月,由地区茶叶学会组织肖时英、张木兰、邱辉、何俊、何仕华等人对邦崴大茶树进行第三次考察。12月,地区茶叶学会、地区经贸局、地区农牧局联合召开了“邦崴古茶树新闻发布会”,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思茅电视台、《中国科学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文物》、《中国文物报》、《云南日报》、《文摘周报》、《思茅报》等做了相关报道。1992年1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共同在澜沧县召开“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浙江农业大学,安徽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思茅、西双版纳两地州的专家刘祖生、王镇恒、虞富莲、唐明德、郑永球、李华钧、张芳赐、丁渭然、金鸿祥、张顺高、王海思、陈理华、苏芳华、王淑贤、张木兰、邱辉、肖时英、杨德兴、曾云荣等人参加了现场考察和论证。在思茅茶叶学会多次考察的基础上,经过现场测量、取样观察、茶样分析,得出以下考察论证意见。

第一,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m,树幅8.2m×9m,根茎处干径114cm,最低分枝高0.7m,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

第二,叶片平均长13.3cm、宽5.3cm,叶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起、有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质厚软,叶齿细浅,叶脉7~12对,叶背、主脉、叶柄多毛。

第三,鳞片、芽叶、嫩梢多毛。芽叶黄绿色,节间长3.7cm。

▲澜沧邦崴大茶树

第四,花冠较大,平均花冠4.6cm×4.3cm,花瓣10(9~12)枚,有微毛,平均2.3cm×1.5cm,雌蕊高于雄蕊,花丝平均173枚,柱头多为4~5裂,花柱平均长1.34cm,子房多毛;萼片5个,平均4.3cm×4.3cm,绿色,外无毛,边缘有睫毛,内有毛,花梗平均长1.34cm,苞痕2~3个,茶果径2.8~2.5cm,茶果呈扁圆形或肾形,果皮绿色有微毛,外种皮上除有胚痕外,还有一下陷的圆痕。

第五,抗逆性强,现场只发现少量斑毒蛾和茶籽象甲,未见有冻寒和旱害发生。

第六,当地群众常年采制红、绿茶,品质良好。经对绿茶春茶样品品尝,滋味鲜浓。

综合树型、叶片和花果形态,邦崴大茶树既具有野生型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树的芽叶、枝梢特征,初步认为是野生型和栽培型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关于邦崴古茶树的树龄,多数专家估算为千年以上。邦崴古茶树是我国稀有的古茶树之一,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应加强茶树起源进化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2.千家寨大茶树

1982年,镇沅县茶叶农技站技术员杨钊了解到九甲区千家寨有大片野茶树林,随后县里组织调查,发现千家寨有大茶树居群。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何仕华等发布了这一消息。1995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栏目把千家寨大茶树作为《今日云南》系列片之一做了相关报道。1996年1月,由思茅行署、地区茶叶学会、镇沅县政府组织在镇沅县召开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参加论证的有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思茅农业学校、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思茅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局、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云南茶叶机械总厂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张芳赐、虞富莲、张顺高、李远烈、李光涛、杨柳霞、何仕华、黄桂枢、陈亮、何俊等。考察活动有现场调查、观察记载、标本采集、资料分析、讨论研究等。得出考察论证意见如下。

▲千家寨大茶树

(1)千家寨野生大茶树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

野生大茶树生长在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原始森林中。该原始森林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呈北南走向,长40km,宽4~6km。这片原始森林是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地处101°14′E, 24°7′N。东接新平县,北接双柏县,西连景东县,为四县接壤地带。茶树群落以千家寨为中心,分布在海拔2100~2500m处。大茶树位于保护区北端10km处,哀牢山主脉西侧,南临大磨岩主峰(海拔3169m),年平均气温10℃~12℃,降水量1500mm以上,霜期为11月到翌年3月,降雪期为12月到翌年2月,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区。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山地森林黄棕壤,腐殖质层30cm,土壤肥沃。根据对1000m 2 样方的调查,高25m以上的植物有9种9株,其中茶树1株,占11.1%;高10~25m的植物有10种22株,其中茶树4株,占18.1%;高2~10m的木本植物有11种96株,其中茶树17株,占17.7%;高大藤本6株。样方内共有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桦木科等植物127株,其中茶树22株,占总株数的17.3%。原始森林中有茶树群落280hm 2 ,直径在30cm以上的茶树随处可见,1m以上乃至3~4m直径的其他树种也很普遍,林冠覆盖度85%以上。根据分析,茶树为该样方的优势建群树种。该群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原始茶树植物群落。

(2)千家寨1号、2号大茶树的植物学特征

①千家寨1号,所在地海拔2450m,地名上坝。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生长正常;树高25.6m,树幅22m×20m,最低分枝高3.6m,第二分枝高7.3m,基部干径120cm,胸径89cm;叶片平均14cm×5.8cm,叶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平,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和叶身平,叶厚,革质,叶脉9~11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叶柄微紫色,鳞片有少量脊毛,嫩枝无毛;花冠大,平均5.7cm×5.6cm,花瓣白色,14(12~15)枚,无毛;柱头5裂,裂位1/3~1/2,花柱中下部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别多;萼片5枚,大小为0.5cm×0.7cm,绿色,外有中毛;花梗无毛,长1.1cm。当地从11月到翌年3月有霜雪,茶树不发生冻害,现场也未见有病虫危害。

②千家寨2号,所在地海拔2280m,地名小吊水头。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生长正常;树高19.5m,树幅16.5m×18cm,最低分枝高10m,基部干径102cm,胸径86cm;叶片平均12.8cm×5.9cm,叶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起,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缘和叶身平,叶革质,叶脉9~10对,叶背、主脉、叶柄均无毛;花冠大,平均6.5cm×6.6m,花白色,11(10~12)枚,无毛;柱头4裂,裂位4/5,花柱中下部有少毛,子房茸毛特别多;萼片5枚,绿色,中毛,大小为0.5cm×0.5cm;花梗长1.1cm。现场未见有病虫危害。

