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委会

顾问

黄桂枢 云南墨江人,曾任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历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学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第五届名誉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全球汉诗总会理事;地区文联第二届副主席;普洱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云南省文物监管品鉴定员;云南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普洱》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普洱市茶叶协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顾问;普洱市和云南省档案馆“档案名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完成国家、省、地区科研项目22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61篇。曾获“全国侨联先进个人”称号及“爱国奉献奖”。2005年荣获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及“茶马奖”;同年9月,荣登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云南四杰”邮票。2006年10月,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007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2011年1月,被普洱市委、市政府授予“振兴普洱人才奖”。

赵昌能 云南普洱人,普洱茶专家,曾任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原普洱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办公室主任、茶业局局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普洱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普洱茶”走向世界做出了特殊贡献。

陈勋儒 云南省原副省长,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云南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云南省红十字会会长,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

邵宛芳 二级教授,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长,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研究会专家,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读本》《普洱茶文化学》,参编《茶叶生物化学》等专著。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

吕才有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曾任石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现任云南龙润普洱茶学院书记。主要从事茶叶加工、茶的综合利用、普洱茶标准等的教学、科研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两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主要科研项目6项,担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先后获云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荣获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论文一等奖。主编《茶馆设计与管理》,参编《茶的综合利用》《中国茶谱》等专著。

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茶叶》主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重点项目40余项。担任主编编辑的作品包括《云南茶叶研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志》《云南茶树遗传资源》《勐海茶种植技术》《勐海普洱茶加工技术》《勐海普洱茶文化》《勐海县古茶树资源科学考察报告》《云南少数民族茶俗茶艺文化研究》。担任副主编编辑的作品包括《云南茶叶加工技术》《云南茶树栽培技术》《滇红》《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普洱茶年鉴》。担任执行主编编辑的作品有《云茶大典》。参编《云南大百科全书》《云茶科技》《专家茶人论道普洱茶》等专著,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何仕华 国际普洱茶评鉴委员会评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获得“千年古茶树茶第一人”称谓。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30多年,对茶叶行业管理和茶叶技术推广、名茶开发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发表的文章《邦崴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入编“科教兴国丛书”。为《中国普洱茶饮及茶艺》《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5》《古茶树王国》等多部专题片撰稿,上述专题片曾多次在云南电视台,中央一台、四台播出,荣立三等功1次。研究的“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有6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鼓励。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的论证与实施。

李兴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优秀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入选“中华绝技”优秀展播项目者;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度人物奖获得者。云南首席技师,普洱大国茶匠,普洱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宁洱皇家贡茶研究所首席专家,普洱学院客座教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客座教授、导师,全国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辅导教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普洱茶首席顾问。

徐亚和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茶产业专家。发表茶学论文10余篇。

陈佳玮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

张云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北京茶业协会副会长。曾获“中国十大新锐创业领袖奖”,中国慈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全球华商菁英人物“金鸥奖”,第八、第九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称号。云爱公益创始人。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职业导师,EMBA北京校友会会长。

撰稿

赵丹丹 黑龙江哈尔滨人,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本科。2003—2004年任黑龙江卫视主持人。高级茶艺师、评茶员。从事茶文化与茶艺教学10年,曾多次深入云南、福建、浙江等茶业原产地实地考察。茶文化、茶艺资深讲师。录制音频课程“安然浅说茶文化”836节。创建“揭秘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普洱茶科学数据解析”“一杯茶在人体内的旅行”“清宫生活与普洱茶”“揭秘茶寿108岁”“云端上的奇花异草”“免疫力与茶”“六大茶系终结者——普洱茶”“六大茶系”等茶学知识课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培训中心特聘茶学高级培训讲师,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山花工程云爱公益爱心大使。

(第三章作者)

杨洋 山西长治人,播音主持艺术学学士,从事茶艺培训工作5年,主修茶祖文化与茶叶养生学,承担过“茶文化传播”“茶叶品鉴与盲品”“普洱茶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培养茶艺师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深受茶友认可与信赖。深耕茶文化产业多年,注重茶文化弘扬与实践,身体力行,走访云南多个茶山,并深入茶叶生产车间学习调研。线上组织讲解茶文化空中课堂,线下讲解茶文化公益讲座近300场,被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21年度“最美茶人”称号。2017年7月,在“云茶职业技能(北京)培训站”、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北京市工作站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国家中级评茶员,国家中级茶艺师,茶文化高级讲师,茶艺培训教师。

(第二章作者)

陈乐 河北涿州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高级评茶师。主要研究和推广茶文化及茶专业。负责参与普洱茶的研究与推广,多次深入云南茶山考察研究。同时,也是云南茶叶流通协会云茶职业技能北京培训站、云普茶业高级讲师。深入了解茶艺、茶叶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专业知识丰富,针对茶叶加工、鉴赏、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与讲解。推出的《探索茶文化》《小陈说茶》《茶与健康》《清宫生活与普洱茶》《普洱贡茶的前世今生》《新形势下的普洱茶发展》等专著深受认可与好评。致力于推广茶文化和茶专业技能的普及,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积累,成为茶文化和茶专业领域的突出人物。

(第一章作者)

李娜 辽宁朝阳人,作为中国茶文化优秀的传承者、推广者,不遗余力传播中国茶文化。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茶职业技能培训站主任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北京普洱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委员,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北京工作站主任,“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茶文化学习实践基地先进工作者,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专家委员会驻京联络处主任,云南茶文化北京传播中心杰出人物,被茶文化第一人、普洱茶文化开拓者黄桂枢赞誉为“最美茶人”。

(第四章中第三、第四、第五节作者)

王巍 辽宁省海城人,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自学校毕业后先后于外贸、医护用品、科技行业从事相应工作,曾担任总经理助理等职务。2003—2020年,从事移民行业,先后担任翻译、高级经理。2020年4月,参加北京钮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同年7月加入北京钮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醉心于研究茶文化,提升茶艺,被聘为茶艺师。通过品茶交流、线下线上授课等方式,向大众传播茶文化,广获好评。现为北京钮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北京云普有限公司讲师。所授课程为:“走进六大茶系”“世界茶源”“禅茶一味”“茶——您喝对了吗?”“五行与饮茶”“余秋雨与普洱茶”“如何识别一饼好茶”“茶祖的故事”“健康与财富”“茶叶战争”“夏季如何喝茶”“绿茶与普洱生茶的区别”“佛门与茶的不解之缘”“茶叶大盗”。

(第三章中第一、第二节作者)

张腾 北京人,茶艺师、评茶师。“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茶文化学习实践基地高级讲师。原晴天海棠花艺工作室创始人,首席花艺讲师。其专著《方寸之间》《普洱茶新时代》《普洱茶与鞋》《茶艺人生》等广受赞誉,为推广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有丰富的茶艺表演、茶事活动、茶艺培训、茶艺策划经验。把花艺与茶艺相结合,使中国茶更具美感与活力。

(第四章中第六节至结尾作者)

编委会成员合影 jnOzXXMjyypxhlvtJZg496M+xVnyyrweCqvqyOeh/LFQaXcbY3oQsnnHzeENWo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