综合千家寨1号、2号茶树的树型、叶片及花器官的形态特征,它们的植物学主要性状相同,属较原始的野生型茶。根据勐海南糯山大茶树已知的确切树龄(800年)和已有的生理生态研究资料,结合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光温水湿等资源条件进行类推测算,1号古茶树(上坝)的树龄为2700年,2号古茶树(小吊水头)的树龄为2500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型大茶树。它对论证茶树原产地,对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4月9—11日,参加第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美国、荷兰、韩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国内外专家张顺高、张芳赐、夏德瑞、汉斯等63人到千家寨举行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的揭碑仪式,并考察了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居群。

▲“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

3.普洱县古茶树资源

2004年11月,由普洱县政府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世雄,云南农业大学蔡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王平盛、张俊,思茅茶树良种场杨柳霞等人组成的专家组,对黎明乡杨家寨社茶源山野生型茶树进行了考察。这次在箐沟和坡脚发现有零星的大理茶分布。

2005年6—7月,由普洱县农牧局组织县茶叶研究所李振平、张勇、陈虎、陈朝岗等人,对把边乡、德安乡、黎明乡、勐先乡、磨黑镇、梅子乡、宁洱镇的古茶树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分布在4个乡镇:宁洱镇困鹿山万亩古茶树群落;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新厂河、黄草坝、摒栊山万亩古茶树群落,初定为大理茶和普洱茶;黎明乡杨家寨社茶源山万亩古茶树群落,属大理茶;磨黑乡新寨白菜地(木浆子林)古茶树群落,种待定。

第二,过渡型古茶树群落分布在3个乡镇:勐先乡雅鹿古茶树群落,包括雅鹿菜子地铁厂、板山;梅子乡干坝子古茶树群落;宁洱镇白草地梁子豹子洞古茶树群落。

第三,栽培型古茶园(树)分布在4个乡镇:宁洱镇困鹿山古茶园,西萨和谦岗古茶园、清真寺院古茶树;新平办事处小新塞刘春波家古茶园;德安乡大黑山古茶园;磨黑乡新寨古茶园。

2005年12月,由普洱县政府再次组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思茅市商务局及县茶叶研究所等的专家张顺高、张芳赐、蔡新、王平盛、许攻、杨柳霞、何仕华等,对县里上半年摸底调查的部分地区,做进一步实地鉴定。鉴定结论为:普洱县的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黎明乡、宁洱镇、梅子乡,位于101°02′~101°3′E, 24°46′~23°31′N,海拔1800~2400m。茶树分布面积约3400hm 2 ,其中栽培面积1134hm 2

其分类如下:

①宁洱镇白草地梁子豹子洞发现的野生大茶树(1号、2号)属大理茶。

②梅子乡永胜村罗东山发现的野生茶树居群中的5号大茶树属大理茶。

③梅子乡永胜村上旧芦栽培古茶园为普洱茶。

④宁洱镇困鹿山古茶园为普洱茶。

⑤宁洱镇清真寺内栽培的古茶树为普洱茶。

⑥梅子乡永胜村大平掌古茶树是大理茶。

4.古茶树资源普查汇总分析

2006年1—4月,对10县(区)90个乡镇495个村1166个社组同时进行普查。此次普查共考察记载了648个样株,压制蜡叶标本567份;征集活体材料495份,采集和分析生化样195份(包括2006年秋茶样23份)。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0个县(区)共有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树面积83187hm 2 ,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hm 2 ,古茶山12123hm 2

第二,野生茶树居群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700m的无量山、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多呈带状或区块状分布,相对集中在景东、镇沅、宁洱、澜沧、西盟5个县,可划分为19个居群。其中,最大的是景东县锦屏镇到镇沅县勐大镇的无量山居群(16534hm 2 ),最小的是墨江县芦山居群(473hm 2 )。

第三,古茶山多为栽培型茶树,多呈区域性集中分布或零星分布,海拔在1500~2300m的红壤、黄棕壤山区或农作区。主要集中在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澜沧等产茶历史悠久的县,可分为26个古茶山,最大的是景谷县文山古茶山,面积1112hm 2 ;最小的是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山,面积77hm 2

第四,发现了奇形野生型大茶树和栽培型大茶树。例如,景东县锦屏镇凹路箐奇形大茶树,树姿直立,3个分枝成一个“山”字形,树高14m,树幅7.2m×4m,最大丛围(指3个分枝的围径)7.83m,最低分枝高度0.3m,为国内外罕见。孟连县勐马镇腊福野茶树,树高27m,树幅10m×7m,基部干围2.01m,最低分枝高度4.4m,是此次普查中发现的最高大的野生型大茶树。孟连县勐马乡东乃大茶树,树高21m,树幅9.7m×9.4m,基部干围2.4m,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高的栽培型茶树。景东县太忠乡丫口大茶树,树高8.9m,树幅7m×6.6m,最大干围285cm,是此次普查中发现的最粗大的栽培型茶树。

第五,绘制了普洱市和各县(区)古茶树资源各类规格分布图62幅,同时绘有MapGIS格式的数字化图光盘25张。根据野外普查资料建成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共输入信息4万余条;建立了“影像资料库”,保存有茶树照片2005张,制作考察影像资料DVD光盘8张、VCD光盘7张;在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建立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圈”,保存普查征集的495份活体材料,共测定生化样195份。 BJBWssOV7y6NElq0vZXa3B/xXwi1ZCubfJn7RKUDP0qlT7ORmZDfpDBCZghskx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